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B被盜用如何處理 相關

    廣告
  2. PC-cillin 2024完整防詐攻略:保護資料/偵測威脅/防範侵入,識破各種詐騙手法,全面防護更安心。 不只防毒,更防詐騙!即時封鎖網路未知威脅,手機/電腦安心網購安心PAY,個資密碼不外洩。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3日 · 領導者該做的 4 件事. 大立光因涉嫌破解及盜用德國 MVTec 的 HALCON 軟體而起訴,給公司的聲譽帶來了挑戰。 不僅引發了業界的關注,也對管理層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面對這樣的法律糾紛,管理者應如何應對,以確保公司的運營不受影響,同時維護公司的形象? 首先,管理層必須重視內部管理的加強。 大立光已在聲明中提到將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和員工教育,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身為領導者,此時該做的事包括:

    • 不懂科技的民眾也能自保嗎?
    • 銀行能否更積極保護客戶?
    • 詐騙不死,只是變形

    與 Asa 溝通過程中,不難發現多數人認為自己會上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懂資訊科技。其實此類詐騙並未使用高深手法或先進駭客工具,而是採用最經典的「社交工程」,攻擊脆弱的人心。 因此,民眾若要避開此類詐騙,要加強的不是計算機概論,也不用成為資安專家,而是掌握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不管是哪種方式傳來的訊息(簡訊、電子郵件、Line、FB、IG 等),只要內容附上網址、而且點開後要求輸入帳號密碼或下載安裝程式,內心的警報器一定要大聲作響,告訴自己:這極有可能是釣魚簡訊! 假使不放心或很想知道真相,也絕對不要貪圖方便而點擊訊息內的網址,應該另外打開官方 App,或是自己連線到官方網站。以此案為例,若 Asa 真的怕網銀被停用,應該做的是打開台新 App 或用 Google 搜尋台...

    當然,若客戶沒有把身分證字號、帳密跟綁定信任裝置的啟用密碼交出,詐騙集團也無法成功盜走存款,客戶自然得負最大的責任。不過,銀行因為擔心被金管會罰、擔心被客戶告得負賠償責任,而於事發後說明早已於網頁或網銀使用條約提醒客戶提高警覺、網銀的安全控管符合規定等,只會讓客戶感到到「卸責優先」,而非積極協助的態度。 去年在美國大通銀行開戶後,年底收到了一封警示郵件,內容是銀行發現我的部分個資已經在暗網(駭客的黑市)被販賣。收到這封郵件的當下,除了訝異原來美國個資也會這麼快被賣掉以外,對於美國銀行的主動積極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網銀被盜頻傳的現在,台灣的銀行絕對可以採取更主動的作為,積極保護客戶權益: 1. 以詐騙角度重新設計流程:思考「綁定信任裝置」或其他「便民科技措施」,在釣魚簡訊或其他類似詐騙手法...

    保護好自己重要的帳號密碼,是民眾最基本的責任,不懂電腦不了解資安並不能當作藉口,只要掌握不隨意點擊連結、不輸入帳密或重要個資、不下載安裝程式的基本原則,就能趨吉避凶。 銀行能做的不只是打官腔和事發後被動提醒客戶,如何搶先詐騙集團、駭客與民眾好幾步,提前做好防詐布局,才是真正「客戶至上」的貼心服務。 (本文出自高智敏)

  2. 2015年2月3日 · 當消費者把你的FB小編當客服,企業該如何回應?. 現代消費者已經學聰明了。. 與其在被占線的客服電話中漫長等待,不如在廠商的社群網站上抒發意見,因為廠商通常不希望負面評價出現在公開版面上,而會比較積極處理。. 對廠商而言,在創業初期 ...

  3. 2017年11月15日 · 用戶密碼是許多駭客爭相爭奪的寶藏,特別像是 Google 帳號可以同時存取 Gmail、Google Docs、Google Drive 等服務的資料,研究中一共記錄到了 33 億次第三方外洩攻擊,實際成功盜取的成功率只有大約 7%。 舉例來說,如果用戶的 Google 帳號跟 MySpace 帳號使用同一組相同密碼,當 MySpace 駭客攻破時 Google 帳號也就會很危險,駭客只要使用在 MySpace 上攻破的密碼不斷嘗試,就有可能會找到漏洞。 但光是取得密碼並不能完整獲取用戶所有資料,還必須搭配其他認證資訊,研究人員發現,有 82% 的釣魚工具及 74% 的鍵盤側錄工具,會設法蒐集用戶 IP 位址及位置。

  4. 2020年6月4日 · Facebook周新推出的動態管理工具(Manage Activity),讓使用者可以一次性大量封存、刪除舊的貼文和照片,不用再大費周章的去動態牆上,一則一則往回滑確認有沒有「黑歷史」。. 當用戶進入帳號中的「活動紀錄」,可以透過篩選功能,撈出特定期間 ...

  5. 2018年12月4日 · 近來在 Facebook 相當流行的 OMG 測試遊戲爆出強制扣款的消息,網友懷疑根本就是病毒。 有網友特別整理出 OMG 的移除教學,避免有其他的人受害。 商業

  6. 2014年1月16日 · 葉奇鑫律師表示,就算最後判決資料沒有被認定是營業祕密,離職帶走公司的資料檔案,或是實務上帶走紙本資料,都可能被告刑法第320條竊盜罪;如果是電子檔,會有犯刑法第359條無故取得電子檔案之虞,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