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5月31日 · BO 導讀:. 1980 年出生的潔皓,童年經歷許多創傷,後來他以「三郎」之名,參與多場社會運動。. 他撰寫「不再沉默」這本書,紀錄自己過去,希望告訴所有童年曾遭創傷的倖存者,只要勇敢去追尋,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回憶:苦難的開始. 我三歲的 ...

    • 回憶起 31 年前的六四,參與者說的最多的是「振奮與希望」
    • 「六四」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一代人?
    • 六四後,中國青年對政治「無感、冷漠,甚至恐懼」
    • 後疫情時代,「後浪」青年是否還會對政治冷漠?
    • 推薦閱讀

    1989 年 4 月 27 日,33 歲的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郭於華與同學們在北京的街頭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天,直到自己腳上的舊傷復發。但是,她依然覺得很振奮,充滿了希望。 「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振奮,覺得有希望。覺得哪怕是一個人,哪怕學生的力量很弱,但是也覺得我們盡力了,用盡自己的力量。」 六四 31 週年後,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擔任教授的郭於華回顧當年的自己,這樣告訴《美國之音》。 郭於華參加的就是後來被稱為 427 大遊行的行動。此前一天,1989 年 4 月 26 日,中國官方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學生們 4 月 17 日以來的抗議活動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 曾經在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擔任常委的周鋒鎖 31 年後回憶起 1989 年 5 月 17 日在天安門廣場的 21 歲的自己時...

    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孟捷慕(James Mann)曾經在 1980 年代中後期擔任《洛杉磯時報》北京分社社長。1989 年 6 月 4 日當晚,在中共當局出動軍隊鎮壓天安門廣場及周圍地區抗議腐敗和要求民主的學生和市民的時候,他正在長安街的寓所裡趕寫有關抗議的稿件。 孟捷慕告訴《美國之音》,1989 年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完全不同,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學生來說,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和銳意改革的年代。 他說:「中國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而且,他們也得到了高層領導的鼓勵,以適應新的變化。雖然這(變化)非常模糊,但是,人們認為中國在變,中國應該變。其中的一個改變途徑就是對外開放。這意味著對西方開放,同時也意味著很多其他的東西。變革就是他們的想法,雖然沒有人知道應該走多遠。」 孟捷慕說,那個時候,中國年輕人渴望了...

    1989 年 6 月 4 日那場屠殺中的坦克,碾壓了示威的學生和民眾,也碾碎了中國有限的政治改革。從那以後,民主、群眾示威以及政治體制改革成了中共眼中不可跨越的紅線。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致力於發展經濟,以維持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六四」之後,除了對參加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的學生進行最後的「追剿」之外,(周鋒鎖就是當年二十一名被通緝的學生領袖之一,排名第五),中國共產黨也立即著手對學生們,特別是此後入校的學生們進行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 從 1989 年到 1992 年,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這兩所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新生都需要參加為期一年的軍事訓練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們也參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此後,軍訓在中國高校、甚至高中一直在延續。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 90 級北大...

    2019 年底,在中國武漢首先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讓一直試圖適應政府或是順從政府的年輕人首次感到了憤怒。他們憤怒於疫情初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疫情的隱瞞和淡化,他們也對政府試圖掩蓋失誤作出反擊。 「吹哨人」李文亮之死引發數百萬中國網民大聲疾呼言論自由,其中就有許多憤怒不安的年輕人,這應該是「六四」以來首次。 一些人公開站出來討論政府隱瞞疫情以及訓誡「吹哨人」的代價;一些人冒險親自前往武漢,試圖找出真相;另一些人通過組織志願捐贈活動,來考驗中國共產黨對民間獨立團體的容忍度。 《年輕的中國:不安分的一代將如何改變中國和世界?》一書的作者戴三才說: 「過去三四個月以來,由於疫情的爆發,在疫情開始的時候,特別在武漢爆發的時候,我看到了年輕人與政府間關係變得緊張,特別是紀念李文亮醫生的時候。我看到了...

    【六四關手機,中共關心您】手遊特發公告「禁言」玩家 3 天!中國網友酸:此地無銀三百兩 【香港理大生哭喊:救救理大】校園如火海,港警警告「不排除實彈」攻擊!港生憂:「六四」將再度重演 【別以為六四事件跟台灣無關】15 張插畫揭示「自由」重要性,謝謝蔡政府做對這些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从“六四”学生到“后浪”青年,中国青年世代变迁的背后〉。首圖來源:擷取美國之音影片。)

  2. 2017年6月23日 · 當一個人說出「我是台灣人」時,我們如何知道他心中是怎樣的「台灣人」?. CO 肥皂箱 2017-06-23.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這個問題時時在台灣上演,然而,我們或許在討論這個議題時往往流於感性。. 現在就讓我們從哲學的觀點來 ...

  3. 2019年7月5日 · 台灣人現在能夠對政治時事暢所欲言,並且選出自己期望的候選人,是偶然嗎?. 本篇作者認為,這是靠很多前輩的努力,甚至犧牲生命換來的,而且只要「你稍不注意,這些權利馬上又會被掌權者奪走了」。. 透過作者的視角,看看台灣解嚴後的 30 年,如何 ...

  4. 2016年12月22日 · 這不只是台灣第一間麥當勞。 在這裡,曾經發生轟動全台的「麥當勞爆炸案」,也是促使政府改善台灣警員執勤安全的重要事件之一。 1992年,歹徒在包含這間民生店七家麥當勞男廁安放炸彈,而負拆除炸彈重責的警員楊季章不幸因公殉職。 警局因此制定了相關法規,並徹底改進防爆人員的裝備與訓練。 從此,警方防爆人員幾乎達到「零傷亡」的紀錄,警員危險加給的待遇也有所提升了。 (責任編輯:林芮緹) 台灣第一家麥當勞(台北民生店)1984 vs 2013(張哲生提供) 文/ 張哲生. 上圖拍攝於1984年1月28日,麥當勞台北民生店開幕日。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3年12月19日在同地拍攝。

  5. 2017年1月16日 · 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故事最重要的時點就要從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共同發起一場約200萬人站出來隊伍連結超過600公里長的手牽手和平示威行動說起。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200萬人走上街頭,最大範圍傳達和平非暴力與人民團結,並促成獨立建國的珍貴歷史記錄。 包括隔年1990年2月,波羅的海三國各自舉行了第一次落實民主的選舉,支持獨立的當選人佔大多數。 1990年3月11日,亦即和平示威後的6個月內,立陶宛第一個打頭陣,宣告獨立。 8月20日和21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相繼宣告獨立。 截至1991年底,西方大部分國家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 2004年成為北約及歐盟的會員國。

  6. 2018年12月17日 · 蔣經國之死,是1988年台灣的頭條大事。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蘇聖斌攝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期「文化+」的邀訪,有許多預定受訪者謙稱自己當時年紀還輕、「不諳世事」而婉拒,說來也是,今年 50 歲的大叔,30 年前也不過是 20 歲的小伙子。 不過,即使年紀夠大的人,當時恐怕也不容易窺見時代全貌。 「時代精神」這檔事和青春有點像,人總在失去青春之後才發現它的存在,時代也一樣──當時的你,不會知道自己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大時代裡,非得等到多年後回顧,才會有了然於胸的體會。 1988 年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儘管「文化+」焦點始終會、也應該要鎖定於藝文領域,但是要從 1988 年這個時間點切入,如果忽略政治經濟,或是只看台灣而不論全球趨勢,恐怕得不到完整的結果。 在看台灣之前,得先看世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