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1102. 文字/柯欣岑 插畫/Huang Chia Yi. 1970到1980年代出生的臺灣小孩可說是見證國產鮮乳起飛的黃金世代。. 政府正極力發展酪農產業,社會經濟穩定,父母甘心上繳月費,讓孩子在學校能領到一盒幫助長高、健骨的牛奶,盼子成龍望女成鳳,幸福如我,當然 ...

  2. 孩子們一陣愕然――對於這群民國一百年出生的生物,四十年前恐怕是難以想像的古代。 大哥是這爿攤位的第三代主人了,招牌上寫著「手沖咖啡 油蔥肉臊粿 手工水餃」,三代各自拿手的,都在這兒同堂。

  3. 經營超過60年的振東柑園,一草一木都是從爺爺趙世通年輕時便開始細心呵護,父母趙令熙、陳亭君接棒改為有機栽種,打響「幸福橘子」名號,而第三代趙子維返鄉務農後,多方嘗試,努力找出老柑園新方向,過程有酸有甜,要回應家人的期待與現實的考驗,也要找到人為與自然的平衡點。

    • 壹】 在民生艱苦的年代創刊 第一份深入臺灣農村的雜誌「豐年」
    • 貳】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轉型 從「農業周刊」到「鄉間小路」月刊
    • 參】 結合農業‧農村‧農民 從平面媒體走向立體數位傳播—農傳媒
    • 肆】 以擴大服務來開發業務
    • 伍】 辛苦耕耘 含笑收穫 來自金鼎獎的肯定與獎勵
    • 陸】惜福感恩 展望未來 歡喜邁進千禧年 珍惜農業半世緣

    豐年社的籌備開始於民國 38 年。當時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先生 (Mr. Robert Sheeks)認為,臺灣需要一份農業雜誌,來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民教育。他的構想得到美國國務院的認可和一些國會議員的支持,於是在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美國新聞處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的合作下,籌設豐年社,並於 40 年 7 月 15 日發行「豐年」半月刊,當時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為發行人。 至民國 42 年,豐年社已規模初具,豐年雜誌也步上常軌。鑑於「豐年」內容以報導農業生產技術為主,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和美國新聞處遂認為,豐年社業務由支援農業發展的農復會主管,較為妥當。於是自是年起,豐年社完全改隸農復會,由農復會新聞處主管。 美援可能隨時停止,農復會亦非永久機構,為了繼續為臺灣農民服...

    豐年社於民國 64 年(1975)年 5 月創辦另一份雜誌——農業周刊,這是豐年半月刊的姐妹刊物。原以報導農產品行情及產銷資訊為主,以週刊型態發行了 17 年,由於形式與內容均有特色,頗受各界重視。民國 80(1991)年 9 月,為了適應當時出版市場的變化,改為「鄉間小路」月刊。編輯人員的座右銘是:「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事實上,農業及農產品無所不在,當你享用日常飲食的同時,自然就與農業有密切關聯了。 「鄉間小路」月刊因此鎖定消費者為發行對象,以生活化的農業知識,豐富讀者的飲食、健康與休閒生活。「鄉間小路」月刊內容有五大主題:節令美食、養生保健、生活園藝、鄉村旅遊及生態保育;期使農業更貼近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引導讀者親近自然,欣賞美麗農村的生態之美。 「豐年」半月刊與「鄉間小路」月刊...

    時代在變,豐年社也必須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豐年社曾協助國內三家無線電視臺製作農業節目,包括提供主題資料,協助安排攝影,按時收看,做成紀錄及提出改進建議。 民國 82(1993)年,豐年社從平面出版走向立體傳播,拍製永續農業錄影帶系列,作為永續農業推廣教材。82 年完成第一支國臺語雙聲帶的「美國俄亥俄州有機農場巡禮」;84 年及 85 年完成3支永續農業錄影帶—綠肥作物推廣與利用、堆肥製作與利用[果樹篇]及堆肥 製作與利用[蔬菜篇];86 年再完成「臺灣的有機農業」一片。 豐年社更結合雜誌專欄、推廣手冊、報紙廣告、電臺廣播及電視頻道等媒體的特色,為具體的農業施政作多層次的宣導與推廣。例如民國 87 年執行「合理化施肥」宣導計畫,民國 89 年執行「餐桌上的菜園」宣導計畫,民國 90 年執行「有...

    一、出版豐年叢書 設立門市部 除了兩種定期刊物外,民國 63(1974)年成立出版部,出版「豐年叢書」。使豐年、鄉間小路、出版部三足鼎立,相互扶持,豐年社的基礎藉此更為穩定,業務也持續進展。已發行的「豐年叢書」包括農藝、園藝、畜牧、水產、鄉土及保健方面,計 40 餘種,其中有再版、 三版、四版乃至八版、十版者,可見其普受歡迎的一斑。又有多種獲得金鼎獎。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農家要覽」,它是 400 餘位農業學者專家的心血結晶,由豐年社編纂而成, 69 年第一次出版,計 2 大本。84 年重編,篇幅大為擴充,包括農作、林業、漁業、畜牧及綜合篇 5 大類,計 7 大本,共 3389 頁,是一套綜合而又實用的農業百科,也是 21 世紀的農業寶典。 同年,為擴大服務範圍,另設門市部,除出售「豐年...

    豐年社自創辦以來,蓽路藍縷,堅苦奮鬥。在印刷方向,已由活字排版到電腦一貫作業。 在發行方面,不但進入臺灣書報市場,並向國外發展。有辛酸的過去,也有甜蜜的收穫。 豐年社出版的兩種定期刊物及豐年叢書,經常受到政府主管機關肯定,並給予獎勵,歷 年受獎紀錄如下表:

    經過了半世紀的成長,臺灣的經濟已有很大的改變,從 GDP 的觀點來看,農業的重要 相對降低,但這並不表示農業將從這個島上逐漸消失。事實上,農業生產的絕對值仍在不斷增加,所以,為了臺灣農業的持續發展,一份像「豐年」這樣的雜誌仍然有新的時代任務。 時代在變,社會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的潮流,加入 WTO 也 是不可避免的事。面對這些新的衝擊,臺灣的農業必須因應調整,「豐年」應在此調整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媒體作用,使臺灣農業平順的走上競爭的時代。 早期「豐年」的目標是「農民之友、生產之道」,「豐年」永遠是農民之友,但 21 世紀的農業已不僅是生產問題,也要注意品質、運銷和環境保護等問題。為了配合這些新的趨勢, 未來的「豐年」將強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報導。 科技在進步,農業科技也...

  4. 於是,一出生就只看見現今生活樣貌的孩子們,接近自然的機會變得更少了。. 繪本《藍色時間》呈現不同深淺的藍,藍色的大自然裡,不同的生物所展現的力量和智慧,是認識大自然的美好起點。. 如同哥哥所說:「大自然本來就不只有綠色,其實存在著很多 ...

  5. 20211015. 口述/徐濟泰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王志元. 牛從出生到泌乳,有兩道關卡特別容易折損,需要我們悉心照顧。 第一是剛出生的前八週,也就是小牛的哺乳期,這段時間小牛容易生病,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因此就像人類新生兒要打預防針,一般畜牧業發達國家,都會在此階段為小牛接種疫苗。 但是臺灣酪農產業因為規模不夠大,目前只有牛結節疹和流行熱疫苗可施打,因此在臺灣,小牛健康唯一的防線,就是母牛分娩後24小時內的初乳。 母牛的初乳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小牛必須在出生後4小時的黃金時間內,餵食2.5~3公升的初乳,9小時內再餵第二次,才能吸收足量的免疫球蛋白。 如果不放心,可以幫小牛抽血以糖度計檢驗,追蹤小牛身上的免疫球蛋白是否足夠。

  6. 猜五胞胎出生次序,猜中有獎,相當逗趣。豐年社慶祝10週年時,也曾舉辦過「豐年兒童」的活動,徵求出生 日期與《豐年》完全相同的農村兒童。 《豐年》5週年時曾大手筆舉辦猜謎贈獎活動,頭獎是全臺「免費空中旅行」,招待讀者環島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