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29日 · 它,就是今年 36 歲、市占率達 65% 的全球高空防墜吊鉤霸王 ── 振鋒企業,這盤搶人布局的關鍵人物是董事長洪榮德。 「我們總經理是友達廠長、採購是海來的,工廠製程是台積電的,還有聯電、億光等科技業主管也都在這裡。 」洪榮德說。 貫徹經理人最大,高發揮空間收服友達廠長. 先算一算,這家黑手工廠逾 5 成一線主管來自半導體與電子科技業,而且幾乎全在近 5 年人才競爭最激烈時刻入夥,究竟這家吊鉤廠憑什麼辦到? 搶人招數 1:使用傳統產業罕見的「專業經理人制」 狀況:企業規模小,怕科技大廠人才看不上眼? 搶人招數第 1 招:推專業經理人制,訴求發揮舞台. 結果:爭取到友達廠長轉任總座. 搶人招數 2:貼近高科技業的數位平台. 狀況:跨界搶人,卻被質疑轉戰傳產戰力無法發揮?

    • 2 年換掉 2 董 4 總,大股東與外部大咖矛盾不斷
    • 老企業經營複雜難解,股東怕錢泡湯,拚絕地突圍
    • 傳防台鋼、大同黨,促成重用自家人馬的轉變
    • 救大同新招:母憑子貴,精英、福華、大世科成關鍵
    • 未來藏 2 大隱憂,外來人才斷炊、母公司仍虧

    算一算,從 2020 年底,以鄭文逸、王光祥為首組成的新經營團隊,取得大同經營權至今,不到 2 年時間,就換掉 2 位董事長、4 位總經理。 這當中,僅有鴻海機電整合組件事業群前負責人鍾依文,卸下大同總座,轉進大同子公司精英電腦當董事長,續留拚搏,其餘無論是擔任董座的中鋼前董事長林文淵、朋程董事長盧明光,或是擔任總座的大同大學助理教授湯政仁、研華董事何春盛、永豐餘投控前總經理蔡維力,全都離開大同。 大同人才耗損率之高,遠超乎想像,但更想不到的是,這家本就是送入加護病房急救的危機企業,遇上此動盪的人事更迭衝擊下,營運還能起死回生? 攤開財報,大同經營團隊不僅從 2021 年第 2 季就讓每股盈餘(EPS)由虧轉盈,而且保持連續 5 季都賺錢,甚至過去被大同離職董總認為是不可能任務的華映破產聲請...

    意思是說,老大同又大又敏感,藏有很多複雜難解的經營問題,專業經理人無法解決,必須是出資的大老闆親上火線才有辦法克服。而大同 4 大股東,每一位對大同的投資規模都是數十億元以上,相較於專業經理人或大同人,他們或許缺乏專業或感情,但這群人在乎自己投資的每一塊錢,為了不讓投資泡湯,就算野蠻、無情,也會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拚絕地突圍。 因此近半年來大同的新人事布局,就是全面回歸 4 大股東,讓自家人馬上陣。說穿了,大同專業經理人換來換去,無非就是大股東為了自己的錢,所謂的百年文化、專業經理人感受等都只是其次。外來戰將也看得明白,因此紛紛求去,不敢久留,而且越換越快,也越沒人敢來,導致現在的大同就是股權說話,集權中央,誰能貫徹 4 大股東意志,夠聽話,才能留下來。 像是這回出線的王金來,過去從擔任大同...

    為何大同會有從忙著找外援到重用自家人馬的重大轉變? 原來, 過去專業經理人與大股東間的權責分離制度,產生 2 大問題:經營權被狙擊的風險,與優先順序分歧的經營矛盾。 參與決策的大同股東透露,早期的林文淵會火速被撤換,是因為大股東發現他背後的台鋼集團等勢力,已經鎖定大同,為了保住難得戰果,只能陣前換將。 至於後期的盧明光、何春盛,是大同大學校友出身的大同人,與非大同人的大股東群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同股東指出,曾傳出他們瞞著大股東們,私下宴請鴻海集團前副總裁戴正吳等大同校友,還有不少校友進場買股,有集結成「大同黨」奪權的隱憂,引發 4 大股東焦慮。 因此去年底,在盧明光幫助大同,成功穩住銀行追債壓力的階段任務完成後,才會決定由身為大股東之一的王光祥接掌大同董座,就近看管經營權,...

    但單讓華映這個賠錢貨解套,還不足挽救整個大同,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轉型母憑子貴的產業控股公司。 不同於傳統大同人救大同,把心力都放在整頓母公司,對大股東而言,改善大同營運太複雜又曠日廢時,先搶救子公司,讓母公司成為跨產業的控股公司,再認列獲利來加快翻身速度,更快更有效。而被列為最優先的 3 家重點子公司就是,精英電腦、福華電子、大世科。 精英電腦,是僅次於華碩、技嘉的全台第 3 大主機板製造廠,但過去專注工業電腦、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製造,當同業轉向顯示卡挖礦商機時,沒跟上腳步,慢慢的落隊、不賺錢。 但精英 2020 年營收還有 260 億元,而且沒有虧損,大股東們才找來擅長電腦業務開發的鍾依文。他接掌精英後,對內先推動「石頭擠出水」的撙節改革,對外則調整產品結構,吸引老客戶回流。有效開源...

    4 大股東粉墨登場、集權中央的大同,不再找專業經理人分權、產生矛盾。但大同仍有兩大挑戰,一是快速的人事更迭,已經讓外界人才望而卻步,這是王金來必須跳下場扛大任的主因,一旦再有危機,將沒有外來大咖人才願意進場救援。 二是從財報能看出,大同今年上半年的好成績,主要認列子公司獲利與不動產重估增值助攻,才補上上半年淨利虧損逾 1 億元的缺口,顯見母公司的經營仍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才算是力挽狂瀾救了大同。 延伸閱讀/ 得罪賣家也要漲 2%手續費!蝦皮急從台灣「提款」幕後 人民幣大逃殺|中國「破 7 保衛戰」!亞幣競貶連鎖效應全解讀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

  2. 2022年4月6日 · 2013 年友達設立永續委員會(2021 年更名 ESG 暨氣候委員會),2018 年成立由 PR(公關單位)、CSR(企業社會責任單位)、HR(人資單位)組成的「永續發展總部」統籌中長期永續發展的策略方向,古秀華從人力資源中心副總經理轉任友達首位永續長 ...

  3. 2016年5月17日 · |經理人. 2016-05-17. 作者 伯達. 台灣史上最大海外投資案! 夏戀拍板,上千億台幣的背後誰才是贏家?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在慶祝台灣企業成功收購日本企業的同時,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海最大一筆收購案的對象,會是有著巨額虧損的夏普? 而海斥資上千億台幣的投資案背後,究竟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海與夏普的投資案,幾經波折之後終於拍板。 海將以約 2888 億日圓取得夏普的普通股,另外以約 1000 億日圓取得夏普增資發行的特別股(可於未來轉換為普通股;3888 億日圓約 1160 億台幣),合計取得夏普 66% 股權。 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雖然他個人認為可以在 2 年讓夏普轉虧為盈,不過由於日本文化傾向於保守,所以他會說 4 年能夠做到。

  4. 2022年12月23日 · 凱基未來移動基金經理人馮紹榮表示,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成長可期,車用電池需求隨之增長,帶動全球車廠爭相投入資源擴充電池產業, 預計 2040 年車用電池市場規模 20 年間將成長近 25 倍,而受到 4 大電池廠宰制訂價權支撐,車用電池無須擔心殺價競爭問題。 根據 TrendForce 研究顯示,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裝機規模預計 2024 年將從 GWh 邁進 TWh,隨著電動汽車領域 TWh 規模市場需求的到來,全球主流動力電池廠商正加速擴建產能,疊加電化學儲能廣闊的市場空間,電池廠商產能擴張速度和規模遠超之前。

  5. 2019年6月11日 · 1. 決策效率低落: 過往,郭台銘可以憑藉個人智慧與經驗,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迅速做出決策,提早做出防範措施。 如今,9 人小組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不盡相同,為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勢必需要較長的討論時間,可能會錯過決策最佳時機,降低應變的彈性。 2. 個人或群體獨大: 一般來說,集體領導的成員應處於相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發表想法。 然而,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很難達到平衡,有可能陷入某個較重要的個人或部門獨自決策。 3. 著重個人目標: 小組成員的專業不同,對問題的定義也不同,按常理,人會對與自身相關的議題特別敏感,就可能發生決策目標偏離組織目標、轉向個人目標的情況。 海接下來的經營規畫,正式脫離郭台銘一人決策模式,邁向多人共治的時代。

  6. 2007年1月8日 · 52歲的台塑永遠不老,經營之神仍然是台灣經理人的最愛。 王永慶身為台灣最老的創業家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王永慶塑造的台塑文化不但滲透到集團8萬員工的處事準則裡甚至內化為各種軟硬體──從報表設計資訊系統到辦公室配置都反應了經營之神的管理理念。 王永慶說:「人總會做錯事,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發現了就要改正,我就是這樣不斷追求每件事情的合理化,這就是促使我努力的動力。 」合理化聽起來也許簡單,不是什麼大道理,但能讓一個企業集團同時往合理化的目標前進,並且做到止於至善,正是台塑最為人推崇之處。 台塑在漳州的火力發電廠,內牆漆的是最容易弄髒的白色,在充滿煤灰的環境裡卻能每天保持潔淨,靠的就是從細節做起,找出污染的源頭,並且隨時保持整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