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2月4日 · 徐巧芯當過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而且在這次大選期間前後擔任洪秀柱與朱立倫的發言人,看起來應該就是個在國民黨內仕途順遂的年輕人。 原本,在這次選舉中,比起因為王如玄軍宅案而被名嘴們殘酷圍剿的「壁咚哥」李正皓,徐巧芯其實沒這麼 ...

  2. 看著身邊朋友都結婚了,我單身卻學到了 10 個人生課題. 已婚,到底是一個身分的改變?. 還是生活的顛覆?. 單身的人,害怕走入婚姻;已婚的人.懷念一個人的日子。. 究竟,我們可以從婚姻這件事情上,學到什麼人生課題呢?. 這就像是從嫩妹升級成老妹 ...

    • 臺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
    • 家庭經驗對青少年的長期影響
    • 父母離婚,會影響子女不想結婚?還是提早結婚?
    • 親子關係、父母關係,如何影響早婚?
    • 年輕世代婚姻與生育,兩性大不同
    • 家庭資源,是提升男性婚育率的可能解方
    • 推薦閱讀

    「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Taiwan Youth Project,TYP)研究計畫的主旨,在了解當代臺灣年輕世代的成長軌跡。」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在演講開場分享了計畫初衷:「美國青少年研究重視的往往是青少年吸毒、性關係等問題,但這是臺灣孩子的成長樣貌嗎?升學壓力、補習班或許才是他們第二個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希望建構本土化的青少年發展模式。」 TYP 自 1999 年開始啟動,邀請中研院和各大學的社會科學學者共同參與。從 2000 年起持續追蹤當年的國一和國三學生,一路調查、訪問蒐集資料,探索他們從青少年階段直至踏入社會、甚至結婚生子的生命歷程。 這個龐大的計畫自 1999 年至今恰為第 20 年,約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探討青少年初期至成年初期的成長軌跡,試圖從家庭、教育和社區檢視。第...

    研究計畫跨越 20 年,宛如一段漫長的縮時攝影,跟隨這群七年級生從求學到踏入社會。多數人從青澀國中生,完成學業、找到工作,而後結婚成家、生育子女。他們的成長軌跡,伴隨這些「轉大人」的傳統指標運作,運作的場域多數是在家庭中完成。也因此,家庭結構深刻地影響了青少年成長歷程的發展。 然而臺灣的家庭經驗、教育策略和西方世界大不相同。「我們的自立和歐美是很不一樣的,譬如孩子想讀書、家長又負擔得起,你要讀到 30 歲都是我的責任。」伊慶春道出許多臺灣爸媽的心聲,也突顯了有別於西方的家庭緊密性。 迥異於歐美社會的家庭脈絡,讓這項研究更顯珍貴。跨時程追蹤聚焦在「家庭經驗」的長期影響,子女的婚姻與生育受到哪些結構、關係、規範性因素左右。 所謂的家庭經驗,研究中關注的是「家庭結構」與「家庭關係」,試圖討論對子女...

    延續前述家庭經驗的影響,研究小組也針對早期父母離婚的非完整家庭(non-intact family),檢視子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與家庭組成。 臺灣的低生育率已不是新聞,但有趣的是,生育率其實並非一路走低。比如,2000 年與 2012 年的總生育率特別突出──關鍵因素是這兩年為「龍」年。另外,孤鸞年結婚率低、虎年出生率低,可見得傳統價值觀對婚育決定仍具有文化規範的影響力。 然而,面對臺灣顯著的低生育率現況,年輕人為何缺乏結婚和生育動機? 研究小組試圖由家庭經驗的影響著手。伊慶春提到,從過往文獻可知,兒少時期若父母離婚、未離婚但有衝突等,子女都會受到負面衝擊(negative impact),並且延續至成年期。相關論述或因果關係有些共識,但研究小組更想進一步探問的是:在此負面衝擊下,青少年將會「...

    TYP 第二階段聚焦在年輕成人樣本。2011-2017 年間,這群七年級生步入年輕成人階段,從平均 25 歲進入 31 歲,其中有 7-40% 的年輕人結婚了。研究由此深入分析,進一步觀察年輕世代實際的婚姻與生育行為。 2011 年時,這批 25 歲的樣本有 7% 進入婚姻生活,平均初婚年齡是 23.7 歲,屬於早婚者。比較發現,這群早婚者已生育子女及婚後 7 個月內生育的比例,明顯高於在 28 歲及 31 歲才結婚的人。 這個狀況反映了臺灣仍存在「婚育包裹」(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中,對未婚生子的接受度低)的現象,也就是說,早婚者更可能是因為奉子成婚。此外,早婚者的經濟狀況尚不穩定,也反映在與父母同住的高比例現象上。 那麼,家庭脈絡又是如何影響早婚呢? TYP 研究分析指出,父母於青少年初期離...

    2014 年的調查,時值樣本平均 28 歲,較接近臺灣平均成家的年紀(男性初婚年齡為 32 歲、女性 30 歲),調查也顯示當中有近 20% 的年輕人走入婚姻了。 進行分析後可知,臺灣社會貌似越來越開放,但結構性(居住地、家庭收入)、關係性(家庭關係)、規範性因素(家庭價值、性別角色)仍然大大影響年輕世代的婚姻和生育,其中還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以男性而言,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收入較高、與家人關係好、目前有工作者,較可能走入婚姻。但女性卻相反,青少年時期家庭收入高、目前有工作者,結婚的比例比較低。換言之, 時間拉長到 2017 年,這群受訪者來到人生三字頭,平均 31 歲。研究小組持續追蹤,進一步觀察早期家庭經驗是否帶來「長期」的影響。 其中,家庭結構改變的另一個原因出現了:父母之一過世的比例約 ...

    綜觀龐大而長時間的追蹤調查,伊慶春強調:「一般新聞可能偏重個人背景或短期效應,但做為社會學家,我們更關心結構因素和長期影響。」 她總結 20 年來團隊的各項研究,從家庭結構、家庭關係、文化規範來描繪青少年的成長軌跡。 一、以「家庭結構」的面向來看:子女在兒童期經歷父母離婚,成年後較有意願約會、較可能婚前懷孕,但非早婚。如果到青少年期才經歷父母離婚者,則可能使其不想結婚;但對女兒的影響反而可能是早婚且較早生育。 二、在「家庭關係」的面向,親子衝突較高者,子女有早婚的現象;父母間經常衝突,則子女較可能不想結婚,也不會早婚。這也暗示,上代衝突高的家庭關係可能影響到下一代進入親密關係的欲望;反之,若家庭關係較為融洽,家庭凝聚力較高,則會促使男性早婚與早育。意即,這些男性較能順勢接受傳統中成家的責任,...

    【台灣性別觀念比中國傳統】耗時 20 年,台灣最大規模家庭調查:台妻子經濟實力提高,竟會降低丈夫「幸福感」 【高中生眼裡的台灣未來】近 8 成青少年認同「我是台灣人」,管中祥 4 分析點「中國史」是關鍵 【誰偷了我的血汗錢】經濟研究員用「2 大要素」破解:台灣 GDP 成長,為何薪水卻沒漲? (本文經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七年級生,你是如何「轉大人」的?從家庭脈絡看臺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首圖來源:porsche_chen2009,cc-licensed。)

  3. 2019年3月7日 · 在他結婚後的這幾年,出遊的頻率開始變低,甚至有時候會說:「今天好累,我想回家休息,改天吧! 」我得出來的原因是: 他不需要再去外面找人填補自己的寂寞 。

  4. 2017年11月23日 · 2011 年,在愛情的牽引下,這位大陸北方姑娘跨過台灣海峽,落腳台北市。 被歧視、指著鼻子罵⋯就算來台 6 年,台灣媳婦依舊想回中國. 談到 6 年多來的兩千多個日子,余蓉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自己點滴在心頭;「我來台灣之後,對很多現象不理解。 初到台灣,余蓉蓉雖不了解原因,卻能感受到這裡的人對她的不友善,包括她另一半開設的旅行社員工,除了背後指指點點,甚至曾當面指著鼻子罵她。 來台前,余蓉蓉在家鄉經營服飾生意,經濟情況頗佳。 反倒是盧寶華因為太過相信人,旅行社背負債務。 余蓉蓉觀察一段時間後開始為夫出謀畫策,夫妻同心,不但逐漸還清欠債,還做出一番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雖然如此,余蓉蓉敘述,她仍可感受到夫婿一方的親人待她仍有距離。 多年相處下來,她認為原因就在於她是大陸人的身分。

  5. 2022年3月22日 · 1. 土地在哪裡? 過去 20 多年來,隨著國軍規模不斷縮減,軍方已經把不少空置營區交還給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 若要容納更多的義務役官兵及後備動員部隊,國防部得解決土地問題。 2. 錢從哪裡來? 若要維持員額更多的現役及後備部隊,包括解決土地問題,國防預算勢必要增加。 3. 改變組織結構. 從部隊功能到人員選派,能否結合後備動員,都是國防部需要考量的因素。 黃介正也說:「相信大家在鍵盤都表達了女性也可以(當兵),但(若)沒有想好可以找他們做什麼,不宜貿然啟動。 台灣一年新生兒才 16 萬,遲早會兵源不足.

  6. 2017年11月21日 · 結婚前交往多久,才能保證婚姻幸福?其實有很多要素比「交往時間」還重要。來看看心理學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Pinsoul 在眾多的朋友裡面,你不乏聽到因為相親,才約會一兩次就覺得要結婚的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