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9日 · 嘗試了幾次之後,系統提示小明可以使用「忘記密碼」的功能,所以小明填了自己的 email 之後去信箱收信,發現系統傳來一個「重設密碼」的連結。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奇怪欸,幹嘛要我重設密碼,為什麼不把舊的密碼寄給我就好?

  2. 2017年8月10日 · 1. 不要重複使用密碼. 2. 結合大小寫字母設置的密碼沒有你想像的安全,沒有太大意義. 3. 更好的選擇是那些長但是易記的密碼,或者密碼短語:「yinglianxunguimo (營練訓鬼魔)」比「Wohao5huA!」這個密碼難破解的多。 4. 另外,更安全的辦法是,使用雙重驗證,在登入的時候最好加上簡訊確認。 數億人在過去 10 多年間遵循了這個看似有道理的密碼原則,但是卻沒有考慮到行為因素的疊加。 我從沒意識到密碼安全包括了密碼本身的安全,還有我們對待密碼的態度和使用方式。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這個經驗很重要:如果產品不夠簡單,那麼用戶可能根本不會按照預想的方式使用這個產品。 只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我很難想像生活中還有多少我們完全不懂為什麼但是還依然遵照的原則。

  3. 2023年11月3日 · 修改 LINE 帳戶的密碼。 提醒轉傳的親友「這是詐騙網址」。 進到 LINE 設定 > 隱私 > 設定 > 關閉「允許利用LINE ID加入好友」。 進到 LINE設定 > 隱私設定 > 開啟「阻擋訊息」,隔絕非好友訊息。 若突然收到陌生 LINE 帳號加入好友,不要回加好友;如果已

  4. 2020年7月21日 · 是否有自動通知金鑰變更機制? 過去通訊軟體為了提供訊息備份的功能,會在伺服器端解密使用者的訊息儲存,這樣的壞處是通訊軟體能看到訊息的內容,使用者比較沒有隱私,將訊息存放在雲端也讓雲端伺服器成為駭客的目標,握有解密金鑰的通訊軟體公司也可能政府要求交出金鑰。 隨著大眾的安全與隱私意識上漲,點對點加密就成為了一種更受歡迎的加密方式。 這是一種只有收發訊息兩端可以加密與解密訊息的溝通方式,優點是解密後的訊息只會保存在用戶端,安全性跟隱私性較高,所以目前很多通訊軟體都主打「點對點加密通訊」。 不過,點對點加密並不是無敵,即使都是點對點加密,使用哪一種點對點加密機制也會影響安全性,並不是每一種點對點加密機制都一樣安全。

    • line被改密碼1
    • line被改密碼2
    • line被改密碼3
    • line被改密碼4
    • line被改密碼5
  5. 2018年2月27日 · 1. 使用長密碼. 要換,就換安全點的,使用長密碼可以避免被暴力破解的可能。 所謂的暴力破解,就是把所以可能的密碼組合通通嘗試一遍的行為,舉例來說,今天設定三位數的數字密碼,理論上我只要把 000 ~ 999 都嘗試一遍,一定可以中正確密碼,這就是暴力破解。 較長的密碼可讓這個猜密碼的過程變久、變長,搭配目前許多網站在密碼錯誤次數到達一定上限時會啟動的安全機制,可以降低自己的密碼被人猜中的風險。 另外,在這我並沒有特別推薦使用者一定要取類似「%Ffj934!@」這種參雜符號、數字、大小寫字母的密碼,雖然這種密碼在數學機率上被猜中的可能最低,但由於記憶起來相對困難,輸入密碼時也較為不便,因此這樣的密碼反而會造成使用者不是忘記密碼,就是會在下次想換密碼時換成簡易密碼。

  6. 2020年3月3日 · FBI 在早前發文建議用戶最好改用 15 字元以上的密詞(passphrase)取代複雜的密碼(passward),並指網站不應因用戶輸入數次錯誤密碼就鎖定帳戶。 密詞長度最少 15 字元,不相干的單字組合更安全. 現時許多網站都業開始要求用戶設定複雜的密碼,像是強制要求具備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及特殊符號等,但美國標準與科技研究院(NIST)則認為,密碼的長度比複雜度更為重要。 波特蘭 FBI 依據 NIST 的理論,建議企業 IT 人員或一般用戶,與其使用複雜的短密碼(password),應該改用更長的密詞(passphrase)。 密詞最好由幾個字詞組成,長度最少 15 個字元,但不需要有大、小寫或特殊符號。 他們指,超長密詞不但比密碼方便記憶,而且能增加破解難度。

  7. 2018年7月13日 · 方式很簡單,首先先到設定(Setting),找到隱私設定(Privacy)。 再來就是提供使用者資料(Provide usage data),最後到的畫面就是會有很多可以勾選掉的選項,那些就是 LINE 一開始跟你詢問要求的隱私資訊。 第一個是對話資訊,第二個是個人化廣告,第三個點進去就可以看到接收通知型訊息,裡面的提醒訊息可以點選掉。 這些其實就是 LINE 一開始詢問要求同意的資訊。 LINE 會蒐集什麼資訊? 從今以後,LINE 會開始蒐集使用者與好友間的貼圖、特效,動態消息。 更讓人注意的是,LINE 也會注意使用者透過 LINE 點選哪個網址,點選的位置在哪裡。 同時也會蒐集使用者在傳訊息的過程對象是誰、使用收回訊息功能的頻率還有訊息是否已讀資訊等。

  1. 相關搜尋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