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本鎮首先納入行政區劃,是1875年(清光緒元年),當時稱璞石閣,歸卑南廳所轄。 1917年(日大正6年),東線鐵路通車到本鎮,璞石閣支廳改稱玉里支廳;璞石閣區改稱玉里區。 1946年(民國35年),玉里街改為里鎮,劃分為23里。 1971年(民國60年)區劃為現今的15里。
      www.hlyl.gov.tw/cp.aspx?n=19813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玉里鎮 ( 臺灣客家語 四縣腔 : Ngiug liˊ ziinˋ , 海陸腔 : Ngiugˋ liˋ zhinˊ [1] ; 阿美語 : Posko ; 布農語 : Pusqu [2] ; 臺灣話 : Gio̍k-lí-tìn ),舊稱「璞石閣」,位於 中華民國 花蓮縣 南部, 花東縱谷 的中段,北接 瑞穗鄉 ,南銜 富里鄉 ,西連 卓溪鄉 ...

  3. 歷史. 本鎮原為原住民 阿美族 及 布農族 的接觸地帶。 1829年, 鳳山縣 部分 馬卡道族 人遷至臺東平原,但受到卑南覓社的排斥,於1836年沿著 新武呂溪 展開搬遷,最後在今拉庫拉庫溪沖積扇的南側,亦即 秀姑巒溪 西側的長良里一帶建立部落,稱為大庄。 開墾初期,以牛、豬攜入山地的方式,與 布農族 修睦,並換得穀物。 但由於該地常遭水患,最遲在1845年,部落再搬遷至秀姑巒溪東側,仍名大庄(今 富里鄉 東里村),長良的大庄改稱為舊庄。 之後鳳山縣、臺灣縣之馬卡道族人、 大武壠族 人及 西拉雅族 人紛紛東來,陸續在今玉里、 富里 、 池上 、 關山 等鄉鎮建立部落,1879年前後的《臺灣輿圖》一書,將這些部落稱為「璞石閣平埔八社」。 定居於玉里之平埔原住民多為大武壠族。 [10]

  4. 史蹟源流. ¯ 歷史沿革. 玉里鎮位於東台中心點,花蓮縣南方,在北緯23度30分,東經121度16分之間,北接瑞穗鄉,東鄰台東縣長濱鄉,西連卓溪鄉,南界富里鄉,人口閩籍、客籍、外省籍、原住民籍各佔四分之一比例,族群相處融洽四合一純樸小鎮。. 舊稱「璞石 ...

  5. 三、歷史沿革. 本首先納入行政區劃,是1875年 (清光緒元年),當時稱璞石閣,歸卑南廳所轄。 1917年 (日大正6年),東線鐵路通車到本鎮,而將璞石閣支廳改稱玉里支廳;璞石閣區改稱玉里區。 1946年 (民國35年),玉里街改為玉里鎮,劃分為23里。 1971年 (民國60年),劃分為目前的15里。 四、地名由來. 舊稱「璞石閣」地名的來源,說法不一。 其中一說是布農族原住民語,形容塵沙滾滾之地。 另一說法「璞石閣」是阿美族原住民語”paheko” (音譯派可,或拔閣)」的譯音,蕨草之意。 另外還有說「璞石閣」是1875(光緒元)年,駐臺總兵率官兵至玉里屯兵,見秀姑巒溪滿佈純白的玉石,而將玉石比喻為「璞石」,並將屯兵興築城堡之定點命名為「璞石閣」。 回上一頁. 回最上面.

  6. 歷史沿革. 玉里鎮舊稱“璞石閣”,其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 布農族 的譯音,意思是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久不下雨則溪乾,風吹沙土蔽日;二說是出自阿美族語“派派可”之譯音, 阿美族 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產蕨得名;三說1875年台灣鎮總兵 吳 ...

  7. 玉里神社遺址 歷史. 玉里社 (俗稱 玉里神社 )是臺灣日治時期所建的建築,位於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花蓮縣玉里鎮),2008年7月23日由花蓮縣政府以「 玉里社殘蹟 」的名義指定為縣定古蹟。 目前神社遺跡留有2座鳥居、17座石燈籠與參拜道等,並有一座表忠碑,在花蓮縣境內現存的神社遺址之中可說是保有相當多的文物。 玉里神社遺址 環境. 玉里神社遺址石頭階梯路段,由綠意盎然的草木環繞,陽光透過葉縫中灑落,走在徐徐微風中,輕鬆且愜意。 在日本神社建築中,鳥居有分隔人間與神之領域的意味。 而石燈籠除了裝飾外,亦有為來者指引道路之意。 走過石頭階梯,踏上參拜道,代表即將接近神社本體,也就是神社以前的拜殿與本殿。 參拜道雖然沒有濃密的綠蔭遮擋,但平緩的階梯走起來卻相當的輕鬆。

  8. 玉里鎮位於花蓮縣南部,花東縱谷中段,為族群融洽四合一之純樸小鎮。. 舊稱「璞石閣」地名的來源,說法不一。. 其中一說是布農族原住民語,形容塵沙滾滾之地。. 另一說法「璞石閣」是阿美族原住民語”paheko” (音譯派可,或拔閣)」的譯音,蕨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