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2日 · 因生鮮農漁產品價格每日均有變動,且蔬菜、水果、魚貝介類等品項超過一百種以上,在招標決標時,無法以價格做基準,招標實務作業上有極大之困難。 』來函所述『冷凍食品(肉品)』,如經冷凍處理,不符合上開修法意旨。 三、來函說明三所述『自立午餐暨慈暉班伙食蔬菜水果、冷凍食品採購案』,其中『蔬菜水果』係屬『生鮮農漁產品』,不適用政府採購法,請檢討有無合併冷凍食品辦理採購之必要,及有無限制競爭,影響採購效率之情形。 另有關冷凍食品(肉品),應依本法第18條至第23條規定擇適當方式辦理招標。

  2. 2017年2月10日 · 生鮮食品 是指在0℃-10℃溫控條件下加工上市的各類營養保全潔凈衛生又未經烹調加工的生制食品它具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 廣義“生鮮食品”的概念不但包括經過清洗、修整、分級、切割、 包裝 等初級加工的 新鮮食品 ,還包括剛剛採摘、捕撈、屠宰等還沒有經過初級加工的毛食品等。 狹義“生鮮食品”的概念僅包括經過清洗、修整、分級、包裝,有時還要求去皮,甚至切分處理的新鮮食品,其可食率接近100%,並達到可以直接烹食或生食的衛生要求。 [ 編輯] 生鮮食品的特征 [1] 生鮮食品不同於其它 消費品 :它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易腐敗變質的特性提出了時效性要求;作為 食品 本身,它提出了安全性要求;而 消費者 的口味多變性,則提出品種多樣性的要求。 [ 編輯] 生鮮食品的經營範圍 [2]

    • 核廢水是怎麼來的?
    • 為何決定排放入海?
    • 核廢水如何被處理?
    • 處理水符合標準嗎?
    • 我們該如何看待排放的處理水?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海嘯衝擊了在福島海邊的第一核電廠,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在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冷卻系統完全失效。然而反應爐內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最後溫度不斷竄高,高溫水蒸氣與燃料護套中的鋯合金,發生鋯水反應並產生大量易燃的氫氣,最終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導致爆炸。 在事故發生前後,日本政府灌入大量海水來為反應爐進行冷卻,而這些直接接觸熔融燃料棒的污水,就被稱為核污水,日文則稱為「汚染水」。至於當時的決策細節與失誤,大家可以看今年上映的日劇《核災日月》複習一下。而既然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重點討論核污水。 現在儲存在福島的核污水不只有冷卻水,其實還有受污染的降雨與地下水。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加裝擋水牆,阻擋因為降雨流經 1、2、3 號機組的污染...

    為何核污水的最終處置決定是排放入海呢?其實 2016 年提出的方案有五種:稀釋入海、蒸發至大氣、電解水釋放氫氣、深層地質注水、以及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很快,電解水因為還需要相關技術研發而被否決,這個我們在氫能那集講過。深層地質注水和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則有選址與法規問題,無法立即實現。這部分則等同於核電使用國都面臨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我們之前花過好幾集介紹過,歡迎前往複習。 最後僅剩稀釋入海和蒸發至大氣兩種方法,最後日本認為海洋的擴散行為更容易追蹤,最重要的是成本僅有蒸發的十分之一,因此選用了這個方法。至於有些人說,既然東電跟日本政府都保證安全,何不做成瓶裝水拿去賣?之類的建議在這我們不多討論,就請大家用理智來看待。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首先,污染水會經過「銫吸附裝置」,除去銫(Cs)和鍶(Sr)。接著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後,成為「鍶處理水」。這種鍶處理水,可以作為 1, 2, 3, 4 號機組的冷卻水再次循環利用。 最後,大部分的鍶處理水,會被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將 63 種放射性核種中的 62 種放射性核種去除。「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唯一不能去除的放射性核種,就是氚(H-3)。但其實啊還有一個碳-14 無法被過濾,但濃度低到可以忽視。經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過後的「鍶處理水」,就稱為「含氚處理水」。 含氚處理水中的氚,指的是氫的同位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就存在。半衰期為 12.43 年,衰變時會進行 β 衰變,放出一...

    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年六月的核廢料主題中有提到,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在五月底公布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針對「日本的核種監控能力」進行第三方驗證。結果認為,日本的檢測標準跟分析方法沒問題,調查結果是可信任的。報告中除了氚以外,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活度也都遠低於排放限值。例如鍶-90 為每公升 0.4 貝克、銫-137 為每公升 0.5 貝克,以臺灣的「食品」標準,銫-137 為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雖然鍶-90 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也是在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目前的排放值都遠小於標準。 除了各單一核種的活度以外,所有水中核種加起來的「告示濃度限度比」也低於日本國家標準的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1 毫西弗大約是多少呢?大約是一般民眾一年會接...

    當然不是,就像許多人擔心的,就算科學上告訴你沒問題,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沒問題的。而且不用說周邊國家,連日本自家民眾也多次抗議處理水的排放。 目前在 IAEA 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整個排水計畫的各種即時監測資料。其中就包括出水口的輻射數值監測。 為了驗證處理水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東京電力甚至從去年 9 月開始,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飼養實驗,並且全程公開直播放在他們的YouTube頻道上。不過這頻道訂閱人數跟觀看次數都有點低迷,有興趣的話不妨訂閱,開啟小鈴鐺。 那麼我們能下定論了嗎?在科學上,我們確實能說,在符合規範下,這些排放入海的處理水是沒問題的,食鹽、海鮮也都能照吃,把注重食安與健康的努力分配到其他危害更大、風險更高的事情上,對處理水保持健康而非病態的質疑,對個人來說應該效益更高。...

  3. 上述事件,是由於食材收取食材清潔與貯存管 理不當造成病原菌生長,進而造成的食品中毒案件。 在這個章節中,將說明選購、驗收及貯存原材

  4. 本準則用詞,定義如下: 一、原材料:指原料及包裝材料。 二、原料:指成品可食部分之構成材料,包括主原料、副原料及食品添加物。 三、主原料:指構成成品之主要材料。 四、副原料:指主原料及食品添加物以外構成成品之次要材料。 五、內包裝材料:指與食品直接接觸之瓶、罐、盒、袋等食品容器,及直接包裹或覆蓋食品之箔、膜、紙、蠟紙等包裝材料。 六、外包裝材料:指未與食品直接接觸之標籤、紙箱、捆包物等包裝材料。 七、食品作業場所:指食品之原材料處理、製造、加工、調配、包裝及貯存場所。 八、有害微生物:指造成食品腐敗、品質劣化或危害公共衛生之微生物。 九、食品接觸面:指下列與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之表面︰. (一)直接之接觸面︰直接與食品接觸之設備表面。

  5. 生食用食品係經清洗去皮等調理過程處理後可立即供食之食品。 第 3 條. 生食用食品之性狀應具原有之良好風味及色澤,不得有腐敗、不良變色、異臭、異味污染、發霉或含有異物、寄生蟲。 第 4 條. 生食用食品之微生物限量如下:

  6. 2021年3月17日 · 發布「即食鮮食散裝食品標示作業指引」. | 發布日期:2021-03-17 | 更新日期:2021-03-19 發布單位:食品組. 發文機關:衛生福利部.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10年3月17日. 發文字號:衛授食字第1101300635號. 檔案下載. 即食鮮食散裝食品標示作業指引. 即食鮮食散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