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8日 · 中鋼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鄭際昭分別從數位與低碳轉型兩個面向切入,分享中鋼的實戰經驗。 近年中鋼積極導入 AI 技術,主要應用在設備診斷、製程優化、影像識別三個部分。

  2. 2017年3月28日 · 2017 年 3月26日,台灣痛失本土漫畫界的鬼才「問」。 他曾被日本人盛讚為「亞洲至寶」,更是唯一一位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賞」的非日籍漫畫家。 如今他將成為第一位作品跨入故宮的漫畫家。 6月16日至9月17日,由文化部主辦名為 「千年一問」 的問故宮大展,將在台北故宮展出。 (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 鍾孟舜. 跟諸位漫畫界藝術界的朋友們報告,我的恩師問先生,於2017 年3月26日心肌梗塞過世,走時非常祥和,有如他武林神話一般風格,但眾弟子仍十分哀痛。 告別式將在確定之後公告大家,但問先生為人一向瀟灑,不喜排場,所以婉拒花籃白包,對外也不發訃聞。

  3. 2024年4月18日 · 至於企業如何做到這些面向?. 除了藉由企業內循環的 AI 大數據、生產管理系統(MES),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等報表讓資料流動自動化,饒達仁也提及政府近年致力推廣智慧製造的「晶創計畫」,他認為機台上未來會裝置晶片,在地、雲兩端分別進行 ...

    • 從離島思考「臺灣」
    • 原本也是離島的臺灣
    • 臺灣本島及離島狀態的形成
    • 去臺灣化的思考
    • 推薦閱讀

    「臺灣」,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離人」所定義及具體實踐而成的空間概念,當這個政治空間逐漸成形後,統治者便開始把文化、經濟及社會等空間填充進政治空間之中,也就是整體行政空間的確立。 亦即,若要稱臺灣為「本島」,就需要有其它參照座標,便需要去定義「誰是離島」;所以當「臺灣」概念逐漸成形時,「離島」的政治及文化空間也隨之被定型。

    查閱明代到清初文獻中關於臺灣的記載,通常將臺灣稱為東番,例如「雞籠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或是「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基本上,臺灣被鄰近的中華帝國視為海盜的巢穴,被認為「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 荒服,就是距離中國皇帝所居帝都最偏遠的化外之地,所以臺灣對中華帝國而言不只是「離島」,而堪稱是「離離離離離島」。 還沒到臺灣之前,以金廈二島為據點的鄭成功,曾經將遭判刑的人流放到臺灣來。雖然當時臺灣島上有荷蘭人建城及經營商貿活動,但臺灣依舊被中華帝國那邊的人視為流放犯人的「荒服之地」。 不過,當 1661 年鄭成功準備將版圖擴大到臺灣之際,臺灣便成了鄭成功口中「田園萬頃,沃野千里」的海上巨島,可以作為鄭家開國立家的根本。後來的演...

    臺灣本島地位的更加確立,以及各外島的「離島化」狀態的形成,基本上是在1949年中華民國來臺灣之後。中華民國控制的臺灣省,承繼了清末、日本時代以來的臺灣本島及澎湖、蘭嶼、綠島等外島,還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二島(外加烏坵)拉了進來。 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下,臺灣為本島、中心,其他島嶼則是外島、前線,為中華民國外衛。在這樣的政治架構下,國家勢力開始強硬地改變金門、馬祖﹑蘭嶼等島的海島生活狀態。原為僑鄉、貿易港口的金門,以及漁村馬祖,都被強制轉型為「戰地前線」,成為中華民國的重要軍事基地,也被迫斷開與原鄉閩南、閩東地區之間的生活聯繫與文化連結,轉而與臺灣成為政治共同體。 蘭嶼則面臨國家勢力的進駐殖民,再加上族群差異性,達悟族人似乎成了次等國民,這顯現在國家曾將蘭嶼作為管訓罪犯之地和核廢料的儲存地,以...

    1949 年以後,臺澎金馬、蘭嶼及綠島等島,組成了中華民國這個「意外的國度」;在中華民國的政治共同體架構下,本島主體位置的形成,也讓各外島逐步「離島化」與「臺灣化」。 通常一個國家在定義好其國家疆域與行政空間後,要做的是以國家的力量讓行政空間與經濟、文化、社會空間儘可能重疊。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各外島,不管距離遠近,文化及生活上都被迫連結臺灣,可說是「離島逐漸臺灣化」的社會文化空間改造過程。 雖然如此,「臺灣」並不因此真的成為一個跨越地理空間、文化或族群差異的文化及生活共同體,對多數外島人而言,「臺灣」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指涉的範圍就是臺灣本島。 當我們把金門、馬祖、蘭嶼等島拉進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裡,但「臺灣人」又經常僅指涉臺灣本島人,甚至島內還曾有論調要拋棄金馬二島,似乎認為金馬二島是黨...

    【高雄是澎湖人蓋出來的】歷史解密:為何高雄會成澎湖人「移居台灣」的首選? 【科學揭密】龜山島真的會動!每年偷偷向東南方游 3 公分,不僅「冬眠」還愛甩尾巴 距離台灣 72 公里的熱帶小島!9 張圖一窺海島風情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4. 2017年2月8日 · 成功趕走了荷蘭人的殖民,卻同時帶來更強勢的漢人政權,明鄭在台灣的教育、屯墾、政治制度,都使原住民受到更嚴重的文化霸凌。 無法習慣這種新文化霸權的平埔原住民,只能開始逃入深山,以隔絕自己被漢文化迫害。

  5. 2020年1月22日 · 1661 年,臺灣面臨一場東西海權爭奪大戰。 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成功搶下福爾摩沙! 在島上,成功只度過短短一個秋,神奇的是他彷彿擁有影分身,至今三百多年仍不斷以各種樣貌登場。 教科書、民間信仰裡,國姓爺歷來正氣凜然,砲擊鶯歌精怪、力斬劍潭魚怪,臺粗估至少有近百間主祀的廟宇。 然而,歷史的有趣迷人,就在於觀點不斷挪移轉變。 西洋文獻史料,呈現了人們不太熟悉的「殘暴系」成功,嚴苛蠻橫、殘害俘虜。 荷蘭土地測量師的檔案 《梅氏日記》 如此描述:「嘴巴時常處於開啟狀態,並露出數顆大間隔的圓磨長牙⋯⋯說話聲音淒厲,咆哮又激昂,動作古怪,彷彿將要起飛一樣。

  6. 2016年12月9日 · 1661年(明永曆15年)春天,成功率領大軍登陸鹿耳門,荷蘭守將在堅持數天之後終於獻城投降,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府城台南之歷史邁入明時期,也開啟了閩南傳統建築在台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