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7月28日 · 文 / 王迺卉. 台灣早在 1909 年就開始運作小水力發電廠,至 1983 年,全台共有 25 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2016 年已達 47 座,同年台電又與水利署水資源局合作,盤點全台 共13的小水力發電場址 。 一但啟動商轉,裝置容量可達 27 MW,預計在 2025 年將我國水利裝置容量提升到 2150 MW。 截至 2022 年 3 月,全台慣常水力發電量已達 2094MW,佔整體綠電的 17.6%。 資料來源: 台電月刊. 小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優勢還不少。 包括可於偏遠地區供電、屬潔淨能源且碳排量低;相較於 2 萬瓩以上之水力發電設備,小水力發電設置對環境衝擊較小,因此環保意識抬頭後,民眾接受度較高; 且在有水的情況下可 24 小時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時間更長,供電量更多。

    • 未來還會有乾旱嗎?
    • 科學家如何「算計」氣候系統?
    • 「複雜」就是臺灣氣候系統的特色
    • 乾旱與高溫:氣候變遷對臺灣的衝擊
    • 先充分了解衝擊,再進行調適策略規劃

    佇立在桃園石門水庫的土地公廟與酋長石,隨著枯水期蓄水吃緊,奇景完整浮現在遊客面前;旱象之下日月潭持續乾涸,手機、車牌、乾隆年間的墓碑以及邵族沉沒的大型獨木舟也陸續在潭底被尋獲。 2021 前半年,臺灣遭遇號稱百年最大乾旱,中南部連續「好天氣」未有降水。事情要回到深受疫情影響的前一年,2020 的初夏梅雨少落,夏秋颱風罕見地過門不入,翻年受高壓影響春雨只走了個乾巴巴的過場。 解除旱象始終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而推估未來的氣候走向,則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的核心任務。 ♦ TO 推薦閱讀:【2020 年沒颱風,水情吃緊!】中研院研究:全球暖化影響台灣,未來可能少四成颱風 「長期來看,未來下雨的情況,臺灣的水資源、自然災害的情況都容不樂觀。」 中研院環變中心特聘研究員許...

    氣候模式是什麼?又如何估算未來氣候狀況呢? 「(氣候模式系統)有點像是用電腦語言建一個『地球模擬器』,電腦基本上可以模擬我們觀測到的現象,比如說大氣、環流、海洋、水循環、雲。」許晃雄說明,透過將地球在水平方向切割成數萬個網格(每格約 60~100 公里)與垂直方向數十層,就可用超級電腦進行模擬、計算出每個網格的氣候狀況。 許晃雄表示,全世界目前有約 40~50 個「地球模擬器」,但還沒有公認模擬或推估能力最完善者,各單位的成果各有長處與短板。 現階段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撰寫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時候,通常會採用類似「多數決」,同時使用多個模式,以多模式模擬和系集模擬(ensemble s...

    當然,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研究團隊也被大眾期待要處理在地議題,而模擬臺灣附近的氣候系統,本身難度就較世界其他地方高一截。「臺灣屬於亞洲季風區,全世界的季風區中,最複雜的地方。在這個區域中,有多重尺度的交互作用必須要同時處理。」許晃雄說明。 臺灣的天氣氣候深受颱風跟季風的影響,但這兩者有尺度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彼此間又會有複雜的交互作用。颱風本身會影響大尺度的環流,從而影響季風系統;反之季風系統的情況,本身也會影響颱風的生成。臺灣剛好位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會點,海陸分布很複雜,處於多個系統的交會點,也就很容易受到遠方的氣候因子影響。 ♦ TO 推薦閱讀:【水庫水位視覺化】下雨了,有下在水庫裡嗎?台灣水庫即時水情這裡看! 如今年的旱象,起源自去年度氣溫較高,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海面上生成的颱風弱...

    有了所需的研究工具,面臨無可避免的氣候變遷趨勢,臺灣將會遭遇哪些高風險狀況呢? 首先當然還是跟民生息息相關的降雨變化。環變中心結合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合作,在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的支助下,2018 年完成的研究「臺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計畫」在結果中就指出,北臺灣未來(2040–2060)春季乾旱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民生與農業用缺水率會顯著增加。 ♦ TO 推薦閱讀:一張圖表破解台積電韌性供應鏈大計,缺水缺電都不怕 TCCIP 研究推估臺灣未來的降水變遷,也發現降水時期的不平均會更極端,枯水期越乾,豐水期越濕;枯水期不下雨的天數增加,乾旱時間可能延長;而豐水期則降雨強度變大,面臨豪雨或暴雨更嚴重的狀況,反而可能加劇淹水與土石流的威脅...

    氣候變遷已迫在眉睫,那麼我們該如何對此做出因應? 許晃雄表示,現階段應該盡快完成有關氣候變遷衝擊影響的研究,才適合進一步研擬調適策略。氣候變遷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對於環境、農林漁牧、公共衛生、健康、生態等領域,都很可能造成明顯衝擊。 但現階段對於這領域相關研究內容仍不夠充足,對於「衝擊」沒有充分的認知,就貿然進行「調適」的規劃,恐將事倍功半。 舉例來說,之前環變中心「乾旱研究」即已指出,未來臺灣北部主要集水區的雨量在春季減少得最為明顯,因此受氣候變遷影響,直到世紀中,北部的缺水率最多將超過 20%,甚至北部農業用水的缺水率可能超過 40%。 如此的衝擊認知仍然較為粗略,更詳細來說,在缺水情境下,哪些領域將受到最嚴重的衝擊,都還需要更細緻的研究。 ♦ TO 推薦閱讀:【附 GitHub 代碼】...

  2. 2018年8月27日 · 承租處與屋主自行協調淹水救助金如仍認有爭議建議洽當地調解委員會調解。 住戶車庫淹水救助問題? (解釋單位:經濟部水利署)住屋如臥室、客廳、飯廳及連棟的廚廁、浴室範圍,因淹水深度超過50公分,始符合受災事實的認定。

  3. 2021年4月8日 · 台電蘭陽電廠流速型微水力測試平台今天正式啟用台電表示測試平台讓蘭陽電廠在既有發電微水力民生用水之外可再利用1次水等於說 1 滴水能用 4 次,不僅提升發電效率,也促進綠能發展。 編按 :依據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的標準細分,容量在 10,000 瓩至 1,000 瓩間視為小型水力,1,000 瓩至 100 瓩間為迷你型水力,100 瓩以下為微型水力,早期以開發大型水力發電為主,但現在技術已經開始更加重視小水力、微水力發電。 (資料來源:台電月刊) 蘭陽電廠一年發電逾 4000 萬度,發電後的水流入安農溪供下游三星、羅東、冬山、五結等地區民生、農田灌溉用水,如今再增設「流速型微水力測試平台」,重複使用這些發電後的水來產生電力,等於一滴水可用 4 次。

  4. 2021年4月26日 · 中央社 2021-04-26.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半世紀抗旱開鑿礫石層找水 大旱來臨水井小兵立戰功 〉。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受缺水所苦,雖有些微降雨,仍無法解各地水庫之渴。 政府現規劃在新竹、苗栗、台中與高雄等 4 地開挖水井,預計將新增 190 口井,是否能真正紓解急迫的旱象? 而今年挖完了,明年又該怎麼辦? (責任編輯:白宜君) 鯉魚潭水庫缺水,讓原本底下的客庄歷史遺跡及地景風貌重見天日。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傳真) 台灣水情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挑戰,旱象讓水庫快見底。 儘管中南部上週降下一些雨水卻無助解渴,天不降甘霖,只能自己找水。

  5. 2016年9月19日 · 答案絕對不是劉銘傳。 國府來台後,充斥著仇日、反日的情結,台北市堂堂「自來水博物館」隱藏著荒誕不經的謊言,刻意淡化日本人的努力,銜接莫名甚妙的清代巡撫,且至今仍不願還原歷史真相。 (責任編輯:林芮緹) 如果說台灣的自來水之父是劉銘傳,聽聞者會馬上從椅子上跌下來大概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台灣有自來水是什麼時候? 當然是日治時期!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許多國民黨兵都沒見過什麼叫自來水 ,甚至跑到五金行去買個水龍頭,回家往牆壁一挖裝上去,咦? 怎麼沒水? 乃去找五金行老闆理論,這不是笑話,是唸過一點二二八歷史的人都知道的史實。

  6. 2021年3月22日 · 中央社. 2021-03-22. 分享本文.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耗水費最快明年上路 5大產業1817家將納入開徵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缺水問題 近日再次浮上檯面,為達開源節流效果,政府擬最快明年開徵耗水費,瞄準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業等五大產業,共 1800 家以上廠商,包括台積電、友達等半導體廠與面板廠當然都在名單內。 水利署出身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接受 媒體 訪問時指出,根據 2017 年的數據,台灣水價是全球倒數第三,導致企業、民眾過度浪費,因此必須「盡早將水費調到合理價格」。 此次政府敲定最快明年對工業大戶開徵耗水費,也有聲音指出其實「產業界才最懂無水之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