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文‧圖╱黃裕銘 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 ...

  2. 近些年有許多研究強調矽對作物抗病性筆者在1980年代莊作權教授指導下研究相當多水稻施用爐渣矽肥),的確提高水稻產量及降低病蟲害尤其在酸性土壤的效益更突出。 有研究指出,稻稈犁入乾燥土壤至少3星期再播種或插秧,才不致影響作物生長及水田產生甲烷。 為了縮短前面所說的負面作用,需要使用可以促進稻稈快速降解纖維素及半纖維素的微生物。 微生物群最好包括游離固氮菌且含好氣菌及兼氣菌,更重要是這些微生物還具有強的雞丁分解酵素,以便可以克制稻稈中可能所含病蟲害源,並能分泌植物生長激素吲哚乙酸(IAA)及載鐵物質,可以促進下一期作物的根系生長及微量要素的吸收。 越南一研究發現,水稻田將稻稈移除,其土壤有機碳(SOC)不會改變;但是若稻稈回填土壤,則土壤有機碳由1.28%提高到1.65%。

  3. 上篇提及甘藷作為可食用能源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其特性產量潛能生長週期種植環境並進一步敘述甘藷藤剩餘材料有提高土壤有機質的潛能並可作為青貯材料不過甘藷藤作為殘體回歸農田仍須注意用量及時間可能對農田有負面影響。 並分析甘藷作為食物與飼料的成分狀況,講解不同耕犁方式將影響甘藷產量。 中篇分析臺灣甘藷在不同種植條件環境下的土壤肥力、產能產量,並以土壤數據資料與甘藷藤所提供的養分量,提供建議的施肥劑量。 此篇將延續前篇所述,分析不同肥料用量會影響甘藷的營養成分含量,並且彙整國內外不同機構、單位、企業、學者針對不同的種植環境所提出的施肥類別與建議量。 透過水耕研究分析 掌握作物養分情況. 要了解植物吸收狀況是否適當,需考慮預期產量、土壤肥力、氣候狀況、施肥方式、管理方式等。

  4. 2024年5月15日 · 1981回臺後我就去請教當時主管家禽業務的農發會農業部前身技正黃暉煌他雖然只是技正但非常有影響力臺灣的養鴨中心現農業部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就是由他弄起來的培養了很多人才例如養鴨博士戴謙宜蘭白鴨台畜1號等育種者前臺南市副市長)。 中興紅羽1982土雞保種逾40年,是由土雞「黃金十年」時期傳承至今的珍貴資產。 (圖片提供╱謝伯娟) 黃暉煌是很兇的人,沒有人敢去找他,會被他罵出來,不過他跟我很投緣,在討論臺灣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就告訴我要做土雞,因為土雞在當時是臺灣很重要的一個產業,那時(1981年)市場占有率70%。 臺灣人喜歡吃土雞,但沒有人做研究,外國也沒有什麼資料,因為一般發展是白肉雞。

  5. 近年來農業廢棄物如何處理引發各界重視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楊秋忠多年來開發多種酵素能有效處理包括農業廢棄物或廚餘等有機廢棄物只要3小時就能把有機廢棄物處理成有機肥日前利用該項技術創立地天泰農業生技」,26日獲科技部認證為台灣10家最酷科技新創之一。 楊秋忠指出,近年來科技部打破過去的法規,開放讓教授可以兼任新創事業的董事,而他用研發多年的酵素做為此次創業的主軸。 科技部26日頒發台灣10家最酷科技新創。 3小時有機廢棄物變有機肥. 楊秋忠表示,過去處理有機廢棄物採用的微生物堆肥法,但菌種往往不如想像中容易培養,不僅時間較久,也易產生惡臭,但使用他研發的酵素只要3個小時就能把有機廢棄物處理成有機肥,不僅減少堆置的耗損、二氧化碳排放,時間也縮短很多。

  6. (攝影/麗姿) 農業展除了展示與宣傳農業成果,推動貿易與拉動內需的重要槓桿,也是促進農產品與生產資訊流通的重要手段,而AGRI WEEK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農業綜合展覽會,每年10月在東京舉行的AGRI WEEK,是日本最大的農業博覽會活動,也是臺灣農業資材等廠商相當重視的國際性展覽。

  7. 20180913. 文/郭琇真 首圖提供/CCO. 這一年來連鎖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訂定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明年一月就上路從食安管理角度來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在這項立法上給予肯定目前國際上對於馬鈴薯茄鹼含量並非零容忍,多以200ppm為標準,這是國際上公認馬鈴薯會有苦味,人吃了嘴巴會發麻、產生不適感的含量,但食物中毒與否還牽涉到攝取量,周志輝呼籲,民眾看到綠薯條不必過度恐慌,正面看待,把有變綠的薯條挑掉,但家裡馬鈴薯若變綠,因無法確定茄鹼含量,建議還是丟掉比較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