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臉書活躍用戶數:因 Facebook 每日活躍用戶數(DAU)攀升至 20 億人(季增 1,600 萬),超越分析師預期的 19.9 億,此外,每位用戶平均營收(ARPU)也高於市場共識。

    • 余皓然facebook1
    • 余皓然facebook2
    • 余皓然facebook3
    • 余皓然facebook4
    • 余皓然facebook5
    • 成立時機
    • 企業理念
    • 擴張策略
    • 小結
    • 從攻擊者成為防禦者
    • Snapchat (Snap-Us) 的興衰
    • 手機通訊軟體竄紅 — Whatsapp

    臉書並非第一個網路社交平台,1997 年六度空間開啟社交網站的濫觴。六度空間透過電子郵件邀請用戶,讓用戶能夠在此輸入基本訊息,並具有添加朋友的功能。但高昂的軟體開發成本以及當時過低的網路連線速度,讓六度空間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 2003 年時,有兩個關鍵性網站建立,Friendster 與 Myspace。Friendster 於 2003 年 3 月創立,並迅速獲得了幾百萬名用戶。他基本上是六度空間的翻版,此外也新增了照片功能,讓用戶可以用真實的身分進行互動。 但由於 Friendster 用戶成長過快,很快就遇到成長過快的問題 — 伺服器不堪負荷以及匿名帳戶流竄,使經營層遇到技術困難與使用者體驗下降的難題,網站的用戶成長也因此停滯,儘管其與臉書有同樣的理念,但卻無法成功,也讓 Mys...

    相對於 Friendster 認為網路要實名制,Myspace 創立者 Tom Anderson 認為在網路世界不需要與真實身分相符,用戶可以假扮任何人、寵物,甚至是卡通人物,其追求的為完全放任的網路交流平台。 Myspace 於 2003 年 8 月創立時,Friendster 恰好處於技術困難的調整期。Myspace 在 Friendster 的基礎下,又做了許多改進,如:不需要邀請即可加入、不須使用真名,以及用戶自定義頁面等。Myspace 最重要的機遇是洛杉磯樂隊在偶然的情況下,透過其網站找到大量聽眾,首次讓市場見識到網路社交平台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很快的就成為音樂界不可或缺的交流渠道。但隨著用戶數量成長,匿名制的缺陷即表露無遺,由於用戶間彼此缺乏信任,加上隱私問題,網站不重複到訪人數...

    臉書相對於 Friendster 的優勢為校園起家,大學生對於網路接受度高,相較於成年人也有更多的時間、意願去經營屬於自己的專頁,因為這對於學生社交生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且又能滿足大學生偷窺與比較的心理。另外,對學生而言,臉書在 2003 年 9 月推出的群組功能,有助學生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以及進行功課的討論交流。 臉書知名的策略為包圍策略,在進軍新據點時,臉書會將該學校附近的學校也納入社交網路中,助長學生們「瘋狂加好友」的網路效果,強化學生使用平台的動機。當一個地區的學生都使用臉書做交流與功課上的溝通,沒有臉書或是不想使用臉書的學生也將被半強迫式的加入臉書,以維持人際關係與功課交流。這樣的鎖定效果非常強大,除非別的平台有本質上的不同 (如 Myspace 的匿名制差異),否則這樣的鎖定效...

    來源:FB官網影片截圖,https://newsroom.fb.com/news/2018/01/news-feed-fyi-bringing-people-closer-together/ 許多因素環環相扣讓臉書成功,但這樣的成功卻並非祖克柏開頭就一手策畫。至今臉書已經擁有高達 20 億 7,000 萬的月活躍用戶,連結著人們的社交網絡,成為許多人主要的新聞來源,以及與朋友聯繫的方式。臉書的存在甚至已經超越傳統企業,深深植入你我的生活。與此同時,這樣的存在也引起許多人對個人隱私及輿論控制的擔憂,臉書的角色逐漸從攻擊者變成防禦者。

    臉書的社群帝國建立在使用者之上,若平台上沒有使用者,臉書就很難有任何發展。因此使用者對於臉書至關重要,在臉書擊敗 Myspace 之後,臉書擁有了廣大的用戶作為基礎,而這些用戶彼此呼朋引伴的過程加速臉書用戶的成長。 在擁有使用者之後,臉書就能利用這樣的平台去吸引第三方業者,包括 APP 應用 (尤其遊戲) 和廣告商,並藉由臉書內支付以及廣告競價獲得收入。 由於 FB 主要收入為廣告收入,因此我們把收費機制說的清楚一些。臉書廣告投放的收費方式主要有三種:每千次曝光成本 (CPM)、每次點擊成本 (CPC)、每次行動轉換成本 (CPA)。 簡單來說,若行銷目的主打「曝光度」,CPM 會是較好的方案;而希望可以將用戶引導到自家網站,使用 CPC 會有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這個方案並不表示用戶會真的被...

    在社群方面,隨著越來越多成年人加入臉書,青少年族群也越來越無法忍受長輩可以看到過多的資訊,進而要求隱私以及臉書以外的交流平台。這讓以閱後即焚聞名的 Snapchat 趁勢而起,並迅速搶佔了 24 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2017 年時 Snapchat 的用戶平均年齡僅 24 歲,24 歲以下用戶占比高達 74%。反觀臉書和推特 (Twitter,TWTR-US) 的用戶平均年齡高達 42 歲,顯得非常老態 。 臉書為了防禦年輕族群出走,曾經試圖併購 Snapchat 但被拒絕,此後臉書利用其在 2012 年併購的 Instagram 發展青少年利基市場,大量模仿 Snapchat 功能。時至今日,Snapchat 無論是規模和成長性皆輸給 Instagram,讓臉書成功守住此一市場。

    2009 年成立的 WhatsApp 因功能簡單、容易使用,搭上智慧型手機熱潮,快速竄紅。儘管 2011 年時臉書也同步推出 Facebook Messenger,但一直無法與之抗衡,同時期中國微信 (母公司騰訊, 0700-HK)、LINE (3938-JP) 等通訊軟體也加入戰局,迫使臉書不得不重視此一領域的威脅。臉書於 2014 年併購 WhatsApp,此舉除了防禦 WhatsApp 做大之外,也將併購後的 WhatsApp 定位為團體、機構之間的溝通管道,而 Messenger 則屬於朋友間的聊天管道。近期傳出 WhatsApp 即將推出商務收費方案。 從上面兩次面對對手威脅,可以看出臉書面對競爭的主要策略即打不贏就買、買不了就抄。WhatsApp 和 Instagram 也因此成...

  2. 臉書、迪士尼都包含在這檔!. 通訊服務類股ETF:XLC. 這些可能是2020年蘋果、亞馬遜和臉書會收購的公司. 什麼是地圖推薦?. 2005 年,尚未創建圖片社交網路 Instagram 的斯特羅姆還在史丹佛念本科,在一次酒會上,他很興奮地見到了矽谷 “ 神童 ” 祖克柏 ,一個 ...

  3. 成長團隊是造就臉Facebook, FB-US) 輝煌的最大功臣。. 他們採用一套系統性方法 — “數據科學”和“移情理解”雙管齊下,準確瞭解用戶的需求,而後迅速採取行動,滿足需求。. 最近採訪了臉書成長團隊負責人,揭開這支偉大而強悍的團隊的神秘面紗 ...

    • 余皓然facebook1
    • 余皓然facebook2
    • 余皓然facebook3
    • 余皓然facebook4
    • 余皓然facebook5
  4. 九月底,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和臉書(Facebook, FB-US) 擁有的跨大西洋通訊光纜“Marea”建成。. 它具有極高的傳輸速度,達到每秒 160 太比特、相當於一秒鐘可以傳輸 5000 多部高清電影到 6600 公里以外的地方。. 再早些時候,Google 也找了中國、新加坡 ...

    • 余皓然facebook1
    • 余皓然facebook2
    • 余皓然facebook3
    • 余皓然facebook4
    • 余皓然facebook5
  5. Threads 被宣傳為一個可以「直接關注和連接你喜愛的創作者以及其他喜歡相同事物的人」的地方。. 在該服務的截圖中,它看起來具有與 Twitter 類似的界面,使用戶能夠「按讚」、「回覆」或「轉發」其他人的消息。. 根據蘋果(Apple, AAPL-US)的 App Store 上的圖片 ...

  6. 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資料來源:The Big Picture. 本月份一名在英國倫敦的期貨投資人 NavinderSingh Sarao 被警方逮捕,罪名是欺騙 (spoof),最主要的犯罪證據是他被認為是導致2010年5月6日美國股市在盤中突然大跌 (5分鐘道瓊指數下跌600點)的主要嫌疑人,當時所有人都搞不清楚到底股市發生了什麼事情,媒體當時主要還是認為可能又是哪個天兵交易員不小心打錯了交易資訊所造成的,經過了多年的調查之後,加上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 (如麥可路易士所寫的 快閃大對決 ),主管機關終於慢慢了解到,有一群人默默的運用一些手法在金融市場中獲取高額不正當的利潤。 華爾街日報用圖示告訴大家Navinder Singh Sarao的欺騙 (spoof)手法是如何運作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