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7日 · 時任璨圓光電董事長的簡奉任,幫「女兒」找到了個「好婆家」,卸下肩上的重擔,決定揮別光電產業光環,重返校園。 身為清大化工傑出校友的簡奉任,接下竹清化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一職後,憑著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觀察力,他馬上察覺出校園的產業 ...

    • 醫道、學道跟商道失衡,細胞療法空畫大餅
    • 細胞產業何時超越半導體?秘心吾:我們在等一個明星商品
    • 產業需求看得見!解決現有困境即是巨大突破
    • 細胞治療難掌握療效,醫師吃力不討好
    • 自動化生產改寫市場現況,法規到位即可起飛

    「細胞療法可以分為醫道、學道跟商道,這是從 3 個截然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如果細胞療法要成功普及,商道是手段,可是你的根基在於醫道跟學道。」 細胞療法的需求,在於目前主流醫學沒辦法解決得很好,或者是解決的方式會有很多副作用,病人才會出現對於細胞療法的需求。商人看到了心態,把細胞抬了出來,可是他們並沒有醫學(臨床經驗和數據)跟科學(先進的製程)的基礎來支持這件事情。 細胞療法被吹上了天,製程卻跟不上,「三道失衡」終究讓產業陷入困境。

    秘心吾指出困境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一個明星產品! 就以半導體為例,當蘋果手機出現,一枝獨秀並受到眾人追捧,賈伯斯才有辦法反過來要求製程的提升,進而帶動整個產業提升。 蘋果手機剛出來時,晶圓大約做到14、12奈米左右,但是蘋果手機為這個產業灌入大量活水,賈伯斯有錢研發下一代產品,台積電為了配合,就會去研發,良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晶圓已經做到3奈米。 市場會給產業最真實的評價。秘心吾指出,每個成熟的產業,龍頭跟第二名一定是幾十倍以上的差距,就像蘋果跟三星手機部門,台積電與聯電。 細胞產業有龍頭了嗎?雖然市面上已有不少細胞公司,也都掌握著一定的亮點讓自己上市,但是目前來說,第一名的公司跟第二名差不到一倍。「這樣的表現叫平均,在產業來看就是平庸,整個產業沒有亮點。這個產業只是存在著,但沒法提升。...

    細胞治療的亮點在哪裡?其實醫生們都知道。無論哪一科的醫師,都可以舉出目前醫療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就是細胞治療的亮點所在。 舉例來說,目前的醫療再進步,都無法解決耳蝸毛細胞死亡造成的聽損問題。秘心吾表示:「如果有一天,你聽到一個科學家可以在體外利用幹細胞成功分化出耳蝸毛細胞,並且有公司可以用先進的製程來量化、標準化並符合法規製作細胞,交給醫生施打,治療效果也很不錯。這樣的故事只要一出來,生技產業的飆升速度會比半導體的摩爾定律還要快。」 同理,如果心臟可以再生、腎臟可以再生,各科的醫療極限都會有巨大的突破。因此,產業的問題絕對不是「找不到明星產品」。

    既然學術成果到位,又已經看到了市場需求,細胞療法怎麼還沒有飛躍性的成長?答案是:醫生不敢用。 「醫生不太可能自己去做細胞,因此要跟公司合作。這些細胞公司需要投入重金蓋廠房、請人來操作培養細胞,算下來成本驚人。但是人工培養的細胞,一定會有誤差,誰能夠保證一定有效果?」 秘心吾指出,一次細胞治療動輒幾百萬,廠商的成本佔了大半,醫生最後分到的只是微乎其微的零頭,卻需要面對病人、承擔幾乎所有的責任。試問,有哪個醫生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細胞療法要成長,首先要讓醫師有信心,不僅對細胞療法有信心,還要對細胞製程都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因為臨床醫師是細胞產品的終端使用者(End user)。 而這個問題,是永遠沒辦法用人工培養細胞來解決的。即使是受過最好訓練的人員,也沒辦法保證自己無時無刻生產出來的細胞,都具有同樣的品質。 因此,秘心吾於 5 年前開始投入自動化細胞製程的研發,一直到現在,他親自參與研發的機台,已經連續 3 年不間斷的學習養細胞。由於系統的完善,即時秘心吾人在國外,只要連線主機,即可遠端操作製成。 自動生產解決了人工的不穩定性,封閉式的機器,也避免了細胞培養過程中最怕遇到的污染問題。隨著機器的深度學習越來越成熟,製造細胞的質與量超越人工生產早已不是問題。 目前,台灣的法規尚未批准使用自動化方式生產細胞。不過秘心吾對...

  2. 2021年11月10日 · 台灣幹細胞學會理事長沈家寧教授指出,目前臨床使用比較多的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簡稱 MSC),可從骨髓、臍帶、胎盤、脂肪等不同組織取得,其本身具備分化、增生的功能外,也可以進行組織修補,在細胞治療應用上具備相當的潛力。. 而 ...

  3. 2021年12月5日 · 日期:2021 年 12 月 5 日 作者: 王芊淩. 隨著科技進展醫療與人工智慧結合已成趨勢,從最基本的門診、住院、手術、檢查都跟 AI 息息相關。 2021 年的醫療科技展中,各家醫院展現前瞻科技與醫療結合的新脈動,不論是用心電圖就能篩檢出心臟衰竭,還是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甚至到各種疾病的判讀都與新科技結合,專家強調:「所有 AI 設計目的不是為了比醫師厲害,而是藉由輔助角色達到更好的醫病關係。 人工智慧結合心電圖有效篩檢心臟衰竭! 無症狀也篩的出來. 過往許多疾病判讀仰賴醫師的專業經驗或是個人技術,如今藉由 AI 技術輔助,不僅有效降低檢測的時間外,也能讓病患權益大大提升。

  4. 2024年1月15日 · 隨著治療的進步,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被診斷為肺癌的當下,抗癌的功課才正要開始,他呼籲病人要認識肺癌檢查報告,才有助於未來在治療過程中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 根據衛福部公布國人 10 大死因報告,肺癌已蟬連 43 年穩居癌症榜首,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過往肺癌以吸菸人口為主要罹病族群,近年發現非吸菸族群罹患肺癌的比例攀升,其中高達 85% 是肺腺癌,且初期症狀不明顯,嚴重錯失治療先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肺癌診斷 5 步驟 切片取樣是重要診斷工具. 肺癌檢查的第一步是最基礎的「胸部 X 光」,若發現疑似腫瘤或異常時,則進一步安排「肺部電腦斷層」確認,當若要判定是否有遠端轉移,則需進行「腦部核磁共振」。

  5. 2018年8月17日 · 1.醫療機器人: 隨高齡化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激增,醫療資源人力短缺,因此,為了降低醫療人員負擔,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來補足這方面的缺口,必然日益提升。 例如: 智能義肢、外骨骼,最夯的達文西微創手術系統,可協助外科醫師達到更精準的切除、修補和縫合等手術作業,修復人類受損身體,或醫療保健機器人輔助醫護人員的工作 。 2.AI智能診療及影像識別: 智能診療就是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輔助診療中,通常會透過深度學習技術,讓計算機「學習」專家醫生的醫療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例如: 在數百萬個病例資料庫中,閱讀癌症或其他病灶的醫學診斷圖像,透過深度學習提升診斷和治療的正確率,補助醫師進行診療 。

  6. 2023年3月22日 · 開復曾任職於蘋果、微軟、Google等頂尖科技公司,之後創辦了技術型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是全球人工智慧的權威,擔任好幾個國家的AI顧問,他曾在2018年出版《AI新世界》一書,主張在數位時代激增的大量數據將會推進AI的發展,如今回頭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