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7日 · 台灣首富換人當、半導體富豪身價大漲. 今年台灣首富也正式換人,由 Nike、Puma、Converse 等知名鞋類品牌供應商的宏福實業創辦人張聰淵及其家人所奪得,總資產達 130.8 億美元,也是台灣唯一總資產突破 100 億美元的富豪。. 第二名則為擔任國泰金控董事長的蔡 ...

  2. 2024年2月5日 · 聽研揚科技董事長莊永順說起一路以來的創業故事,彷彿親身經歷了台灣工業電腦(IPC)產業的發展史。 1983 年,莊永順和他在惠普(HP)台灣分公司的 2 位同事劉克振(現為研華董事長)和黃育民,共同成立研華;1992 年,研揚從研華分拆出來,莊永順接下研揚董事長至今。 算起來,在工業電腦產業的資歷,40 年起跳。 延伸閱讀: 最慘時年營收不到高點 6%,雄獅也未裁 1 人! 黃信川怎麼帶領 3000 員工挺過困局? 「工業電腦市場非常零碎化⋯⋯台灣大概有 30 家工業電腦公司,每家選定的垂直市場不太一樣,卻都生存得不錯,毛利再怎麼差,都有 20~25%,研揚大約 35~40%。 」2022 年,研揚營收 83 億元,營業毛利增長 48%,同創歷史新高。

  3. 2024年1月2日 · 根據中國大陸網站資訊,2019 年常熟立臻成立背後股東眾多,立訊精密、常熟立訊實業投資、立訊實業等合計出資 6 億人民幣,持有常熟立臻 10% 股權,換言之,立訊台面上只是常熟立臻 10% 股權的股東,不過,立臻創辦人張軍是立訊高階主管,故兩公司即便從財務面上非關係企業,但立臻仍難脫離泛立訊集團色彩。 常熟立臻後來投資 60 億人民幣成立立臻精密江蘇,常熟立臻持有立臻精密江蘇 99.98% 股權,立訊持股 0.02%,立臻精密江蘇就是買下緯創昆山 2 廠(緯創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的企業,這兩座工廠後更名立臻科技昆山,2021 年立臻江蘇大手筆在昆山投資建廠,今年 5 月復以 10 億人民幣成立昆山立臻控股,逐漸集團化掌握從台商接手的多座 iPhone 工廠。

    • 用行銷理論說服大廠下單,邊做邊學產業知識和技能
    • 追求品質、設備流程自動化,全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 15 年前就計畫接班,「布道式」傳承企業文化

    Q:讀法律、念 MBA,怎麼想做電燒刀這門生意?

    A:1983年,我父親的朋友到美國參展,我在美國念完行銷,父親要我去幫忙。他是做 RS232 電腦線的買賣,請我在美國幫忙找單子。我做一做發覺這不太可行,那時候台灣電腦產業才剛開始,很多周邊東西都必須進口,變成我幫他找到單子,還要幫忙找採購。我是滿務實的人,就算生意機會多,父親友人的規模太小,人還是要量力而為。 了解到這個問題以後,我就去圖書館找資料,因為我是念行銷的,不想像很多人做生意都是一窩蜂,根本不可能做出差異化,我認為醫療產業是可以進入的,因為它的門檻高,再做了市場研究,了解什麼樣的產品會用到最多電線,才慢慢開始接觸電燒刀,因為電燒刀的電線用一次就丟掉。

    Q:看見商機跟實際投入,還是有一段距離?

    A:我創業跟人不一樣,一般人是我會做這個,再去推銷,我是先看到這有市場,去做 study,知道誰在做,想辦法怎麼跟他一起做。 當時(1980 年代)美國大概有 26 家公司製作電燒刀,我從策略學知道,要找標竿企業合作,就去找第一名、第二名⋯⋯前幾名的公司。我非常幸運,打電話去 Valleylab(美國第一大電動醫療器材供應商,現被 Medtronic 併購),一般會碰到採購,我卻碰到有決策權的 VP(副總裁級)。 這位副總問我,台灣來了 4 家廠商,你是第 5 家,「告訴我你有什麼?」我心想,我的產品知識是從雜誌讀來的,不可能講那些專業;說自己年輕、有熱忱,也沒什麼吸引力,但是學行銷的人,要給出他能看到、能記住你的答案,所以我說,「我知道我『沒有』什麼。我沒有的是機會,而機會在你手上。」我就這樣得到跟業界第一名合作的機會。 還有一家小公司叫歐森醫療(Olsen Surgery,已停業),我跟他們做了很多訪談,練習產品知識。有一次,對方原本找來製造 25 萬條電燒刀電線的廠商突然不做了,問我要不要試。我就開始計算數量、銷貨成本、材料費,再詢問送貨時間,請中菲行報價,算一算下來,我說...

    Q:跨入醫材的陌生領域,如何突破技術門檻?

    A:有一回,南亞塑膠開始做 PC 板,他們的工程師剛好去美國(舊金山)灣區,我的表舅王文淵(台塑企業總裁)找我去幫忙。我聯想到電燒刀也可以用 PC 板,就跟歐森的人花了一天,把電燒刀筆裡面的東西都改掉。我們是第一家把電燒刀筆裡面的零件組合改成為 PCB(印刷電路板)的,只可惜那時候不曉得申請專利。 我看到電燒刀那麼多零件,10 個、20 個在那邊組裝,其實用線路就可以解決。電燒刀 3 條電線,有兩個功能,切割跟凝結,所以 PC 板只要有線路,就可以做。 我覺得當一個創業者,就是要比別人多思考,因為你要生存,要求新求變。公司的人常說,我很會突發奇想,就問人家可行嗎,雖然他們很討厭,可是也會想辦法,而且只要是新東西,它將來應該會是趨勢。

    Q:順利接單後,如何克服生產問題?

    A:我在 1987 年回台灣設廠,有好幾百萬條(電線)訂單,可是我做不出來,因為才剛開始。我們就從買射出機,到自己熟悉做模具做起,這其實算是黑手行業,可是既然投入了,就要學,慢慢把系統建立起來,再加入品管,進展到工業工程。 做醫療產品,品質最重要,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要求你做所有追溯,所以我們發展製程管制卡,可以記錄、分析到哪一部機器做的、哪一批材料做的、誰做的、幾點做的。那時候電腦還不普遍,下班後回去想一下 process control(程序控制),第二天拿出來檢討,我自己也涉入很多。 我不知道當時怎麼做的,但是我沒有失掉任何客戶,我想這跟我們公司誠信正直的文化有關,東西做不做得出來,我會委婉地據實以告。從 day1 開始到現在,我覺得應該是我們規規矩矩做事,現在應該講,所有電燒基本配備產品,都是大瓏做的。 除了對品質專注之外,還要注意整個周遭市場的變化,不能一成不變地做。1980~1990 年代,我也去了解過中國、東南亞市場,但是因為我想在台灣深耕、生根,距離父母親更近,就思考你沒辦法永遠追逐便宜的勞動力,所以決定在工廠推自動化。

    Q:自動化是為了省成本,還是有什麼邏輯?

    A:一開始做半自動化,看到日本企業做電源線有一種半自動化機器,就買來自己改造,節省不少人力。節省成本是將心比心,不是說我要節省,你要看見員工每天 repeat(重複)8 小時,你覺得他的人生價值在哪,他有沒有學到東西。 我們都會先教育員工,想要根留台灣,就要做有附加價值的東西,產線也必須更精簡,一門生意你做 30 幾年,沒辦法改變,不覺得很奇怪嗎?重點是自動化以後,做了 value engineering(價值工程),也不用怕自動化以後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我都要求他們多工,多一個技能,就加多少薪水。 1990 年代,中國市場崛起,有客戶我本來占 90%,他們打算 50% 移到中國,另外 50% 還是留給我們,我就說你留 25% 就好,我可以把另外的產能拿去做高附加價值的東西。所以人不要害怕競爭,這是挑戰,是刺激你往前進的動力。 現在一般外科的東西,因為量多,我們就都自動化。像回流護片電線都已經用 AGV(無人搬運車)去填充原料,到做好收回去倉庫,基本上 4 秒鐘 1 個,一年做 2、3000 萬個,被取代性也低。我們跟客人講好,我幫你這樣做,但是你要留在我這裡生產幾年。 一般電燒刀...

    Q: 從電線到專精做電燒刀,也延伸到其他領域?

    A:我們專注在電燒,之後再找電燒產業還有什麼產品,從整形美容,到腦科手術、肝臟移植,其實都會用到電燒,就這樣從一般外科到特別領域科別。 必須說我的客人夠大,所以可以一直跟著他做,願意把基本配備的電燒都移到大瓏來做。當然他也看到我們的自動化,知道你不是墨守成規的人,從第二供應商成為重要供應商,現在從研發設計、認證、大量生產,到消毒、配送,我們是一條龍完成。 要轉到特殊醫材領域,同樣是要知道市場狀況,挑選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我們開始做運動醫材,像是骨科的器械開發,就是技術上的衍生和增長,比如說雷射焊接;到後來做腦神經外科領域,從微創到迷你微創手術用的,也都增加了產品價值。我們也和飛利浦(Philips)合作做 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光是在插頭上加了磁鐵,人家不太敢 copy(抄襲),不懂磁鐵有什麼東西,這步驟幫客戶省了 40% 成本,你就有無法取代性。

    Q:你的管理哲學是什麼?

    A:具體來講,從創業初心,就是要做不一樣的事,這也成為競爭優勢。如果要很明確地說我跟同業關鍵性的不一樣,那就是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我們推自動化,改造了生產流程,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 回到我們的管理哲學,則是以品質為先,我們所提供的不是準時交貨,還包括提供服務、兌現承諾,這樣才可以做產品開發,也可以降低成本。我們是做生命科學的東西,應該是讓產品愈做愈好,價值合理。

    Q:新任執行長今年正式交接,如何挑選接班人?

    A:我覺得是我幸運碰到他,他來公司 10 多年,現在 36 歲,我們真的是看著他長大。他的應對進退,從不是很懂、很害羞,到有歷練,中間我一直觀察他,發現他有幾個特質: 他很謙虛,只要讚美他案子很好,他就說這是團隊努力;如果我說這裡不夠好,他會講,再給我機會加強,真的屢試不爽,個性藏不了。所以我跟其他專業經理人分享時,大家也一致認同,就在 2020 年宣布他會是接班人,今年正式交接。

    Q:很早就做好接班規畫,而且是交給年輕世代?

    A:我覺得栽培一個接班大概要 15 年,從概念開始,開始策畫,過程中不斷透過身教、言教。我覺得我是布道式管理,像布道家一樣,跟員工共享我的理念和目標。 一開始要傳承的時候,我就說傳給第三代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提攜、訓練他們。」找到人選後,團隊都認同他的潛力,大家一起扶植他,讓他成為很好的 CEO,協助他在未來 10 年,把位置坐穩了;再過 5 年,他應該也要做傳承計畫。

  4. 2023年9月15日 · 2023年全球最佳公司! 台灣前三名:華碩、日月光、鴻海. 至於入榜的台廠包括華碩、日月光、鴻海以及智邦科技,排名分別為 232、255、320、441。 若以員工滿意度調查來看,智邦科技在四台廠中居冠、在 750 家公司排名第 138;永續排名則依序為華碩、鴻海、日月光、智邦科技。 華碩. 針對獲選 2023 全球最佳公司,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謝謝《時代》對華碩的高度肯定,我們在 2018 年踏上轉型之旅,碰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都能以正向、積極及開放思維再造進化,並群策群力創造最大綜效,成為數位新時代備受推崇的科技創新領導企業。

  5. 2019年9月30日 · 1. 電商崛起,Forever 21 卻大肆展店、反其道而行. 隨著電商崛起,過去 10 年來所有零售業者紛紛縮減實體店面,朝線上發展,但 Forever 21 卻反其道而行,大肆接手購物中心的店面,從 2010 年時的 480 家,拓展至 2014 年的 600 家,2018 更增加到 800 家。 (推薦必讀: 不被電商威脅! 史上最大倒店潮下,「它」的時代來了 ) 為了刺激銷售,2014 年時,張道元曾許下 3 年內總店數翻倍達到 1,200 家的願景,使得不斷開展新店面成為 Forever 21 的唯一目標,且公司對前景似乎十分樂觀,租約往往一簽就是 10 年之久。 過去多年來,Forever 21沈迷於拓展實體店面,其龐大的租金成為公司沈重財務負擔。 Shutterstock.

  6. 2018年8月21日 · 1. 改編制:法務配合批准急件貼文,小編馬上跟時事、搶流量. 走進 Richart 辦公室,沒有部門畫分,只有兩、三人併桌的開放式座位,時常能見到成員聚集討論。 Richart 金融部經理魏銘君表示,這樣的座位設計,呼應他們是個沒有「疆界」的組織: 在 Richart 團隊中,沒有一個人專門負責「社群經營」,人人都可以是小編 。 每個月初,整個團隊會依照該月分要推廣的活動,討論需要的社群素材,其他的貼文常常是某個成員突然有了想法,或是為了跟上時事,只要吆喝一聲,大家就會迅速聚集起來討論。 因為 Richart 鬆綁了小編的權責,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直接與網友互動,可加快貼文的回覆速度,也全面傾聽第一線回饋,讓顧客覺得自己備受重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