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3日 · 此外李致樵也提出了8種可能造成尿尿有泡泡的原因分別為劇烈運動或久站攝取過多蛋白質懷孕攝護腺肥大膀胱或尿道發炎尿液中物質過多水分攝取太少腎功能受損

  2. 2022年2月12日 · 儘管蛋白尿可能是一個警訊但也並不代表尿液中有泡泡就是不健康的另外有3種可能的情況也會出現泡泡尿首先就是小便的位置太高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以跳水舉例當入水角度不對就會濺起大量的水花而小便時也是一樣如果角度不對高度太高就會激起水花也因此會產生泡泡屬於正常現象。 再來就是早晨第一泡尿,由於濃度較高,尿進馬桶時就會容易激起水花,形成泡泡。 早晨第一泡尿濃度較高,容易出現泡泡尿。 (示意圖/unsplash) 最後一種情況也可能出現泡泡尿,就是當人在激烈運動後,因為血壓升高的關係,也會出現泡泡尿。 江醫師提醒,這3種情況的泡泡尿都是暫時性的,只要等個5分鐘,泡泡就會消失,假如過了10到15分鐘,泡泡仍未消散,那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上述3種疾病,及早就醫治療。

  3. 2024年2月11日 · 根據Heho健康的報導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尿液中只會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如果腎臟出現問題尿液中的蛋白質就會異常增加導致小便出現泡泡」,謝至同表示大量蛋白尿會讓下肢水腫而且手壓下去凹陷無法馬上回彈同時還可能合併高血壓以及高

  4. 2021年4月8日 · 泡泡很多也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很多民眾認為尿液的泡泡很多代表身體出了某些狀況但其實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了民眾擔心的蛋白尿細菌感染等另外也包括了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馬桶有清潔劑等男性尿道也可能殘留前列腺液精液等這些都有可能因此從尿液泡泡看健康並不是那麼準確程威銘醫師建議若真的要看泡泡應至少觀察30分鐘以上。 3大排尿問題盡早檢查,出現疼痛、血尿速就醫! 除了尿液的顏色,不少人小便也會出現變慢、斷斷續續、需非常用力、尿不乾淨、頻尿、尿急、夜尿等情況。 程威銘醫師指出,這些情況因人而異,男性因有攝護腺,常見多為攝護腺問題,如攝護腺肥大。 女性則因為生產、荷爾蒙不足、尿道較短等因素,多為漏尿問題。

    • 泡泡尿-腎臟
    • 尿液顏色過深-肝膽腸胃
    • 尿液中有血-感染、結石、腫瘤

    大部分人發現自己有泡泡尿狀況時,都會認為是自己排尿角度過高,或是水分攝取不足,不過,蔡昇翰表示,這代表小便裡面有過量的蛋白質,是「腎臟」功能出現問題,而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泡泡尿呢?蔡昇翰指出,持久而不散的恐怕就是身體出現警訊了。 ▼若排出泡泡尿,是腎臟功能有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尿液顏色變深普遍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或是運動過量造成脫水,但是如果顏色已經深到像茶色或豬肝色一樣的時候,蔡昇翰提醒,有可能是肝膽腸胃出現問題,有可能會出現「急性肝炎、膽結石」或是腎臟功能缺損,以上情況都會造成小便顏色過深,民眾若有發現需要其實就醫檢查,避免延遲就醫,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若發現尿液顏色過深要立刻就醫。(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小便的顏色、味道以及泡泡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蔡昇翰強調,其中最重要也最令人擔心的是「小便中帶血」的狀況,小便中帶血一的原因有感染、結石,還有泌尿系統裡長出「腫瘤」,如果出現無痛性的血尿,不管是粉紅色或是深紅色,都需要立即就醫,才能防範於未然。 ▼醫生最擔心的是尿中有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此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教大家判讀尿液顏色,自我審查身體狀況,透明無色:表示體內水分可能過多,不需要補充水分。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之情形,需要持續補充水分。烏龍茶色: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濃茶色:表示可能已1-2天完全沒有水分攝取,此時喝水可能對於腸胃吸收速度已經太慢,建議尋求醫療協助。 (封面...

  5. 2024年5月22日 · 有一名孕婦就因為孕吐吃什麼都不舒服只有吃泡麵沒問題但老公擔心這樣不只會影響到產婦也會影響到肚裡的寶寶導致營養不良的狀況對此婦科醫師蘇怡寧就給出答案了蘇怡寧在臉書粉專PO出截圖只見一名人夫私訊詢問:「孕婦可以吃泡麵嗎? 」提到老婆現在味覺和嗅覺改變,各種孕吐不適,很多食物都沒辦法吃。 喝的時光機 「小姐好漾」搖搖青春飲 膠原蛋白外泌體賽洛美冰晶蕃茄 SBK美麗三部曲 STOP BACK KEEP你的青春. 只有泡麵吃了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但又擔心影響寶寶,因此想知道若老婆的身體不適,只願意吃泡麵,是否有建議的頻率? 對此,蘇怡寧認為不要限制太多,因為孕婦的快樂很重要,人夫解釋是擔心老婆營養不足,認為泡麵的營養比較不足夠,他則直截了當表示:「不然餓死有比較好嗎?

  6. 2024年2月26日 · 最令人擔心的是現在出現年輕化的趨勢,19歲以上的成人每四人當中就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其中的原因跟飲食大有關係,如何吃對糖呢? 衛教師vs.糖尿病友王先生:「午餐的飯前跟飯後(血糖),你記得落差不要超過多少嗎?(60),對超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