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22日 · (畫面來源: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潘岳雄彩繪藝師說:「困難的就是第一是構圖我們要畫那個比例但門神要畫得飽滿要滿第二困難就是畫這個臉部畫成怎麼樣呢還有一些西洋的光線那個出來但是你不能跳脫這個傳統這個人第三是畫鬍鬚要畫得飄飄的你看有看到裡面那個衣服的圖案」。 潘岳雄曾獲薪傳獎,也是文化部公告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50多年來,他至今天天提筆,如同傳統工藝的內涵,用心堅持、充滿深度。 李宜庭記者說:「根據內政部民政司的統計,全台灣一共有超過,1萬2千多座寺廟,信徒多達近百萬人,顯見寺廟工藝與宗教文化,不可或缺之處」。 隨著時代演進,現在的廟宇整修,除了仰賴專業藝師,也導入了科學修護,透過各項分析與檢測,讓古蹟文物能長年保存。

  2. 2022年10月31日 · 2022/10/31 13:33. 文總首辦學生營隊 發現文化可以很立體.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31日電文總首度舉辦學生營隊文化補給營Fountain Day邀請數十名入選的青年學員參與主題講座文史走讀等課程文總秘書長李厚慶表示盼讓年輕學子發現文化原來可以這麼立體中華文化總會近年協助學校社團舉辦多檔文化活動及展覽也因此曾被多次詢問是否能常辦與學生有關的活動」。 今年文總雙月刊「Fountain新活水」復刊5週年,昨天舉辦「『Fountain Day』:好了啦! 超大杯新活水~為學生特調的文化補給營-萬華場」,招收40名15至25歲的在學學生為學員。

    • 大學時誤打誤撞,找到對文化資產的熱情
    • 拆除古城牆留下的碎石,改建成現代公共建築
    • 地方變遷,傳統文物不再受重視
    • 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讓他們志同道合
    • 傳播文化價值 讓更多人了解
    • 採訪側記
    • 延伸閱讀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畢業的李庚霖,本來想走視覺藝術相關職業,在大學期間發現自己對台灣古蹟的興趣,畢業後回到故鄉雲林從事閒置空間活化的相關工作,擔任志工累積一年經驗後回到台北,繼續從事社區發展及古蹟維護的理想。 「延續發展唭哩岸社區相關事務,是我個人意願要來做這件事。」在唭哩岸社區長大的李庚霖,其實對當地特色仍不熟悉,二〇一四年時參與了當時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以半年的時間與夥伴一同實習、提出社區發展的相關計畫,甚至帶著組員一同採訪當地耆老,了解打石產業的興沒。因為實習時間很短,所以他決定成立「唭哩岸文化工作室」,延續理想的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理念。

    唭哩岸打石文化追溯到十八世紀中後期,謝姓家族從泉州遷台後就地取石材蓋房,之後清朝官員在台灣台北建府,城牆石的部分本是從中國大陸運來,但蓋完東邊牆壁後石材缺乏,就以台灣本土的唭哩岸岩,搭配大屯山的安山岩來築牆。唭哩岸石顆粒大,用於建材上可吸附水分,造成冬暖夏涼的作用;它耐火性高,在日據時代也被用在工業用途上。 台北古城牆在日據時代被拆除,而這些被破壞的石材經過打石師傅的研磨後,輾轉去蓋成許多公共建設,包含台灣大學的校門等,利用水運的方式運送石材,以致現今在許多台北地方建築都能見唭哩岸石的蹤跡,如蘆洲李宅、陽明大學等。

    唭哩岸市街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地方,曾經被稱為「台北第一街」;在新建的社區大樓旁佇立了一間擁有三百年歷史的老廟 — 慈生宮,與其他求運勢的廟宇不同,擺設讓人求處方簽的「藥籤」,是一個以治病為主的特殊地方文化;橫躺在大北投地區的八仙圳,曾經是打石產業的重要命脈。唭哩岸擁有這些特殊文化,卻鮮有人知。 提到唭哩岸的變遷,李庚霖說唭哩岸的變化大、速度快,許多新建案成立,讓老房子相繼被拆除。除了用於建築外,唭哩岸石在其他用途的用量少,加上中國大陸便宜的石材被引進台灣、打石的人力成本高等因素,導致打石這項產業的沒落。走過每條小徑,李庚霖說著打石文化的故事,語氣略帶惋惜。

    「希望經由唭哩岸在地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引起在地民眾的興趣與共鳴」李庚霖以關懷在地文化為由,招募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工夥伴,他們是「唭投郎」。利用工作之餘,李庚霖與一群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志工夥伴合作,集思廣益永續唭哩岸文化特色。 「我在地,我與有榮焉,可是我希望能讓更多人也了解。」唭投郎林雅婷的阿公是打石師傅,從小家中堆滿打石工具,自己卻沒興趣。打石工作是將建築留下的巨大碎石,以鐵製鑽子搭配鐵鎚敲打,經過打石師傅的巧手打製後,產出一塊一塊的平整建材。林雅婷直到長大後參與李庚霖在社區辦的打石體驗活動,了解打石的工法,認識唭哩岸這塊環境,也喚起骨子裡的鄉土魂。 「如果別人有機會進到唭哩岸的話,希望藉由自己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同樣的氛圍。」李雅婷帶著微笑提到,她阿公以前是打石師傅,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打...

    李庚霖的夢想是希望能將故事文化帶入唭哩岸,透過人情溫暖,為這個冰冷的城市增添一點人情味。唭哩岸文化工作室自二○一五年成立官網,積極參與各個社區的發展活動從中學習經驗,並且做到社區交流。李庚霖在平時維繫生存的工作之餘,也希望能將藝術介入空間,意思是將藝術部分帶進社區營造,所以與其他唭投郎一同創作主題曲、舉辦地方文化活動,比如舉辦「關渡二媽回娘家」,讓大家能了解地方宮廟慈生宮的歷史,向大家說故事、一同進香。甚至成立「岸中唭片」故事紀錄片團隊,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唭哩岸的故事。 利用週末時間,舉辦唭哩岸地方文化參與活動,邀請經驗老道的打石師傅為孩童以及觀光客示範打石技法,加上唭投郎社區導覽,講述唭哩岸打石文化故事、參觀打石場等等,定期舉辦傳統文物展,讓古早的打石故事能傳承下去。 李庚霖提到關於主題曲...

    來到唭哩岸只覺得街道、建築就是很現代的一個社區,沒有感受到傳統氛圍。聽完三位受訪者的故事與經歷,以及深入走訪,才知道文化的形成是多麼可貴,也能理解有多少人在為這片土地努力,李庚霖先生創立唭哩岸文化工作室的重要性。

    苑裡掀海風 掀起小鎮新希望 漫遊宜蘭 把藝術帶「洄」鄉 穿越百年的木屐 匠人傳承失傳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唭投郎說故事 守護打石文化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3. 2024年5月11日 · 連江縣政府指出因應馬祖離島觀光型態與戰地文化特殊性梅石藝文中心將針對觀光客規畫文化觀光劇場且計畫對外售票並透過串聯周邊 ...

  4. 2024年5月15日 ·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5日電北科大推出百年北科文資薪傳紀實系列展覽涵蓋鐵道木育陶藝等不同領域除了保存歷史記憶還邀 ...

  5. 2024年5月17日 ·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東康樂本館,重新開館屆滿1年,配合「518博物館日」,將於18日推出「微觀.史觀」特展,讓民眾從矽酸體、玉、玻璃 ...

  6. 2024年4月30日 · 根據文化部今天發布的新聞資料巴黎文化奧運台灣館以自由之聲島嶼風華當代新藝世界共融為4大主題邀集22組表演團隊120多人將在7月27日到8月10日於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設置台灣館展演安排音樂戲曲新編舞蹈DJ演出等近達60場節目。 其中參與「自由之聲」的團體包括「DJ林貓王」、「DJ妖嬌」、「DJ混種亞人」、「謝銘祐&麵包車樂團」,襯托台灣自由土壤所孕育出的音樂創作;「島嶼風華」則邀請「ABAO阿爆」、「DJ汝妮」、「TAI身體劇場」、「林宗範/風中燈牽亡歌團」,傳遞台灣島嶼風采與真誠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