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4月1日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杰季德(Jay Giedd)投入13年時間,利用核磁共振(MRI)掃瞄了1800名青少年的大腦,驚訝地發現青少年的大腦根本沒有長全,被稱為「大腦CEO」負責組織想法、權衡行動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還未長全。 「許多青少年就是無法預見行為的後果。 他們就是不會預先設想今天成績好對未來有什麼幫助,要等到他們長大,他們才會清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神經學家強克˙尼爾森(Chunk Nelson)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令人擔心的是,七 年代開始心理學即有許多研究證明,注意力和身體協調性有關,但台灣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全球倒數。

  2. 2017年7月17日 · 父母的陪伴、傾聽很重要.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台灣近1/3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專業評估、協助,其中最常見的疾患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

  3. 2003年6月1日 · 衛生署的全國國民營養調查指出70以上的國小兒童有每天或每兩天吃一次點心零食的習慣最常吃的食物包括飲料西點蛋糕油炸澱粉類零食洋芋片炸薯條等)。 另一個由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執行的調查也看出相似的結果,60%以上的台北市國小學童至少兩天吃一次課後點心,最常吃的是麵包、蛋糕、洋芋片、包子、冰淇淋、薯條一類高脂肪食物。 油脂太高、營養價值偏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這些不適合兒童當做點心的食物普遍有三高、三低的問題,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教授丘志威明白指出。 所謂三高是指可能造成肥胖、慢性疾病等問題的油脂高、糖分高、鹽分高;三低則是指有益於成長發育的鈣質低、維生素低及膳食纖維低。

  4. 2011年3月27日 · 家長先打好「預防針」,接著就可以來幫助孩子:. 1.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考不好,當事人心裡一定不好受,張丁升建議父母察言觀色一下,如果孩子回家時臭著一張臉,悶不吭聲,要包容孩子這樣的情緒,別急著馬上問:「考試沒考好?. 」可以等晚一點 ...

  5. 2011年4月1日 · 培恩(Kim John Payne)是美國60多所公私立學校的諮詢師,主要輔導過動症、注意力缺陷失調、強迫性失調等情緒障礙的兒童,在著作《簡單父母經》中指出,現代的孩子普遍在「太多、太早、太快」的壓力下,身心俱疲。 變得蠻橫不講理、脾氣一觸即發、很難控制衝動、很難和別人合作,而且動輒要求即時滿足他的需求。 培恩稱為「靈魂發燒」了,從一種「帶刺」的行為開始,常常「保持」心情不好。

  6. 2012年4月1日 · 康健曾針對台灣國小學生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小學生10點以後才上床睡覺超過四成的孩子沒有規律排便的習慣有三成的家長一星期內幾乎沒有帶過小孩外出運動

  7. 2005年11月1日 · 同學變惡霸,爸媽怎麼救?.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所做的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台灣的學童有六成五曾在學校裏被欺負,但四成以上會採取忍耐的態度。. 實際上,不只是台灣,歐美其他國家的調查也發現,受到欺負的孩子多默默承受,隱忍不說。. 2005-11-01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