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在部落只剩老人家與小孩的情況下,李金龍毅然放下手邊的工作,返回部落肩負起遷村與產業重建的重責大任。 李金龍(右一)回鄉帶領部落族人發展接待家庭產業。

    • 壹】 在民生艱苦的年代創刊 第一份深入臺灣農村的雜誌「豐年」
    • 貳】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轉型 從「農業周刊」到「鄉間小路」月刊
    • 參】 結合農業‧農村‧農民 從平面媒體走向立體數位傳播—農傳媒
    • 肆】 以擴大服務來開發業務
    • 伍】 辛苦耕耘 含笑收穫 來自金鼎獎的肯定與獎勵
    • 陸】惜福感恩 展望未來 歡喜邁進千禧年 珍惜農業半世緣

    豐年社的籌備開始於民國 38 年。當時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先生 (Mr. Robert Sheeks)認為,臺灣需要一份農業雜誌,來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民教育。他的構想得到美國國務院的認可和一些國會議員的支持,於是在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美國新聞處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的合作下,籌設豐年社,並於 40 年 7 月 15 日發行「豐年」半月刊,當時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為發行人。 至民國 42 年,豐年社已規模初具,豐年雜誌也步上常軌。鑑於「豐年」內容以報導農業生產技術為主,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和美國新聞處遂認為,豐年社業務由支援農業發展的農復會主管,較為妥當。於是自是年起,豐年社完全改隸農復會,由農復會新聞處主管。 美援可能隨時停止,農復會亦非永久機構,為了繼續為臺灣農民服...

    豐年社於民國 64 年(1975)年 5 月創辦另一份雜誌——農業周刊,這是豐年半月刊的姐妹刊物。原以報導農產品行情及產銷資訊為主,以週刊型態發行了 17 年,由於形式與內容均有特色,頗受各界重視。民國 80(1991)年 9 月,為了適應當時出版市場的變化,改為「鄉間小路」月刊。編輯人員的座右銘是:「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事實上,農業及農產品無所不在,當你享用日常飲食的同時,自然就與農業有密切關聯了。 「鄉間小路」月刊因此鎖定消費者為發行對象,以生活化的農業知識,豐富讀者的飲食、健康與休閒生活。「鄉間小路」月刊內容有五大主題:節令美食、養生保健、生活園藝、鄉村旅遊及生態保育;期使農業更貼近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引導讀者親近自然,欣賞美麗農村的生態之美。 「豐年」半月刊與「鄉間小路」月刊...

    時代在變,豐年社也必須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豐年社曾協助國內三家無線電視臺製作農業節目,包括提供主題資料,協助安排攝影,按時收看,做成紀錄及提出改進建議。 民國 82(1993)年,豐年社從平面出版走向立體傳播,拍製永續農業錄影帶系列,作為永續農業推廣教材。82 年完成第一支國臺語雙聲帶的「美國俄亥俄州有機農場巡禮」;84 年及 85 年完成3支永續農業錄影帶—綠肥作物推廣與利用、堆肥製作與利用[果樹篇]及堆肥 製作與利用[蔬菜篇];86 年再完成「臺灣的有機農業」一片。 豐年社更結合雜誌專欄、推廣手冊、報紙廣告、電臺廣播及電視頻道等媒體的特色,為具體的農業施政作多層次的宣導與推廣。例如民國 87 年執行「合理化施肥」宣導計畫,民國 89 年執行「餐桌上的菜園」宣導計畫,民國 90 年執行「有...

    一、出版豐年叢書 設立門市部 除了兩種定期刊物外,民國 63(1974)年成立出版部,出版「豐年叢書」。使豐年、鄉間小路、出版部三足鼎立,相互扶持,豐年社的基礎藉此更為穩定,業務也持續進展。已發行的「豐年叢書」包括農藝、園藝、畜牧、水產、鄉土及保健方面,計 40 餘種,其中有再版、 三版、四版乃至八版、十版者,可見其普受歡迎的一斑。又有多種獲得金鼎獎。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農家要覽」,它是 400 餘位農業學者專家的心血結晶,由豐年社編纂而成, 69 年第一次出版,計 2 大本。84 年重編,篇幅大為擴充,包括農作、林業、漁業、畜牧及綜合篇 5 大類,計 7 大本,共 3389 頁,是一套綜合而又實用的農業百科,也是 21 世紀的農業寶典。 同年,為擴大服務範圍,另設門市部,除出售「豐年...

    豐年社自創辦以來,蓽路藍縷,堅苦奮鬥。在印刷方向,已由活字排版到電腦一貫作業。 在發行方面,不但進入臺灣書報市場,並向國外發展。有辛酸的過去,也有甜蜜的收穫。 豐年社出版的兩種定期刊物及豐年叢書,經常受到政府主管機關肯定,並給予獎勵,歷 年受獎紀錄如下表:

    經過了半世紀的成長,臺灣的經濟已有很大的改變,從 GDP 的觀點來看,農業的重要 相對降低,但這並不表示農業將從這個島上逐漸消失。事實上,農業生產的絕對值仍在不斷增加,所以,為了臺灣農業的持續發展,一份像「豐年」這樣的雜誌仍然有新的時代任務。 時代在變,社會經濟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的潮流,加入 WTO 也 是不可避免的事。面對這些新的衝擊,臺灣的農業必須因應調整,「豐年」應在此調整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媒體作用,使臺灣農業平順的走上競爭的時代。 早期「豐年」的目標是「農民之友、生產之道」,「豐年」永遠是農民之友,但 21 世紀的農業已不僅是生產問題,也要注意品質、運銷和環境保護等問題。為了配合這些新的趨勢, 未來的「豐年」將強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報導。 科技在進步,農業科技也...

  2. 這座農村小學的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接觸泥土抓蟲種菜,上小學後融合鄉土教育,一路銜接至中高年級的種稻學習。 以育秧起始,晒穀為末,熟悉餐桌上的米菜從何而來。

    • 曾國城小孩1
    • 曾國城小孩2
    • 曾國城小孩3
    • 曾國城小孩4
    • 曾國城小孩5
  3. 「每天看自己的稻小孩成長,真的很高興。 臺灣好米組得主呂理文曾在2011年拿下全國十大經典好米、2015年和其他農民以桃園3號獲選全國名米總冠軍,實力堅強的他卻謙虛表示:「今年太幸運」,桃園3號適合種在北部,外表晶瑩剔透,加上合理化施肥、少用 ...

    • 曾國城小孩1
    • 曾國城小孩2
    • 曾國城小孩3
    • 曾國城小孩4
    • 曾國城小孩5
  4. 2020年7月31日 · 中央山脈以東,一場寧靜的低碳革命早已持續十幾年,花蓮東豐拾穗農場主人曾國旗19 年前回鄉,協助家族有機米事業,不僅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水旱輪作減肥料,而且連育苗、栽種、包裝都在100 公里內完成,充分實踐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 ...

  5. 不過,許多人沒有注意到,格拉古兄弟本身是「體制內」的菁英,兩兄弟的父親,擔任過羅馬共和的執政官跟元老。 格拉古的外祖父更是大名鼎鼎,是擊敗過漢尼拔的「非洲征服者」 大西庇阿 ,是當時羅馬最有權勢的貴族。

  6. 考察一座城市的被遺忘之處,會喚醒什麼樣的記憶呢?作者將以新移居者的眼光,和細膩敏銳的心思,走踏大臺中的地、物、人,從中拉起歷史的虛線,回望中部曾有過的風光和過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