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 (106.2-112.9)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 (99.7-106.2)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簡任技正 (97.8-99.7)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課長 (90.5-97.8)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技正 (86.1-90.5)

    • 地震預警,還能更快?
    • 國家級邊緣人的成因:為何搖很大卻沒收到預警?
    • 所以我說,那個地震預測呢?

    這次採訪陳主任,是想了解「地震預警」的下一階段發展。臺灣的地震預警發展始自 1990 年,如今已足以出口技術到世界各國,可說是臺灣驕傲。然而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最有感也最好奇的,還是偶爾傳來(或就是不傳來)的「國家級警報」。 國家級警報屬於災防告警系統的一環,預設開啟且無法關閉,因此多數人初次收到演練訊息時都會非常驚訝。 有不少朋友可能收過地震以外的告警訊息,例如交通部公路總局會針對道路崩塌等因素,發布「公路封閉警戒」、經濟部水利署在水庫要洩洪時會發布「放水警戒」、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也會在土石流警戒區發布警戒。不過在各類告警訊息中,只有氣象局的地震速報,以及內政部警政署與國防部負責的飛彈空襲警報屬於「國家級警報」。由於目前沒有防空警報,因此會收到國家級警報就只有在大地震發生的時候了。 預警跟預測...

    國家級警報作為全臺最強簡訊發送機,難免招惹民怨。有時民眾抱怨沒收到訊息、有時則抱怨收到很多訊息,陳國昌坦言,今年 2 月初,很多民眾收到多重警報,的確是個該避免的錯誤,程式已經立刻修改,不會再發生。更常被問的是:明明地震,怎麼沒有收到? 既然是針對大地震的警報,必然有門檻。目前設定是當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 5.0 以上地震,會對預估震度可能達 4 級以上的地區發送。 接著來說說細節:所謂「預估」震度達 4 級,如果預估該地區會遭遇 4 級震度,那麼該地區就會收到警報,由於是「預估」,因此就算該地區的某些地方規模不到 4 級,也還是會收到警報。反之,有時候該地區「預估」震度不到 4 級,因此整個地區都會收部到警報,但該地區可能有較靠近震央的地方震度達 4 級以上,民眾就會覺得「明明搖晃得很厲害...

    既然「地震預警」可以隨著研究跟技術改進而提升,「地震預測」難道只能是空中樓閣嗎?說到關於地震前兆的預測研究,陳國昌說世界各國都在做,中國做得最多、也做得很早,但做了幾十年發現太艱難,近年也換軌改走預警研究。 據他所知,中國歷來觀測的前兆項目有 30-40 種,包括從衛星透過紅外線監測地表溫度,到觀測鸚鵡的行為,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臺灣則把焦點放在地震活動本身,一來是本就該觀測,二來這也是重要的前兆。 以 921 大地震來說,在 921 發生之前完全沒有跡象,但是地震頻率降低了兩三年,然後突然發生大地震。2018 年 2 月 6 日發生在花蓮的米崙斷層錯動就完全不同,2 月 4 日先有規模 5.89 的前震,爾後一直有密集餘震,衰減慢而且規模都在 4 以上,持續一天多之後,然後發生規模...

  2. 業務職掌. 本中心編制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技正科長及職員共計員額46人並設有綜合規劃科地震監測科地震資料科地震系統科測報技術科及地球物理科由各科科長帶領所屬成員分別執行各項地震業務分述如下:. 各科掌理事項. 綜合規劃科 ...

  3. 地震話題 告警資訊 08:30至下午05:30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100006公園路64號 總機:(02)2349-1000(代表號) 氣象查詢:(02)2349-1234 地震查詢:(02)2349-1168

  4. 鑒於災害性地震對於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威脅實有必要加強地震觀測作業增加人員與觀測設備經報奉行政院核准於198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除延續原地球物理科之業務外並積極發展相關必要之業務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一等測報機構地震測報中心成立時即預期地震觀測的未來發展綜合發展地震觀測速報預測科技將成果應用於地震防災工作以有效降低地震災害損失作為長期發展目標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大地震預先做準備除加強地震觀測網的建置外並自1991年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以6年為一期之中程計畫進度逐步朝有效降低地震災害損失之長期目標邁進。 該計畫不僅為工程耐震設計規範提供重要的修訂依據,也為「地震速報系統」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5. 氣象署組織介紹, 正副首長介紹, 重要業務, 等各項關於氣象署相關資訊 一等測報機構 氣象預報中心 地震測報中心 二等測報機構 花蓮氣象雷達站 新北氣象站 花蓮氣象站 五分山氣象雷達站

  6. 臺灣正體.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是 中華民國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一等附屬 氣象 測報機構,為 臺灣 的官方 地震 測報機構。 組織 [ 編輯] 單位沿革 [ 編輯]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於1897年12月19日裝設第一部格雷-米爾恩型 (Gray-Milne)地震儀,開啟了臺灣地震記錄科學化的時代,1938年臺北觀測所升格為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地震、地動及火山之觀測、調查、報告與研究等屬業務課之部分職掌,1945年二戰結束,同年11月1日成立臺灣省氣象局接管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原地震觀測業務由隸屬觀測科之地震股延續辦理。 1971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承接臺灣省氣象局並予改制,地震觀測業務由測政組下之地球物理科繼續掌理。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