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編. 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disease)又稱 食媒性疾病 ,俗稱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為 進食 了 受污染食物 、 致病 細菌、 病毒 ,又或被 寄生蟲 [1] 、 化學品 或 天然毒素 (例如: 有毒蘑菇 )感染了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根據如上各種 ...

  3. [1] 人類若進食大魚只要少量魚肉便可能引起中毒此外患者對此毒素不但沒有免疫能力相反日後若再次接觸到毒素就算只是很少的份量也會產生中毒症狀另外患者亦應避免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以防加劇中毒的病徵症狀 [ 編輯] 在進食含雪卡毒素的海魚數小時後會出現腸胃、 神經系統 或造成心臟及血管不適的現象。 主要病徵包括嘔吐、腹瀉、四肢及口角麻痹、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 導致死亡或傷殘的數量據報每年在20000-50000人之間,但未獲醫生報告的病例可能有相當數量。 參考文獻 [ 編輯] ^ 進食珊瑚魚-慎防肌肉毒魚類中毒.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食物安全中心. [2019-11-01].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9-11-08).

    • 發現過程
    • 性狀
    • 致病性
    • 治療與預防
    • 檢驗方式
    • 參考資料

    1950年,以日本大阪府為中心的泉州地方,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現劇烈腹痛及下痢的症狀,原因不明。最後統計共有272名患者中毒,其中有20名死亡。發病的患者全部都食用了大阪府的行商所販賣的青魚乾,因此當局立刻對這批魚乾進行分析。然而,在魚乾中並未發現任何已知會導致食物中毒的細菌。因此,當局懷疑有人刻意將毒物混入魚乾中,將這個事件作為刑事案件調查。 由於前一年的1949年才剛發生了並稱為「日本國鐵三大謎案」的松川事件、下山事件及三鷹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了民眾的恐慌。有人認為,這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是為了使社會混亂而進行的下毒。然而,在魚乾中並未化驗出包括砒霜、亞硝酸鹽等任何有毒化學物質,事件的原因仍然不明。 對此,大阪大學的藤野恆三郎教授(魯迅的老師藤野嚴...

    腸炎弧菌和霍亂弧菌、創傷弧菌等細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屬的成員。但是,腸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徵上,有著相當的不同。腸炎弧菌的長度約是0.3×2µm,其細菌本體不像典型弧菌的彎曲狀,反而是筆直的棒狀(類似桿菌)。此外,腸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發酵,與可以發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細菌不同,這也是區別腸炎弧菌與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於這個特性,腸炎弧菌在TCBS培養基上呈現亮綠色,與一般弧菌的黃色不同。 腸炎弧菌對酸鹼改變敏感,適合生長的pH值約在7.5-8之間,可耐受的酸鹼值為pH5-11。腸炎弧菌與霍亂弧菌相同,都喜歡偏鹼性的環境,但是與霍亂弧菌不同的是,腸炎弧菌必須要在環境有氯化鈉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大菜膠培養基時則不需要添加氯化鈉)。適合腸炎弧菌生長的鹽度約在2-3%...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經烹飪不當的海產品或鹽醃製品傳播。常見的為海蜇、海魚、海蝦及各種貝類。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本菌後,也可發生食物中毒。該病常年均可發生,潛伏期5-72小時,平均24小時,可從自限性腹瀉至中度霍亂樣病症,有腹瀉、腹痛、嘔吐和低熱等症狀。糞便多為水樣,少數為血水樣,恢復較快,病後免疫力不強,可重複感染。

    由腸炎弧菌導致的食物中毒,症狀輕微者可以自行痊癒,無須用藥。症狀嚴重者需給予電解質及水分,以防脫水。也可以給予抗生素,例如:氯黴素(chloramphenicol)、卡那黴素(kanamycin)、四環素(tetracycline)或頭孢菌素(cephalothin)。 副溶血弧菌不耐熱,90℃1分鐘即被殺死,且不耐酸,1%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鐘死亡,因此預防主要從改變飲食習慣方面著手。

    標本採取患者的糞便、肛拭或剩餘食物,直接分離培養於SS瓊脂平板或嗜鹽菌選擇平板。如出現可疑菌落,則進一步作嗜鹽性試驗與生化反應,最後用診斷血清進行鑑定。 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含羊、兔或馬等血液)上不溶血或只產生α溶血。但在特定條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鹽(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作為碳源的我萋(英語:Wagatsuma)瓊脂平板上可產生β溶血,稱為神奈川現象(英語:Kanagawa phenomenon)(Kanagawa phenomenon,KP)。KP+菌株為致病性菌株。此反應是鑑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要生化反應。 其他新型的檢驗方式包括基因探針雜交及PCR快速診斷法,可直接從原始食物標本或腹瀉標本中檢測耐熱毒素基因。

    參考文獻

    1. 藤野恆三郎、福見秀雄編『腸炎ビブリオ』第1集、一成堂、1964年 2. 藤野恆三郎、福見秀雄編『腸炎ビブリオ』第2集、納谷書店、1967年 3. 竹田美文、工藤泰雄、篠田純男、本田武司編『腸炎ビブリオ』第3集、近代出版、1990年 ISBN 4874024750 4. 吉田眞一、柳雄介編『戸田新細菌学』改訂32版、南山堂、2004年 ISBN 4525160128 5. Bruce Albert他編『細胞の分子生物学』第4版、中村桂子、松原謙一監訳、ニュートンプレス、2004年 ISBN 4315517305 6. Ryan KJ; Ray CG (editors) (2004).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 McGraw Hill. ISBN 0838585299

    參考網站

    1. 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黃顯宗教授之個人教學網站 2.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王蒼恩醫師撰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經常引起過敏的食物有麥牛奶花生花生過敏)、蠶豆(蠺豆症)、堅果樹堅果過敏)、貝類或海鮮 [1] [2],它們引起過敏的比率在各國有所不同 [1]。危險因子包括過敏家族史、維生素D缺乏、肥胖及過度乾淨的環境 [1] [2]。 機制 [編輯]

  5. 2013年10月20日 · 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新增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列出歷年發生在 臺灣 的重大 食品安全 事件。 簡述 [ 編輯] 1979年臺灣相繼發生米糠油中毒」、「假酒事件進而引發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等民間消費者保護團體興起,揭開 食品安全 征戰序幕。 [1] 著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含有瘦肉精及四環素的肉品、 塑化劑 、黑心油(油品摻銅葉綠素、 地溝油 、飼料油、工業用油),民間台灣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為消費者提起 團體訴訟 (英語:class action) [2] 然而食安危害的司法求償需要證實,使官方易怠惰輕罰黑心商。 [3] 2011年後,台灣再次爆出一系列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事件。

  6. 一般症狀主要有腹痛、 腹瀉 、 嘔吐 、低燒、全身肌肉酸痛等。 症狀一般維持12至60小時後自行消退但病毒的 排泄 會延續2星期左右。 如腹瀉厲害,容易發生 脫水 、 休克 等症狀。 潛伏期 [ 編輯] 潛伏期通常為12至48小時 [1] 。 傳播途徑 [ 編輯] 諾羅病毒的感染全年均可發生,尤以 冬季 較多。 傳播途徑主要有感染性 食物中毒 和傳染性胃腸炎。 生食海貝類及 牡蠣 等水生 動物 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會從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患者的嘔吐物及糞便,或者乾燥之後通過塵埃感染。 由於該病毒可以在體外環境存活達三個星期之久,間接接觸是長期被忽略的傳染管道。

  7. 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 PSP)是一種神經性毒素,因人們誤食了含有此類毒素的貝類而產生麻痺性中毒的現象,所以稱之為麻痺性貝毒。麻痺性貝毒在許多種不同的貝毒中毒事件屬最嚴重,因其強烈毒性,經常造成消費者的中毒死亡事件,同時發生案例的廣佈性與高發性,各國在水產品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