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11日 · 羅大佑 ( 臺灣話 : Lô Tāi-iū ,1954年7月20日 — ),台灣男歌手、詞曲作家、編曲家、作家、醫師。 1976年羅大佑進入樂壇 [1] ,1982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 之乎者也 》,一推出就震撼了當時的臺灣社會,有人稱他在青年知識分子之間造成的反動思潮猶如「黑色旋風」。 [2] 這張專輯把華語音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敲響了 校園民歌 的喪鐘。 該專輯亦被評為「 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榜首。 [3] 1985年,羅大佑創作了呼應《四海一家》的 公益歌曲 《 明天會更好 》,但被當時的仍一黨專政的 中華民國政府 用作選舉宣傳,迫於社會各界的壓力以及自我的迷惘,羅大佑離開臺灣前往紐約。

  2. 鹿港小鎮可以指: 位於臺灣 彰化縣的鹿港鎮; 羅大創作並首唱的歌曲《鹿港小鎮》,收錄於專輯《之乎者也》

  3. 《 之乎者也 》,是 羅大佑 在1982年所發行的首張創作專輯 [1] 。 其中〈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童年〉等成為他傳唱最高的作品。 過程 [ 編輯] 投入創作(1974年-1980年) [ 編輯] 羅大佑還沒有發行這張專輯之前,早就發表這張專輯的一些歌曲。 1974年(民國63年),羅大佑在讀 中國醫藥學院 二年級時發表兩首歌曲,而且歌詞都是兩位文學家所寫的,分別是 徐志摩 的《歌》和 余光中 的《鄉愁四韻》;三年後,《歌》被選為《閃亮的日子》的電影插曲之一。 1976年,羅大佑發表《錯誤》、《蒲公英》這兩首創作歌曲,其中《錯誤》的歌詞是羅大佑改寫於 鄭愁予 的同名散文 [1] 。

  4. 1980年,羅大佑幫張艾嘉創作《光陰的故事》這首歌曲,這時也發表《將進酒》和《鹿港小鎮》這兩首歌曲 [1];其中羅大佑上台北見習,當時台灣的十大建設已經完成,台北的農村景觀迅速地消失;他從台中上來時,有感覺到失去純樸之味,所以創作了 ...

  5. 2024年6月11日 · 罗大佑 ( 台湾话 : Lô Tāi-iū ,1954年7月20日 — ),台湾男歌手、词曲作家、编曲家、作家、医师。 1976年罗大佑进入乐坛 [1] ,1982年发表第一张个人专辑《 之乎者也 》,一推出就震撼了当时的台湾社会,有人称他在青年知识分子之间造成的反动思潮犹如“黑色旋风”。 [2] 这张专辑把华语音乐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敲响了 校园民歌 的丧钟。 该专辑亦被评为“ 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 ”榜首。 [3] 1985年,罗大佑创作了呼应《四海一家》的 公益歌曲 《 明天会更好 》,但被当时的仍一党专政的 中华民国政府 用作选举宣传,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以及自我的迷惘,罗大佑离开台湾前往纽约。

  6. 鹿港小鎮可以指: 位於臺灣 彰化縣的鹿港鎮; 羅大佑創作並首唱的歌曲《鹿港小鎮》,收錄於專輯《之乎者也》

  7. 羅大佑作品選》,是1982年寶麗金唱片所發行的羅大佑創作專輯,並且只有在東南亞和香港發行,沒有在臺灣和其他地方發行。 專輯介紹 [ 編輯 ] 在1982年,由 果實音樂 (GOSH)出品、寶麗金唱片發行的《羅大佑作品選》正式在東南亞及香港問世,並且此專輯只限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