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 」許多心理學家,以動物的訓練做實驗,來比較做好事給予褒獎 ,以及做錯事給予懲罰,都一再發現褒獎的效果好過於懲罰,一味批評是無法期待好效果的,倒不如重視對方的情緒反應。 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曾經說過,對於被人認可,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要特性。 如果祖先沒有這種重要性的需求,人類的文明大約會在原地踏步。 使一位未受教育的貧窮小孩發憤圖強的,就是這種「重要感的需求」。 范仲淹就著月光發奮夜讀,放牛孩子王冕用樹枝勤練畫技終成畫家。 外國例子也不勝枚舉。 少年史提夫.摩利斯眼睛不好,但天生耳朵敏銳,有一次,老師拜託他聽聲辨位,找到從學校實驗室逃走的老鼠。

  2. 今年四十二歲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選修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 這堂人生的「幸福學」,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全球網友瘋狂下載。 因為大學時代個人的不快樂,讓他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可以更快樂?」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 班夏哈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他觀察到,現在各國人才的最大危機就是:年輕人的憂鬱和專業工作者的崩潰,教育必須「停止製造單面向人才」。 班夏哈離開哈佛大學,二〇 一〇 年在以色列的賀茲利亞學院創立梅堤夫中心(Maytiv Center),以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發展幼兒園到中學老師的師訓課程。

  3. 念大三的兒子曾說過一句最叫我窩心的話:「我的媽媽是這世界上對我最有信心的 人」,因為無論是任何的比賽或考試,我總對他說「孩子,你一定做得到。」我的 原則是孩子只要是盡心盡力了那麼就是「做到了」,結果如何並不是那麼重要。

  4. 所謂學習,不單指讀書或做功課,而是包括一切應如何用專心、利用時間、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吸收、了解各種事物,充實各種適合時代的知識、常識等都是叫學習。. 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及早養成,並要重視學習態度、學習精神的建立,及學習方法的吸收與應用。. 要 ...

    • 201KB
    • 2
  5. 為什麼我們漸漸對彼此不耐煩? 撰文者洪仲清心理師. 出自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423. 面對在考試中受挫的孩子,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劉家俊夫婦的搶救兒子大作戰,是新世代父母對成績這檔事的深刻省思。. 圖片來源:楊煥世攝. 臨床 ...

  6. 答:近幾年因為智慧型手機的風行,台灣隨處可見大人和小孩一起玩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景象。 我們雖然很難直接用二分法論定這樣子的行為是「好」?還是「不好」?但是可以先來討論,在接觸這些科技產品的時候,家長應該要先留意什麼? 科技進步的浪潮很難阻擋。 除非父母自己可以忍住完全不用智慧型3C產品,不然孩子時時看到父母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很難不要求嘗試看看;而家長也很難完全拒絕孩子使用。 其實這和「是否該給小孩看電視」的議題很像,只是3C產品可以使用的地點更多元、更容易隨處取得,所以使用起來更要小心謹慎。 那到底怎樣才算「適度」呢? 一般而言,爸爸媽媽給孩子使用智慧型3C產品的時機通常有下面幾種,我們可以先來釐清一下: 1.為了換取一些時間來處理重要的事情。

  7. 測驗的結果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父母屬於強勢父母,也就是說經常干涉限制子女。. 一位任教於台北市知名國小的老師說,有一次他選定班上參加作文比賽的選手後不久,一位落選學生的家長,抱著一堆孩子的作品與獎狀跑來學校找他,試圖說服他改讓自己兒子上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