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治療以去風散寒通經活絡為要,本病注重取陽明經穴位為主,因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以散風寒、調營衛、達氣血、通經絡,增加神經的興奮,增強新陳代謝,使炎症滲出迅速吸收,促進神經纖維再生,配合中醫辨症論治,可加強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作用,針藥

  2. 本方為上中兩焦(即在陽明與少陽的部位)熱積,表裏實熱之 證。. 以出現有上述各種症狀,而脈腹俱有力者為目標。. 方中諸藥,匯成兩股力量﹕一股為連翹、黃芩、竹葉、薄 荷葉等以散火於上﹔一股為大黃、芒硝、山梔子等以蕩熱於中 ﹔使積在胸膈的熱邪 ...

  3. 陽明胃經,是十二經脈中的第三條經脈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受手陽明大腸經之交,從頭走足,絡脾屬胃,清晨7點--9點注此,左右各45穴,左右合計90穴。

  4. 十三、清熱瀉火劑.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功效:清熱解毒,明目發散。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365.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章及圖片皆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需註明作者來源出處,如有違反,將應自行負法律責任。 2009-02-11 |瀏覽3696|回覆0 |.

  5.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收澀藥】: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中藥藥性分為15大類:1.解表藥 2.清熱藥 3.袪寒藥 4.瀉下藥 5.袪濕藥 6.袪風 藥 7.止咳化痰藥 8.消導藥 9.理氣藥 10.理血藥 11.補養藥 12.收澀藥 13.安神. 藥 14.平肝熄風藥 15.其他及新增品項. --------------------------------------------------------------------------- 十二、收澀藥. 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臨床上可分為四類:

  6. 陽明熱結、口渴心煩,腹滿便秘。. (6) 參考連結:. 【調胃承氣湯】-衛生署中醫藥資訊網. (7)備註:. 本方亦如大小承氣湯,以「胃家實」為目標,而適用於此較輕 症或體力較衰之患者。. 本證,一般不惡寒而惡熱,其脈沉實, 腹部有彈力,並會伴有嘔吐、譫語 ...

  7. 1.關元. 【穴道名稱】:關元。 【身體部位】:腹部穴道。 【十二經脈】:任脈。 【治療效果】:培腎固本,調氣回陽功效,為強壯要穴(增強體力、強化生殖泌尿系統)。 主治男性不孕、女性不孕、生理痛、腸炎、腎炎、陽痿。 【穴位找法】:肚臍正中,往下三寸(約四橫指),就是穴位。 【穴道按摩DIY】: 1.(按摩手法):按揉法。 2.(力道節奏):1.雙手置於小腹上,雙手中指指尖互相重疊,以中指指腹按揉穴道10秒鐘,休息5秒鐘,計5分鐘。 2.深呼吸作吸氣提肛訓練:深呼吸,吸氣上提肛門10秒鐘,吐氣時還原10秒鐘,計5分鐘。 3.(反覆進行時間):共計1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足三里. 【穴道名稱】:足三里。 【身體部位】:足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