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2日 · 書中作者列舉許多案例, 說明主動選股的績效,遠遠不如 指數化投資 。 其中一個研究案例由密西根大學的西虹教授 (Nejat Seyhun)所提出,研究團隊以 30 年為一個週期,觀察「交易日」和「獲利」之間的關係, 最後發現: 總共 7500 個交易日當中,高達 95% 的獲利都來自其中短短的 90 天,也就是說,投資人如果剛好錯過這 90 天,看似只錯過所有交易日的 1%,但報酬卻少了很多,甚至毫無獲利。 因此,比起擇時進場,透過指數化投資買進並長期持有,是最簡單、安全,大多人都適用的做法,且更能享有穩定報酬。 雖然指數化投資無法帶來超額報酬,但加上時間的 複利效應 ,長期下來績效遠勝過專業經理人。

  2. 2020年11月8日 · 於是會追逐過去一段時間表現的最好的基金、漲最多的股票,或是一些方法技巧。在過一段時間,那些漲最多的標的發生大跌時,又擔心的立刻賣出。 至於下跌時能幫你減少資產波動的方法,包含要考慮風險、要資產配置、需要有些低風險的資產、需要 ...

    • 迷思1:選擇累積報酬愈高的基金愈好?不一定!
    • 迷思2:選擇排名愈前面的基金愈好?不一定!
    • 迷思3:淨值低的基金比較值得投資?不一定
    • 重點1:要看基金逐年的績效而非累積績效
    • 重點2:基金績效≠淨值,看基金績效看含息報酬率
    • 重點3:要看基金績效與相對應指數的關係
    • 快速總結

    在我們查看基金績效表現時,基金公司通常以累積報酬率的方式呈現,例如「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成立至今」。 這樣的績效呈現方式有一個問題:看不出逐年的績效,有可能最近的績效大幅拉升,就把過去幾年累積績效數字都變漂亮,但我們看不出中間不好的部分。 舉例來說,下圖的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績效,可以看到統計至2022/10/31止,所有的期間累積績效都是正的, 如果只看這些數字,會很容易誤以為這是一檔長期都持續賺錢的基金。 然而,如果我們查看歷年的績效,會發現其波動很大(如下圖), 過去10年就有7年是虧損,只因為2021及2022報酬率很高,就把整體的累積報酬率都拉上來。 這並不是說這檔基金好或壞,因為好壞並不是單純看虧損多寡,而是應該是要跟同類基金做比較(下面重點3會提到)。 我想表達的是...

    各大基金及投信公司的網站,都會提供基金的排名,常見的排名方式包含用績效排名,例如「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3年、5年」的績效。 此外,知名的基金評級公司晨星(Morningstar)也有一套評級方式,根據基金的報酬/風險/費用下去排名,得分最高的為5星,最低的是1星。 很多人在挑選基金的時候,會按照排名下去挑,邏輯是,從一堆基金中,先挑選出前段班的基金,那麼應該比較安全吧? 按照排名挑選的問題在於:不同的基金之間很難有完全的可比性。 基金只能跟同類型的基金比才有意義,原因是它們承受了相同的風險。 然而,有些基金分類很單純明確,但也有許多基金其實組成很複雜、難以精確的分類。 例如「30%高收益債70%投資等級債」的基金,應該被分類在高收益債基金還是投資等級債基金呢?如果拿「30%高收益債...

    很多人在投資時會有一個迷思,認為淨值低的基金比較便宜,未來容易漲,所以比較值得投資。 這個想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基金淨值的高低跟未來是否容易上漲並沒有絕對關係。 基金是透過基金經理人幫你投資一籃子的股票,投資績效跟經理人的操作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經理人的操作策略不佳,那麼淨值低的基金有可能未來會更低。 實務上,許多基金低淨值,除了操作績效不佳,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提供高於實際報酬的配息,導致淨值越配越低。 市場先生小結:基金的淨值高低不能拿來做為選擇基金的標準, 投資人更應該關注基金經理人選擇了哪些投資標的以及他的投資策略是什麼,並且觀察基金過去的績效及跟大盤比較,才能判斷出基金的好壞。 延伸閱讀:基金淨值是什麼?怎麼看?基金淨值越高越值得投資嗎 — 破除了以上三個迷思之後,接下來市...

    前文有提到,在我們看基金績效的時候,要看基金逐年的績效,而非累積至今的績效, 目的是要了解在市場最糟糕的年度下,這檔基金的跌幅會有多大。 所以比較基金在多頭及空頭時候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多數的基金公司及平台都是提供基金累積的績效,有提供歷年績效的很少, 建議可以使用晨星MorningStar的網站查詢。

    基金的績效與淨值,兩者看起來走勢很接近,但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基金淨值 = 基金淨資產價值 ÷ 基金總單位數 舉例來說,某檔基金目前淨資產價值為100萬美元,發行基金總單位數為1萬單位,那麼基金單位淨值為(100萬美元 ÷ 1萬單位) = 100美元。 這裡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配息型基金,在配息的同時淨值會下跌,因為配息出去基金的淨資產價值就降低了。所以我們在看基金的績效時,通常不是看淨值,而是看基金的含息報酬率。 基金含息報酬率 = 基金在某特定期間淨值的成長率 + 配息

    如果一檔股票型基金年報酬率8%,那麼要怎麼它的績效是好或不好呢? 答案是:要判斷基金績效的好壞,要看它與相對應指數的比較。 相對應的指數能夠代表那個類型大盤的狀況,因此跟指數比較就可以知道基金是超越大盤還是落後大盤。 例如我們看美國的大型股基金,把基金績效跟 S&P500 指數比較,就可以得知基金績效是好是壞。 不過,並非所有基金的網站都會提供跟相對應指數的績效比較。 市場先生建議還是可以使用晨星MorningStar的網站查詢,上面除了可以看到該基金跟指數的報酬比較,還可以看到跟同類型基金的績效比較。 不過同類型基金比較結果僅供參考,因為實務上基金的組成五花八門,有時候很難找到風險屬性完全一樣的指數來和基金做對比。 延伸閱讀:基金怎麼選?如何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挑選基金有哪些步驟?

    我們查看基金績效時,不能只看累積的報酬率,要從逐年的報酬率去看,更能對基金的風險屬性有正確的認知。
    基金績效的排名,不是用來選擇基金的好方法,因為不同的基金之間很難有可比性。
    基金的淨值高低不能拿來做為選擇基金的標準,投資人更應該關注基金經理人選擇了哪些投資標的以及他的投資策略是什麼。
    看基金績效時,主要是看含息報酬率,而非淨值。
  3. 2016年2月21日 · 1. 找到夠長的坡道:也就是「時間」 坡道要長,除了「活久一點」,就是「早點開始投資」 雪球的坡道就是時間, 但除非你的祖先有幫你做好投資, 否則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 除了「活久一點」 (這很實際,但不容易控制…) 另外就是「早點開始投資」。 為什麼越早開始投資越好? 看看數字就知道: 投資要趁早. 晚開始的話 … 只好比別人多努力 10年! 假設投資報酬率 5%, 20歲開始投資,每年投入10萬, 剩下的只投入10年 (共投入 100萬元)就停止投資,放到50歲會有 350萬元。 但如果30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年投入10萬元, 要一直投入到 50歲 (共投入 200萬元),才會有 357萬元, 同樣是350萬左右,晚10年開始,就要多投入100萬資金才有相同成果。 換句話說,

  4. 2023年8月21日 · 「不要成為最好的,而是成為唯一。 意思是提出人們需要,但目前卻沒有人做到、沒被滿足的缺口、沒人做跟你一樣的事,就更有機會成功。 我認為 「專業性」是比較好的方向, 如果專業性領域沒辦法成為唯一,那「多元專業」就更有機會讓你和別人差異化 。 舉例來說,你不大可能成為頂尖律師或頂尖的健身教練, 但如果複合多元專業,例如你同時精通區塊鏈和法律,或者同時精通國術、營養、健身,那就更有機會在某個小範圍成為唯一。 除了專業性以外,表達力、執行力、幽默感、創意等等,這些也都是帶來差異化的方式。 (但不管多附加哪些能力,專業性都建議必要) 以書作者為例,很早期大部分podcast每周更新一兩次時,作者就率先開啟”每日更新”的創作者。

  5. 2018年5月20日 · 想達成你的願望簡單來說可以整理成4步驟: 在經典書籍《秘密》中提到,心想事成其實只有4步: 第1步. 心想事成的起點,就是採用 吸引力法則. 第2步. 你的想法,會吸引類似的現實往你身上聚集. 第3步. 若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你只會吸引更多負面的事情持續發生. 第4步. 如果改聚焦在正面的景象,你就能實現願望. 關於這4點,首先談談市場先生自己的經驗: 1. 吸引力法則,只會發生在你「付出最多注意力」的事情上. 第1點和第2點吸引力法則,我目前自己實驗是蠻有效的。 但也不是樂觀的想想就有用, 要注意的是,它只會發生在「你付出最多注意力」的那件事情上。 實際上你一定需要「主動出擊」尋找更多成功機會。 如果你被動的等待,只說明你還沒有放太多注意力在它上面。 2. 負面情緒一定會付出代價.

  6. 2022年4月6日 · 「這不重要,我也不知道要去哪。 」愛麗絲答, 「既然這樣,那你選哪一條路走也不重要囉。 」笑臉貓說。 最後, 笑臉貓給愛麗絲指了一條路,讓她去找瘋帽客,就消失了。 這段故事許多人也許都有聽過,雖然聽起來很無厘頭,但也非常有哲理,它常常被引伸用來談目標和方向的重要。 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了解,那麼當下詢問的任何建議,可能也都意義有限, 無論是職場、事業、投資,其實都是如此。 – 市場先生. 投資虧損應該停損嗎?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投資虧損應該停損嗎? 其實不管是停損或停利,都是一樣的判斷原則。 判斷原則1-當初買進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首先要問的是:「當初買進的理由是什麼? 買進的理由,其實就是投資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