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25日 · 內媒CCTV消費主張找到一間國家級蚊蟲實驗室測試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驅蚊產品效果包括常見的驅蚊貼蚊怕水蚊香及近年新興的驅蚊手環超聲波驅蚊器滅蚊燈等等。 蚊香類. 實驗測試了常見的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及傳統蚊香 。 測試顯示使用3類產品後,蚊子會失去平衡、掉落在地、自轉,沒有任何爭扎,毫無攻撃性,效果明顯。 蚊香驅蚊效果明顯,5分鐘後蚊子就中毒,往下掉落自轉。 (影片截圖) 蚊貼. 實驗測試了含精油的驅蚊貼。 實驗人員走進28立方米的大房,內裏有100隻蚊。 先進行對照組、即沒有使用蚊貼的實驗。 實驗人員會穿上防護裝備,然後再露出其中一隻腳的小腿。 結果,對照實驗被蚊子攻擊了158次,而使用蚊貼後,被攻擊了28次,效果明顯。

  2. 2020年6月15日 · 夏天要做足防措施,以預防由蚊子傳播的日本腦炎、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熱。 市面上有不少驅產品,消委會於最新一期《選擇月刊》拆解市面69款天然及化學驅產品常見的成分,指出對人體健康構成的風險,包括可能有機會刺激皮膚,引致過敏反應。 1. 避胺(簡稱DEET): 使用高濃度的避胺產品或接觸過量避胺,可能引致皮疹、水泡及令皮膚及黏膜受刺激,尤其用於兒童身上。 消委會列出12款含DEET的驅蚊劑(包括價錢/產地/ DEET濃度): 博士文BUSHMA 驅液:$69/澳洲/DEET 40% 驅敵Moustidos 成人配方:$109/法國/DEET 30% 殺牠死SPEEDTOX 強效蚊怕水:$85/日本/DEET 30% OFF!

  3. 2024年5月16日 · 消委會以真人實試25款驅蚊劑樣本,發現售價高達208元的澳洲「趣樂全天然有機滋潤防蚊蟲露」,不但未能防,更有機會越用越惹。而含避胺 (DEET)的「3M Ultrathon 驅膏」則於測試中成功驅避所有致倦庫和埃及伊蚊,保護力最強。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4月29日 · 台灣兒科醫生徐嘉賢在 Facebook專頁 教大家分辨不同類型的驅蚊劑當中提到有3種驅蚊成分較為有效DEETPicaridinIR3535。 最新影片: 活得健康啲. 【活得健康啲皮膚科醫生拆解惹蚊迷思 驅蚊劑成分選購使用指南. TOPick整合徐嘉賢醫生對驅蚊劑的成分建議及2020年本港消委會報道的69款天然及化學驅蚊產品按成分為相關產品作分類。 徐醫生指,目前有3種驅蚊成分較為有效:DEET、Picaridin、IR3535。 DEET. 徐醫生表示,DEET被污名化太久,其實很有效,並非不能使用,只是要注意濃度。 他建議,兒童使用的話,DEET濃度為10至30%。 成人的話,濃度為50%。 小於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能使用。

  6. 2016年5月6日 · 消委會 提醒 ,若有需要在戶外同時防蚊和防曬應先塗太陽油後塗蚊怕水但蚊怕水不用頻密地塗至於2合1防曬防蚊用品消委會認為如使用含避蚊胺的2合1防曬驅蚊產品或無法達到部分消費者預期中的效果。 因為若依照蚊怕水的使用方法,可能會得不到足夠的防曬保護。 相反,補塗次數太頻密以致「避蚊胺」過多,可能增加引發不良反應的機會。 天氣轉熱加上天氣潮濕,除了要提防蚊患外,亦要提防俗稱「小黑蚊」的蠓。

  7. 2022年4月13日 · 三招止痕. 年幼時被蚊叮咬後是否曾拍打患處希望能止癢?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早前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搔癢時切忌抓損皮膚,因會加細菌感染風險。 若想即時紓緩痕癢感覺,他建議用這4種用品應急:冰凍毛巾或汽水、潤膚膏、肥皂水(番梘水)。 正確止癢方法 : 點擊圖片放大. +2. 揀驅蚊劑貼士. 在戶外活動,不少人也會帶備驅蚊劑,但產品眾多,該如何選擇? 胡惠福醫生指,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建議,有3種較有效的驅蚊成分: 避蚊胺(DEET) 埃卡瑞丁(Icaridin)/派卡瑞丁(picaridin) 茄紅素(甲基壬基酮,IBI-246) 他表示,這3種成分可阻擋昆蟲去感應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乳酸或其他揮發物,減少昆蟲接近人體皮膚。 此外,亦有人選用較天然的香茅油、檸檬桉油。

  8. 2020年6月2日 · 蔡提醒因蠓會按動物體溫去尋找叮咬對象故一般體溫較成人高的兒童特別易被蠓叮建議市民經常清理雜草淋花切忌過於頻繁到公園及花林位置附近宜穿著長袖衫防範台灣有網民上載照片被大量小黑蚊同時叮咬。 小黑蚊6條Q&A. TOPick根據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及食環署網頁,整理以下6條關於小黑蚊的Q&A: 問:甚麼是「小黑蚊」? 答:小黑蚊原名是「蠓」,長約1.5毫米,全身呈黑色,較常於夏天的下午及傍晚成群出現。 問:集中於甚麼地方繁殖? 答:多於濕潤泥土產卵,特別是含有大量腐爛植物的土壞,其他滋生地包括樹洞、半分解植物及植物殘株等。 問:會否叮咬人? 答:會,透過叮咬人、哺乳動物、鳥類等吸吮血液,但由於蠓難以隔著衣物叮咬,故多成群出現於頭上,並叮咬面部及外露的肢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