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作為受世界各國捐助的國際組織,臺灣為主要資助者之一,亞蔬–世界蔬菜中心過去卻和臺灣本地業者、大眾鮮少交流。 在外界眼中,亞蔬彷彿遺世獨立於南臺灣一隅,未知的揣想為亞蔬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直到2014年,外界才得以一窺堂奧。 「我們在2014年舉辦第一次全面對外開放日,這個活動讓一般民眾無須申請即可前來參觀,讓大家對我們這個地方有更多的了解。 」林麗珠說道:「我們內部討論了很長時間,一直猶豫是否要辦,畢竟我們人手有限,還好最後非常成功,那一天大約有5、6千人前來參加。 「2019年也辦了1次,緊接著今年還要再辦,總共也才開放3次而已。 」林麗珠眨眨眼,笑道:「所以你覺得我們神祕不神祕? 建立合作交流管道 參與育種聯盟取得最新研發品系.

  2. 農業育成優良品種,可以提升作物產量、抵抗病蟲害及極端氣候,甚至於帶動市場價格與銷售,注入農業新活水。. 優良「品種」農業永續發展、持續進步的必要環節,農業重要的智慧財產,但品種侵權事件在農業現場一再發生,近年民間育成、廣受市場 ...

    • 在家佛教的興起
    • 日本時代的齋教
    • 臺灣新蔬食

    中國明朝中期,山東佛教徒羅清開創「在家佛教」的思想(史稱羅教),主張在家吃素誦經,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結果廣受中下階層民眾歡迎。羅教沒有中心組織,後來在各地出現流派,成為結合儒釋道教義的宗教運動和民間信仰,盛行一時。 清代,羅教各流派繼續流傳並擴大勢力,威脅了正統佛教,也開始遭到官方打壓。 從明末到清代,羅教各流派傳入臺灣,主要有明崇禎年間的金幢派、清道光年間的龍華派、清咸豐年間的先天派,其中以先天派持戒禁葷食最嚴格。當時,臺灣傳統社會救濟組織不足,羅教系統在臺灣各地發揮了補助作用。 根據荷蘭時代的相關文獻,臺灣的素食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有了。 有人認為,荷蘭時代的華人是短期來工作,如果死亡遺體會運回原鄉。事實上,臺灣在荷蘭時代已逐漸形成華人社會,一旦有人死亡,就需要僧道處理。當時已經有華人...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為了統治臺灣,首先進行「舊慣調查」,發現金幢教、龍華教、先天教三教都強調食齋,教徒自稱「食菜人」、互稱「菜友」,供佛、聚會的場所稱「齋堂」,故統稱「齋教」。 當時在臺灣總督府擔任通譯官的片岡巖,在他的著作誌《臺灣風俗誌》(1921 年)中提及齋教徒對齋教的看法:很多剃髮、穿法衣的佛教僧尼,其實是為了糊口才出家,所以能守佛教戒律的很少,更別說研讀佛法渡化眾生,住在寺廟也不事生產。齋教徒雖然不剃髮、不穿法衣,但通曉教義、嚴守戒律,不愧教徒,又都有職業,盡了國民本分。 當時齋教在臺灣的影響力比佛教還大,1921年發生的「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領導人余清芳就是以齋教名義及勢力展開武力抗日行動,在日本軍警鎮壓下,共1千多人死亡,近2千人被捕。此後,臺灣總督府開始整飭監管臺灣民...

    1990年代,臺灣在宗教素的基礎下,加上健康素、環保素、環保素的興起,發展了與傳統「素食」不同的「蔬食」。 以中國佛教、道教為本的素食,有「五辛」(又稱五葷: 蔥、 薤、韮、 蒜、興渠)的禁忌,即把蔥、 蒜、韮、蕗蕎類等有辛味的蔬菜也視為葷食,因為吃了會刺激性欲,並在口中產生臭味。 五辛之說出自《楞嚴經》:「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以白話簡譯:五辛吃熟的會發春,吃生的愛生氣,天仙離開你,餓鬼黏著你。 然而,想吃素的人未必是宗教信徒,不必有「葷菜」的禁忌,何況蔥、蒜、韭是既美味又可調味的蔬菜。如此,沒有五辛禁忌的「蔬食」,在烹飪上有更大的空間,掛出「蔬食」的招牌,...

  3. 他主動上門與王怡瑄接觸,目的推銷自家水餃,試圖在黑豬王寄賣,王怡瑄竟然反過來問:「那你可以用我們家的豬肉來包水餃嗎?」雖然被反將一軍,但他們都肉攤三代,個性豪爽,很快就談妥合作。

  4. 一樣米飼百代人 傳承千年的主食──米的臺灣史. 臺灣早有旱稻種植,而在水稻引進後,稻米在近代成為臺灣最大宗農作物。. (攝影/陳大中). 內容提供/貓頭鷹出版 文 /翁佳音、曹銘宗.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稻作。. 米在臺灣傳統的主食,所以 ...

  5. 「臺北第一果菜市場」北農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占地5.26公頃,每天蔬果交易量約1,600噸,蔬果攤販將近1,000攤。 我們在市場中一區一區的紙箱海中找尋香料身影,最後在最混雜的雜菜區中找到零星的薄荷葉、香茅與越南香料。 異國香料在偌大的北農內竟然如此渺小? 負責雜菜區的拍賣員表示,拍賣制對於這種特殊的香料而言並非主要銷售管道,這些零星的香茅、薄荷,也是推廣性質大於獲利性質。 但這些答案,真的表示全臺最具代表性的北農完全沒有異國香料嗎? 其實市場裡有不少經營香料事業的重量級商人,穿越批發市場外圍的圍牆,出現在眼前的總長約320公尺、鐵皮屋頂的零批場。

  6. 用一顆橘子 找尋幸福生活的酸甜平衡點. 身為振東柑園的第三代接棒人,青農趙子維的共好理念,不只展現在農場生態維護上,也顯見在自己擅於合作的柔軟個性裡。. 經營超過60年的振東柑園,一草一木都從爺爺趙世通年輕時便開始細心呵護,父母趙令熙、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