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1月17日 · 我的小孩是過敏兒嗎----認識兒童常見的過敏疾病. 近年來,由於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過敏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根據研究指出:目前在台灣,過敏性鼻炎、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的總和盛行率超過30%,也就是說「每三個寶寶中,就有一個可能是過敏兒」。 1.什麼是過敏? 過敏是指人體對外來的異物 (過敏原)產生不適當的反應 (過敏反應),進而造成身體某些器官和組織發炎 (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炎、結膜炎、腸胃炎)。 2.哪些東西容易引起過敏? 吸入性:存在於空氣中,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內,如塵蟎、蟑螂、黴菌、動物毛皮 (狗毛、貓毛)、花粉、空氣污染物…

  2. www.dr1bio.com › blank-3/2/2016-05 › 03異位性皮膚炎

    2016年5月3日 ·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遺傳及環境皆有關的慢性、反覆發癢的皮膚炎。在台灣,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愈來愈多,根據調查發現,台灣的兒童約有6%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而且比例正逐年增加,這可能與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

  3. 2016年11月21日 · (一) 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在台灣,目前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兒童有呼吸道過敏而引起氣喘的經驗,可說是相當高。 事實上,氣喘正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氣流阻塞病變,呼吸道發炎同時伴有支氣管過度反應,造成急性支氣管收縮、氣管壁腫脹及黏液栓塞,而有咳嗽、呼吸困難、胸悶及喘鳴音…等症狀,經常在夜間或凌晨發作,若未能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可能會危及性命。 (二) 哪些是引發氣喘發作及誘發氣喘惡化的危險因子? 氣喘與過敏體質有關,父母親是過敏體質且曾有過氣喘發作,其生出過敏兒之機率明顯高於一般人。 有許多危險因子會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發作,最重要的氣喘致病因子是一些吸入性的過敏原,例如:塵蟎、蟑螂、黴菌、狗毛、貓毛…等。

  4. 1. [使用抗生素時,不要用益生菌] 因為抗生素不止殺病菌,同樣也會殺益生菌。 以致吃了無效。 等停藥三日後再服用。 2. [使用抗生素後二個小時可服用益生菌,且加倍使用] 因為殺死病菌了,這時是重健腸道腸相的好時機,趁著二小時後藥效減弱後以雙倍的量進駐。 雖然部份仍會被稍後服用的抗生素殺死。 但被抗生素破壞後重建的腸道菌相,好菌的比例一定會較生病前佳。 嬰幼兒可不可以吃益生菌? 愈早接觸益生菌,對嬰幼兒的發育,絕對是有幫助的,不過得要挑品質良好的益生菌。 且不能有酵素及太多副添加物。 否則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讓寶貝腹瀉。 為什麼我吃了後沒有馬上看到效果? 其他品牌的都是隔天見效?

  5. 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長時間的生理壓力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的組成,這表示壓力可能增加耐力運動員和軍事人員的健康風險。 [論文來源]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論文新知] 有希望開發茲卡病毒疫苗. 洛克菲勒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一個己感染的人血液中發現了一種對有效對抗的新武器。 這一發現可能會讓茲卡病毒有新的方法來對抗,包括疫苗。 [論文來源] Recurrent Potent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Zika Virus in... [論文新知] 帕金斯症有可能始於腸道.

  6. www.dr1bio.com › blank-3/2/2017-03 › 23過敏氣喘問與答

    2017年3月23日 · 【文章來源:台南市南瀛過敏氣喘兒保健協會】 Q: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飲食須注意的事項?A:盡量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可藉由過敏原檢查得知小朋友對何種食物過敏,另外從日常飲食中觀察當食用過敏食物時是否有皮膚的症狀出現,若有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盡量避免食用。

  7. 2017年5月5日 · [論文來源] Recurrent Potent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Zika Virus in Brazil and Mexico. 發表於 Cell. 2017 May 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3961. 在墨西哥和巴西受試者的血液樣本中,科學家發現了阻止病毒引發感染的抗體 ,一種由免疫系統產生的蛋白質。 這些抗體似乎最初是因為先前感染登革熱時產生的。 其中一種,他們命名為Z004的抗體在,對抗中茲卡病毒特別有效。 「這些抗體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很有幫助,例如,讓懷孕婦女或其他有風險感染茲卡的人能安全地預防」研究計劃主持者Davide F. Robbiani說。 並將此研究報告在5月4日在Cell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