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30日 · 陳榮興指出,腦下垂體病症最常見的症狀為 「泌乳素分泌異常」 ,發生在女性身上會出現 「溢乳症」 ,意旨不在懷孕或哺乳期中,但乳房卻有乳汁分泌,且女生月經不規則,若該症狀發生在男性,會產生性慾下降、性無能或不孕情形。 若病人正值青春期,則會面臨 「生長激素異常」 ,例如會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出現 「巨人症」 ,身形較一般小孩來得高,成人也容易有面孔粗曠、下巴鼻子或手腳肢端出現肥大症。 除此之外,腦下垂體也會影響 「甲狀腺、腎上腺分泌」 ,例如患者本身並無使用類固醇藥物,卻出現類固醇相關副作用,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高,導致 高血壓 、高血糖、體重增加、皮膚薄如紙片,容易瘀血等症狀發生。

  2. 2020年1月15日 · 很多人在判斷感冒是不是開始恢復,是用「有沒有」發燒來判斷,但其實發燒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運作,退燒有可能代表「免疫系統擊退了病毒」,但也可能代表「病毒跑到別的地方躲起來,進行另一波感染」。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說,這時候是最可怕的時候,因為你不知道流感病毒接下來會感染什麼地方、造成什麼問題;不過病毒會跑到哪裡的器官感染,還是會隨著年齡有所不同,「小孩子比較容易併發腦炎,壯年人是心肌炎,長輩們則是肺炎。 所以在流感退燒之後,可以注意自己,或是患者是不是有下列的症狀,如果有,真的不要拖、趕快就醫。 一、呼吸困難、呼吸急促. 呼吸的時候看起來會很喘, 覺得好像要很用力才能吸到空氣,而肋骨下緣、鎖骨上方出現明顯的凹陷。 二、發紺.

    • 甲狀腺結節是什麼?
    • 為什麼會有甲狀腺結節?
    • 有甲狀腺結節要怎麼辦?

    所謂的結節其實是一種在皮膚下面、我們摸的到的腫塊,它也許是一顆水泡,也許是一顆實心的肉瘤,通常感覺不出來。如果結節比較大顆,脖子上會有一個地方凸凸的,從外表就可以看出來。 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對健康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除非結節因為長得太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是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吞嚥不順或講話燒聲。 結節可分成良性跟惡性,且如果良性的結節持續長大,變成癌細胞的機率就會增加,不過甲狀腺結節會變成甲狀腺癌的機率非常低,每 100 個人裡面不到 1 個人會得。 另外,有些甲狀腺結節會長出可以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的良性瘤,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通常都是年紀大的人比較容易發生。

    女性好發率高於男性:甲狀腺結節的基因在 X 染色體上,而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因此長甲狀腺結節的機率就較高。
    個人體質:因個人體質隨機發生,很多人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長出來的,王舜禾醫師說:「結節有點像皮膚長痣一樣,我們無法預估它什麼時候長出來。」
    極少部分是家族遺傳:家族裡面若有甲狀腺癌的遺傳,甲狀腺結節就有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不過這部分比例非常少。

    甲狀腺結節通常都是透過健康檢查、醫師觸診的時候摸到,或是脖子腫腫的而被發覺。檢查出有異狀的時候不用太驚慌,因為多半結節都是屬於良性,這時候只要再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了解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或發展成惡性。

  3. 2018年7月17日 · 胃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一,而其中最惡性的「胃腸道間質瘤」每年有300個新案例,因為跟一般的上皮細胞癌不同,是從肌層長出,以往都被當作是肉瘤,但現在醫界共識,所有的胃腸道間質瘤都要視作惡性腫瘤來處理。 胃腸道間質瘤又稱為胃腸道基質瘤(GIST),主要是蛋白質突變而造成的細胞癌化、增生,胃部發作大約占了60~70%,小腸則是20~30%,其他大腸、直腸、食道則在5%左右。 但一般癌症多生長在表皮黏膜細胞,胃腸道間質瘤則生長在肌肉層,容易誤診為其他的組織肉瘤。 而胃腸道間質瘤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在腫瘤還沒有變大時,內視鏡也不一定能準確觀測到、也無法從糞便潛血中測驗出腫瘤;但這種惡性程度高的腫瘤,等到出現症狀,多半都已經來不及,加上化療的效果也不好,平均存活率只有1年。

  4. 2018年3月28日 · 58歲從事會計工作的女士,9年前好友過世後,每天以淚洗面,連哭3天後感覺眼睛刺痛、出現畏光的情形,去眼科檢查過後發現視神經受損,罹患 青光眼 。 並表示:「當下真是既震驚又感到害怕,在當時的環境,因為沒有太多青光眼的資訊,聽到罹患青光眼就好像聽到自己被宣告即將失明一樣。 什麼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種可導致眼盲的眼部疾病。 三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每五十人中就有一人的視力會受到此病之威脅。 當一些因素使眼球內水分泌增加或排出受阻時,會讓眼壓升高。 當眼壓高到損傷視神經,在視野上出現缺損時,就稱青光眼。 若沒有儘早發現,沒有控制眼壓,. 病情將逐漸惡化,視神經受損愈來愈明顯,視野缺損的程度越來越大,將導致失明。 青光眼分為急性和慢性青光眼兩種。

  5. 2024年1月22日 · B 群的功效及食物來源. 緩釋型 B 群是什麼? 市面上的 B 群產品眾多,一般 B 群的代謝速度很快,在攝取後約 2~3 小時,體內濃度含量達到高峰,多餘的部分會隨著尿液流失;而 「緩釋型」是採用特殊技術,讓 B 群慢慢釋放,持續時間可以長達 8~10 小時,不斷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 B 群一定要每天吃? 台灣人喜歡買 保健食品 ,尤其是 B 群。 B 群一定要每天吃嗎? 維生素 B 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維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就是補充維生素 B 群最好的方式。 然而,均衡飲食對於現代人來說,真的很難做到,加上壓力大、經常熬夜,也會加劇 B 群流失的速度,哪些人適合吃 B 群? 以下 7 種人較容易缺乏 B 群,可以考慮從保健食品適度補充。

  6. 2019年3月15日 · 栓塞手術的手術方式,是將可解離式白金線圈從鼠蹊部置入導管,再將白金線圈纏繞於動脈瘤中達封阻血流效應。 崔源生提到,現在有一種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手術時間約1個小時,流程類似傳統線圈的栓塞手術,而且更為簡單。 「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特別適用於大型動脈瘤或內頸動脈虹吸部轉彎處動脈瘤,不用去冒將微導管放置到動脈瘤中的困難與危險,只要將密網支架置於動脈瘤處的主血管中,」崔源生表示,這能有效阻斷或減緩血液流入動脈瘤的血量,有利動脈瘤體積縮小,減少動脈瘤破裂的情況發生,經6個月左右的時間,血管內膜沿支架增生重塑血管壁,80%的動脈瘤可治癒。 不過,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是不適用於剛破裂的動脈瘤,且植入後有較高的血栓性腦中風的可能併發症,術後需長期使用強力抗凝血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