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板塊」是什麼? 板塊指的是分裂成一塊一塊的岩石圈,這些板塊在軟流圈上浮動、碰撞的過程,便是板塊運動。 當板塊碰撞力超過岩石的負荷岩石就會破裂釋放地震波便出現地震! 「斷層」是什麼? 當岩層受到外力作用開始扭曲變形(岩層具有一定的彈性),進一步出現斷裂時,斷裂兩側的岩層因為發生位移或是錯動,就產生了斷層。 讓股感&房感帶你了解台灣地震頻繁的原因、解讀重要地震資訊!

    • 921大地震
    • 地震專有名詞補充
    • 921大地震建物毀損程度
    • 921大地震受災建築物特性
    • 什麼是斷層、上盤、下盤?
    • 地震來了!哪些建築容易有危險?

    921大地震 的震源位於南投縣集集鎮下方約 5 公里,芮氏地震規模達 7.3 ,引發車籠埔斷層與大茅埔-雙冬斷層的活動。因為斷層錯動的角度較鄰近地表,所以引發了非常劇烈的地表震動。 除了人員傷亡慘重,許多交通設施、水利設施及電力設備等各類公共設施都遭到震毀,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臺灣中部的災情最為嚴重, 921大地震 更被認為是臺灣戰後時期傷亡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1.地震震源

    指地底下因為岩層斷裂錯動而引發地震的起始點。簡單來說,地震就是從地底下的「震源」開始發生的!

    2.地震震央

    是指由震源垂直投影到地面上的位置。地震測報單位發布地震報告時,會在地圖上標示震央,好讓民眾可以塊素知道地震災害在哪裡出現!

    3.地震規模

    指地震釋放的能量,經常被用來比較地震的大小。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建築物與斷層的距離是不是會讓建築物受損的程度增加。 因為斷層沿線的 15 公尺範圍內是限制建築的區域,所以我們以 15 公尺為界,再分成15、30、45、60公尺四種固定範圍,並以斷層周圍總共 180 公尺為限,分析不同斷層距離的區間對於建築物毀損程度的影響。 從分析結果,我們發現斷層兩側 45 公尺範圍內的毀損與 45 公尺外的毀損確實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在 45 公尺範圍內的建築物毀損程度確實更高。 所以,以建築物毀損程度而言,如果政府要對斷層帶發布土地使用管制計畫,「管制範圍內」與「管制範圍外」可以參考「斷層兩側 45 公尺的範圍」為原則,來做出區別,使管制計畫手段與目的相符。

    根據上述結果顯示,建築物距離斷層帶越近,所承受的地震衝擊影響也越大,其中又以斷層帶 45 公尺為一個顯著的毀損差異界限。不過,研究認為建築物的毀損除了與斷層帶的距離帶來的衝擊,建築物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包含建築年代、建築構造、用途使用等等。 所以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分為「地震風險區全區」以及「斷層兩側 45 公尺」兩大區域,來觀察受損建築物具有的特性。 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地震風險區全區」還是「斷層兩側 45 公尺」的受損建築物,當它屬於「民國 63 年以前建築」、「位於上盤(斷層面上方的岩層)」時,較容易被歸類為嚴重毀損的建築物。

    當岩石圈受到壓力、張力或扭力等作用而變形,岩層就會沿著比較脆弱的那面破裂,而兩側的岩層跟著錯動位移,這就稱為斷層。簡單來說,斷層就是「岩層斷裂、錯動的地方」! 斷層破裂的面就稱為「斷層面」,通常斷層面都是傾斜發生;斷層面上面的地層叫做上盤,下面的地層叫做下盤, 而斷層面和水平的夾角就叫做傾角喔! 其中,在地震風險區全區中,除了屬於「民國 63 年以前建築」、「位於上盤」兩項特性會被歸列為嚴重毀損的建物之外,若建築物有「騎樓」,也會經常被視為容易嚴重毀損的建物,專家表示,原因可能是設有騎樓的建築物較容易有軟弱結構,以致造成坍塌損壞。 此外,在斷層兩側 45 公尺距離內若屬於「政府機關」者,也會經常被歸類為嚴重毀損的建築物。最後,研究還發現,如果建物位在斷層兩側 45 公尺距離內,則需要更注意建...

    台灣身處如此動盪的地質環境中,想要地震不發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它、了解它。 本研究以 921大地震 事件作為經驗,探討建築物與斷層帶的距離還有建築物的特性對於建築物受地震損壞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除了發現「斷層兩側 45 公尺內」的建築物毀損程度確實較「斷層兩側 45 公尺外的建築物大;進一步發現當建築物被歸類屬於「民國 63 年以前建築」、「位於上盤」特性時,所受到的地震衝擊也可能會更加嚴重。 透過這篇研究,除了讓大家知道地震斷層帶、建築物特性對建築物受損程度的影響差異,也希望能讓政府未來在針對斷層帶周圍或其它高地震風險地區土地使用政策的擬定上有脈絡可循,藉此為地震防災、減災的規劃進一份心力! 【更深入了解本篇論文】 張學聖、陳姿伶、王鈺淋,2017,「921 集集地震建築...

  2. 總結. 職災有哪些? 你知道嗎? 根據 勞保局 的統計,台灣 2020 年全年申請職災給付的件數共有 52,162 件,相當於每 10 分鐘就有一起職災事故發生,其中申請失能給付的有 2,327 件、死亡給付 563 件。 台灣每年申請職災給付的案件高達 5 萬件,實際發生職災的數字可能更多,因為這些紀錄還不包括未納保的勞工。 工作時遇到病痛、意外是每個人都不想碰到的事,但在知道職災給付怎麼申請之前,我們要先知道哪些情況算是「職災」,哪些情況能提出進一步的申請。 其實,遇到「職業災害」的被保險人雖有給付,但是勞基法其實沒有明文規定所謂職業災害的範圍,因此通常是依據《 職業安全衛生法 》第 2 條定義的職業安全定義,來評定職災(如下圖)。

  3. 診斷,是指對人體內的疾病原因所作的判斷;監測,意指監視及測定。 診斷與監測用醫療器材顧名思義,就是以電子系統協助診斷與監測的醫療器材,若依『功能』可再細分為 生理檢測器材、生理監視裝置、醫學影像裝置與醫療資訊系統 等四大類,本篇即針對此四大類做基本的介紹,以供讀者了解。 人類是有生命的物體,人體內有血液在流動、呼吸有一定的規律、溫暖恆定的體溫…..等,此種因有『生命』而產生的『現象』,稱為生理現象。 生理檢測器材是利用電子儀器設備,將人體的生理現象轉化成可以辨認的數值以供一般大眾或臨床醫師參考,大家所熟知的器材有: 血壓計、脈搏計、體重計、耳溫槍 …..等,這些器材不只在 醫療院所 中被廣泛使用,甚至一般大眾的家中也會常備ㄧ兩項此類產品以協助民眾做基本自我健康狀況的檢測

  4. 1972 年以來大金塔就一直在進行零星的維護工作基礎操作就是用水泥漿來修復因進水引起的裂縫要麽就是牆體加固來預防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有時還為了保證景區用水安全給大金塔增加地下水資源監測系統之類的基礎設施

  5. 上游思維,簡單來說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比起在問題發生後再來應對的下游行動,顯然在問題發生之前先採取上游行動、避免問題發生,是更為合理的選擇。但是,為什麼多數人清楚上游思維的好處,卻仍選擇等問題發生了、變嚴重了再來應對呢?只要有一點先見之明,我們或許就能避免 ...

  6. 他的學習能力也會下降因為他需要用來理解新經驗的理論框架已經出現了裂縫對於一個善於思考的人而言把他的技能編排成一張檢查清單並常常將這張清單派上用場也是很重要的其他操作模式將會讓他錯過許多重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