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7月15日 · 會考,從原本是國中三年畢業的學力鑑定,演變為入學高中依據;志願序從加權概念,成為扣分的關鍵。 制度扭曲的結果,造成家長和學生的集體恐慌。

    • 從戶籍轉向考試入學,產生什麼改變?
    • 不同背景、能力的學生,分散在各國中
    • 考試更公平?數據打破迷思
    • 聯考、基測或會考,「學科能力」都穩居重點標準
    • 學科強=情商高?高情緒技能沒有集中在明星高中
    • 未來需要的能力超出教科書之外

    不只人人有機會上學,學校教育應該創造有利的條件,竭力減少家庭背景對學習的不利影響,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這是教育改革多年的目標。教育制度能實現這個願景嗎?中研院研究員黃敏雄試圖透過數據尋找解答。 臺灣從小學至國中依照「戶籍入學」,到了高中則採行「考試入學」,舉辦全國性學力考試,依照個人志願、表現和測驗成績分發。理論上,前者涉及居住地區的社經水準,各校會呈現社經地位的落差。後者則僅以學習表現和測驗分數決定,理當打破「階級世襲」,廣泛被視為更公平、有利於弱勢家庭。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為了驗證高中入學制度,是否有利於「不分貧富、同讀一校」的公平性,黃敏雄運用兩個資料庫數據,進行國內跨時性、跨國性的比較研究,資料橫貫聯考、基測及會考三個入學政策時期。 就在地數據而言,他採用由中央研...

    首先,來看看依照戶籍入學的國中狀況。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國一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各校差異占總差異的 23%,相對而言,校內差異佔總差異的 77%;升上國三後,數據沒有改變。再看看學生的認知能力,結果也很相似,2001 年的國一生,認知能力的差異校內大約占 8 成;到了國三,情況也差不多。 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認知能力,學校之間差異約占總差異的 2 成,學校內的差異則佔總差異的 8 成。(TEPS 認知能力評量包含兩部份:第一部分是和學科相關,如數學、科學、語言能力;第二部分和課程無直接相關,如分析、生活應用、創造能力)。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進一步和其他各國地區做比較。檢視 PISA 調查(2018) ,九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的各校差異,臺灣為 22%,在全...

    從國中升高中,對臺灣學生是第一道門檻。大家不再如同國中小時期,多數人和鄰居共讀同一間學校,學生進入哪一所高中就讀,需要經過篩選再分發。 過往二十年,這套篩選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階段:1958-2000 年為「高中聯考」時代,一試決勝負,各校只依照聯考成績決定錄取與否。2001 年後走向多元入學,入學測驗為「國中基測」。2014 年後實施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朝向免試入學,統一考試也更改為以級距評分的「國中會考」。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跨過這道升學門檻後,各校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家庭社經地位,出現哪些變化?不同「年代」的入學方案,究竟是越趨公平或擴大階層差距? 就家庭社經地位而言,依據 TEPS,2001 年的臺灣國一學生,各校的家庭社經地位差異佔總差異的 23%...

    考試制度並沒有提高不同背景的學生共讀一校,那麼,升高中後同學換成了誰?從認知能力差異度的轉變,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的國一生經過基測後升上高二,在綜合學科表現上,各校差異從國一的 19% 大幅跳升至高二 63%,分析能力的校際差異從 16% 升至 45%。PISA (2018)也呈現同樣結果,不論數學、科學或閱讀能力,十年級和九年級生相比,各校差異幾乎都增加兩倍,研究顯示出:高中階段認知能力的各校差距,明顯拉大。 再透過 PISA 的跨國調查,便能突顯出這項另類的「臺灣特色」。 2006 年,臺灣十年級學生數學、科學、閱讀能力的校際差異,從國中時期 25%、21%、25% ,激增至 65%、63%、60%。2014 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差異遽升的情況雖有趨緩,...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或稱社會情緒技能),對於未來成就、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現有顯著影響, PISA 也在 2018 年納入非認知能力的學生自評調查,例如:對失敗的負面想法、自我日常感受、努力做好工作的決心、在學校歸屬感等,總計十個面向。 幾十年來,臺灣學生日夜念書補習,為了要搶進明星高中窄門,除了必備的認知能力,也得兼顧高競爭、長時間努力、抗壓性。因此研究假設,明星學校的高中生,除了認知能力較強,也屬於社會情緒技能較佳的族群。 不過 PISA(2018)卻顯示,臺灣九年級與十年級學生自評的各項非認知能力,校際差異都低於 5%。也就是說,學校內的差異非常大,「情商」高的學生是平均分散在各學校,國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 黃敏雄對數據結果稍有保留,原因是,學生自評時可能拿班...

    原因在於,考試成績強烈左右升學結果,學校和補習班會猜題、訓練答題技巧,以及加強考題演練或背誦,因此測出的往往是學生可以專注預備考試的資源條件、意願、努力及能力,而非真實呈現出全面的認知能力。 此外,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期待和訓練,都集中在考試表現上,非認知能力便難以獲得重視,包括對自我的主動探索、社會價值、情緒技能。 然而黃敏雄提醒,全世界政府都積極改革學校課程,期盼培育主動學習、有創新力、具備團隊合作技能、重視內在修為,同時兼備人文關懷及環保意識的新公民,以因應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帶來的問題與挑戰。例如,OECD 的「未來教育與技能,2030」計畫(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懂得溝通、相互合作,能主動尋找問題與解方,都是很重要的...

  2. 2019年10月27日 · 國中會考5B,是不是就無緣頂大?. 溫嬿蓉證明,即使是中後段高中學生,也能憑藉豐富國際交流經驗和表達力,打敗各種奧林匹亞競賽高手,申請上台大。. 圖片來源:楊煥世. 賓靜蓀. 親子天下雜誌. 發布時間:2019-10-27. 瀏覽數:46744. 台大工商管理系大二學生 ...

  3. 2015年6月6日 · 從兩篇國中會考滿分作文 回想你我的15歲. 今年的國中會考作文「捨不得」,有3585名考生拿到滿分6分。. 教育部選出10篇列為範本。. 這裡抄錄其中兩篇。. 兩名考生的文筆,帶些稚氣,偶有錯別字。. 但回想15歲時的你我,能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圖片來源 ...

  4. 2024年3月19日 · 會考上路至今10年,每年平均約2.3%會考生寫作測驗0級分,高於滿級分人數占比(1.1%),令現場教師擔憂。 高雄市高雄中學校長莊福泰就說, 高雄區高中免試入學不採計寫作,但考生將來高三考學測,還是得和其他縣市學生競爭作文分數 ,很怕地方 ...

  5. 2015年6月27日 · 會考的5+1道陰影. 會考成績放榜後,各家媒體拚命報導那幾個縣市出了幾個5A++的學生,跟早年報紙追聯考700分,後來基測量尺412分的狀元一模一樣。. 當全國媒體都在瘋狂追逐了解有多少5A++的學生能進所謂的第一志願時,憂心弱勢學生的教育大老們也忙 ...

  6. 2014年7月9日 · 戴興盛:當普悠瑪號開進台東. 普悠瑪號終於開進台東,但這遲來的服務,已讓許多花東民眾擔憂:... 天下雜誌551期「會考──十二年國教 何去何從?. 」雜誌目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