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14日 · 全台新冠感染人數累計至今(9)日已有2,693,787人確診,染疫人數已突破全人口數的10%,其中不少人解除隔離後,仍有咳嗽、呼吸不順等「長新冠」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建議,這類民眾可以多喝「養肺茶飲」,改善喉乾、咳嗽、疲倦等後遺症。. 奇美醫學 ...

  2. 2020年1月9日 · 1. 多喝水、吃除濕養肺食物. 每天的飲水量至少需要1500毫升以上,平時也要多吃些有除濕、滋陰養肺功效的食物,如梨、銀耳、百合、枇杷、薄荷、蜂蜜、冰糖等,也可以直接用其熬湯。 2. 日常保健不可少. 秋冬季節天氣轉涼,病毒、細菌蠢蠢欲動,此時應當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特別是遇到霧霾、揚塵天氣時,出門記得要戴上防塵口罩,避免肺部受到傷害,誘發咳嗽,出現肺熱,最後變成濕熱。 癮君子最好戒菸,減少對肺臟的傷害。 3. 加強體育鍛鍊. 在空氣新鮮的地方散步、慢跑或練瑜伽、打太極等,都能增強肺部的抵抗力,預防濕邪入侵。 4. 做做「養肺功」 養肺功能夠增加肺活量,通達肺氣、疏通肺脈,祛除肺內濕熱。 【養肺功步驟 1】 採取坐姿,放鬆身心,調勻呼吸,雙腿自然伸直、交叉。 【養肺功步驟 2】

  3. 2024年4月17日 · 2024-04-17. 分享. 傳送. A+. 流感在中醫屬於「疫病」的範疇,中醫師周大翔解釋是濕熱毒邪從口鼻或肌表侵犯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 《說文》:「疫,民皆病也。 」疫是指具有強烈到傳染性病能引起大流行的一類疾病。 感受疫癘毒邪是主要病因,《瘟疫論》:「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外感疫癘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體內又正氣虛損,邪氣乘其位,導致耗傷氣津,氣血虧損。 如果人體正氣強盛,腠理固密,毒邪即使侵犯人體,治療得當,也能將其病治癒。 《黃帝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若人體正氣虛弱,或抵抗力下降,或延誤治療,則病情也會加重、惡化。

  4. 2023年8月7日 · A+. 立秋後,天氣多是豔陽高照,儘管氣溫不太高,但卻讓人有燥熱的感覺,許多人在這個節氣容易有咳嗽的症狀,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秋燥。 中醫認為秋燥除了會咳嗽以外,也會出現皮膚乾澀、鼻子乾燥、嘴唇乾等現象。 秋季因為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乾燥,所以秋天養身主要以「潤燥」為主。 《黃帝內經上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天以「燥邪」為主,最容易傷肺陰,所以秋天容易會有咳嗽、鼻子乾燥等呼吸道症狀。 除了呼吸道症狀外,也會有嘴唇乾、皮膚乾裂、喉嚨乾燥、大便乾等症狀。 在中醫上,咳嗽主要可分為三種,分別為熱咳、寒咳、燥咳。 咳嗽有3種,熱咳、寒咳、燥咳怎分別? 常見症狀一次. 熱咳. 症狀: 痰黃而稠、咳聲重濁、且通常伴隨發燒、全身發熱、頭痛等症狀。

  5. 2023年4月15日 · 千瑞醫師建議民眾可以諮詢中醫師從生活中取材,當喉嚨已經不痛且沒有痰時,例如百合、銀耳、梨子、西洋參、玉竹、麥門冬、桔梗、杏仁等,都是很棒的潤肺食材。呼吸道的不適感,容易造成生活許多不便,從日常飲食中進行保養,恢復健康好EASY。

  6. 2021年7月12日 · A+. 編按:台灣潮濕悶熱的氣候,本就是導致濕邪易好發、入侵人體的原因。 如果民眾日常生活又養成飲食不節制、久坐、運動量不足的習慣。 且嗜吃生冷、寒涼食物,經常頻繁進出忽冷忽熱的環境更容易使濕氣趁虛而入,使體內積聚大量濕氣,導致濕疹、卡痰、白帶等10大症狀發生,影響生活品質。 什麼是外來的濕氣?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的情況下,稱「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於人體是無害的。 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過劇的暴熱、暴冷等,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發生疾病。 如果外來的濕邪侵犯人體,會造成身體濕氣過重,進而影響正常身體生理功能。 台灣氣候多濕.

  7. 2023年2月21日 · A: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強,一旦感染之後,對於免疫低下以及老人與幼童症狀變化和病情發展相當快速,極少數的人會突然轉成中重症。 周宗翰表示,清冠一號對於中重症有明顯減輕感染症狀的效果,搭配西藥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一般建議兩種用藥間隔1小時即安全,因為中藥對於腸胃的負擔較小,使用藥物的時機中藥可飯前,西藥宜飯後,所有用藥的目的在於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Q3:台灣清冠一號是「飯前」或「飯後」服用,哪一個效果比較好? A:清冠一號因為為寒涼藥物,建議飯後服用為佳,飯前與飯後藥效其實差不多;若是腸胃比較弱、敏感,或飯前服用清冠一號容易腹瀉,在使用前建議要加乾薑,木香或是藿調和,專業中醫師會依照個人狀況進行調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