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日 · 依據《病媒防治業管理辦法》規定,進行環境消毒時,必須由合格的技術人員在場全程監督施藥人員執行,包括藥劑的稀釋,以及噴霧器的使用等都有規範。而藥劑製造與輸入時,也必須清楚說明藥劑稀釋劑量與使用方式,提供技術人員依照實際狀況參考。

    • 外牆清洗藥劑1
    • 外牆清洗藥劑2
    • 外牆清洗藥劑3
    • 外牆清洗藥劑4
    • 外牆清洗藥劑5
    • 「常見可預期」的隱形陷阱
    • 被偷渡進修正案中的「1%」規定
    • 限制受害者給付,是因怕藥廠破產?
    • 告知就能預期風險,但病人有選擇權嗎?
    • 下一步:重修《藥害救濟法》、建立本土資料庫

    2007年,23歲的曾苑綺因惡性淋巴瘤化療,感染罕見且棘手的瀰漫性非結核分枝桿菌及,在加護病房昏迷不醒之際,台大醫院使用含有Amikacin成分的抗生素 「愛黴素」(Amikin)治療,引發嚴重的耳毒性不良反應,讓她從此全聾。「正當使用」、「合法藥物」、「重大傷害」藥害救濟的三大關鍵,她全部符合。但是,最後卻被判「不予給付」,理由是:衛福部認定,她的症狀是「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 曾苑綺一路上訴,一度在2011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獲勝,判決書中載明:「台大醫院自2001年迄今,有4千多人使用Amikacin,收到相關之耳毒性通報僅有2件,台北榮民總醫院迄今則未接獲使用Amikacin發生耳毒性不良反應之通報。」當年治療曾苑綺的台大感染科醫師盛望徽受訪時也提到,他用此藥治療的個案中,...

    1%究竟怎麼跑出來的? 「常見可預期」的藥害不列入救濟,是誰的提案?大力推動要將藥品適應症外使用納入規範的時任立委黃淑英,以及當年衛福部藥害救濟審議會主席、馬偕兒童醫院資深醫師黃富源都說,「當年修正案並不知有這一條。」、「也不知道為什麼朝野協商出來後,會多了一條?」 黃淑英認為,「藥害救濟的前提已經排除了輕微的藥害,只有針對死亡、障礙或嚴重疾病的藥害做給付,為何還需要訂『常不常見』?如果有1%以上常見的『重大藥害』,表示非常嚴重,這藥品應該已需要討論是否還能繼續使用了。」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劉宏恩也認為,若以曾苑綺的案子為例,「耳毒性不良反應」在醫學上是一個類別,但同樣是耳毒性不良反應,有些人只是聽力受損,有人嚴重到兩耳幾近全聾,程度輕重不一,「(分類)是不是應該更細緻一點?如果通通一類...

    然而,不管是衛福部決議、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或大法官釋憲結果,維護「常見可預期」法規的其中一個原因都是「藥害救濟基金有限」。 藥害救濟基金不是政府預算,而是向藥廠徵收的基金。藥廠銷售額在台幣3億元以下,徵收0.1%;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則視其財務狀況,徵收0.02%到0.2%。衛福部認為,排除常見且可預期的不良反應,是為了保持財務平衡,並避免藥商拒絕製造、或輸入某些常見且可預期有嚴重不良反應、但確實具有療效的藥品。 但曾苑綺的釋憲律師翁國彥質疑,「錢真的不夠用嗎?」他以2017年為例,每間藥廠其實付了不到10萬元的藥害徵收金給衛福部,如果以曾苑綺當年請求150萬元的藥害補償計算,國內約700間藥廠分下來,每間平均分攤2,000元。而「常見可預期不良反應」的藥害約佔所有藥害事件的10%,若用徵收...

    大法官「釋字第767號」另一個爭議焦點在於,釋字中表示,依據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與語言經驗,「常見」、「可預期」的意義並非難以理解,甚至指出,再加上病人應可透過醫師說明、藥袋標示或藥物仿單上的記載,合理預知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機會,也能合理預知請求藥害救濟的可能性,如果選擇用藥,就要自行承擔後果。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邱玟惠表示,「告知後就可預期,所以就可以不救濟?在我的想法裡走不過去。」她解釋,「病人決定權」的法理基礎在於人格權利的保護,這無法被引用為藥害救濟上不救濟的理由,更何況在一般的醫療行為中,醫師不見得每次都會實踐「告知後(病人)同意」的程序,藥物仿單也不見得都會到病人手上,病人更不一定看得懂。 邱玟惠也說明,藥物仿單記載的風險其實是「可容許風險」──藥物上市前,需經過縝密的、各階段...

    雖然曾苑綺的權利救濟之路已走到盡頭,大法官憲釋案也確立了現行「發生率大於或等於1%的常見可預期」藥害,不予給付的門檻。若要再導正藥害救濟的精神,唯有直接修改《藥害救濟法》。 翁國彥認為,《藥害救濟法》應修法拿掉「1%常見可預期」的緊箍咒。他指出,藥品之所以能上市,當初都經過政府核准,政府對人民有一定的保護義務,他主張《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9款「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不得申請藥害救濟」應直接修法廢除。 本身是法官、專攻醫療法的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廖建瑜則不認同廢除此款,但他針對「常見」二字建議,若真要訂出「常見的藥害發生率」的範圍,未來或許能根據本土健保資料庫,建立較符合我國實際狀況的標準。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也認為應建立台灣本土藥物不良反應的資料。「多數藥品是在國外進行研...

  2. 2021年10月21日 · 他舉例,很多大樓外牆磁磚會掉落砸到人車,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要修繕,但沒人要出錢,最後只能消極地在外面立個牌子提醒路人注意頭上,「它有管委會,但是不修(外牆),政府也無法罰它。

    • 外牆清洗藥劑1
    • 外牆清洗藥劑2
    • 外牆清洗藥劑3
    • 外牆清洗藥劑4
  3. 2020年1月21日 · 桃園機場第二航廈進行防疫消毒工作,工作人員透過超微粒噴霧機,將稀釋的藥劑噴灑在固定、移動空橋、候機室入境區,施行消毒作業。 (攝影/中央社)

  4. 2017年12月27日 ·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新聞事件的真相 ...

    • 外牆清洗藥劑1
    • 外牆清洗藥劑2
    • 外牆清洗藥劑3
    • 外牆清洗藥劑4
    • 外牆清洗藥劑5
  5. 2015年澳洲國立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HMRC)發表的自然療法之一的 ,結果證實其無效,效果根本不比安慰劑(placebo)好。 許達夫以自身不手術抗癌成功當成出書及診所推行另類療法的「活案例」,事實上,他早年在自己的書中提及,被診斷罹患直腸癌後,曾在和信醫院接受了「術前的化學及放射線同步治療」(CCRT),對此,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該院2013年出版 中直指:

  6. 去年(2018)8月,德國東部城市肯尼茲(Chemnitz)一名德國人被刺死,兇手據稱是兩名中東裔移民,案件在今年3月中開審。 這宗事件曾一度掀起當地的反移民浪潮,引發極右派暴力衝突,有人痛斥是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開放邊境接收難民種下的根,但想深一層,更大可能在於兩德統一後留下的難題。 1989年,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先後經歷了一場劇變,其後擴展到東德,東德民眾走上街頭,群眾的力量最終壓倒了柏林圍牆,將東德體制推向終結。 今天,人們心中的那一堵牆彷彿還未消失,那是差異與偏見。 在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前夕,我來到肯尼茲,在東德年代,這兒叫馬克思城(Karl-Marx Stadt)。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