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0日 · 2019年9月17日,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罕見針對中華民國與邦交國斷交發表聲明,臺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指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由兩岸關係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的觀點,繼續高度關注這次事件,期盼透過兩岸當事者之間的直接對話得到和平解決。[114]

  2. 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灣官民宣佈於台北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並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 [註 2]。

  3. 2024年4月16日 · 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灣官民宣佈於台北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並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 [註 2]。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5月26日 · 中華民國—日本關係 (日語: 日本と中華民国の関係 ),是指 中華民國 與 日本國 之間的各種雙邊關係,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又稱 臺日關係 。 兩國在1972年9月29日前有官方 外交關係 。 在 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與 中華民國 斷交後,雙方雖受制於 一個中國政策 ,但因歷史上的密切關係以及 地緣政治 上的相依,除了非正式的政治互動外,更在經濟、貿易、文化等各層面維持緊密的交流。 目前雙方政府均在對方 首都 與重要城市互設 代表機構 及 分處 。 歷史 [ 編輯] 主條目: 中華民國—日本關係史.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及 遷臺後 與日本的雙邊關係。 代表機構 [ 編輯] 參見: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 和 駐臺灣外交機構列表. 參見: 日本駐外機構列表 和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

    • 1683年以前
    • 清朝統治時期
    • 日本統治時期
    • 參見

    日本從室町時代(1336年至1573年)開始,以高砂、高砂國、高山國稱呼台灣。進入安土桃山時代(1568年至1603年)以後,開始尋求官方往來。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祿2年(1593年),豐臣秀吉派遣使者原田孫七郎(日語:原田孫七郎)諭令高山國納貢,但是因使者找不到可以傳遞文書給高山國的人而無功而返。 日本進入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7年)以後,日台開始有官方往來。日本慶長14年(1609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曉諭台灣原住民納貢,原住民不予理睬。元和2年(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長崎代官村山等安征服台灣,等安以次子村山秋安率領2、3千人征台,但因遭遇風災無功而返。寬永5年(1628年),荷蘭駐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商人因貿易糾紛而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寬永15年(1638年),日本...

    1683年,清廷派遣施琅率軍攻台,結束明鄭時期統治,大清將台灣納入版圖。之後再度行渡台禁令限制漢人抵台,渡台者須向官府申報等;而同時期日本幕府亦厲行鎖國政策,雙方的往來遂中斷長達近兩百年。1871年,琉球國船隊在臺灣東南部遇害,是為「八瑤灣事件」。1874年,大日本帝國因八瑤灣事件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是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方面則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1895年4月17日,清日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及澎湖被割讓給日本。1895年5月23日,唐景崧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以拒日本。1895年5月26日,臺灣民主國國會議長林維源棄職逃亡福建廈門。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1895年6月4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未戰陣前棄職逃亡中國廈門。1895年6月14日,日軍轉進台北,雖有辜顯榮協助指引進城,但遭到人民頑抗,戰事之發展對於具有武力優勢及擁有正規軍之日軍而言則出乎意料之外。此後,臺灣成為日本「外地」(屬地)長達50年,至日治時代終結為止。

  6. 在海報中,日本軍被描繪為盤據著台灣島的章魚。 大清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本統治的臺灣割讓給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7. 2024年4月14日 · 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朝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為期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