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6日 · 現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除了侯孝賢、楊德昌與李安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

    • 歷史
    • 台灣電影宣言
    • 台灣電影貢獻
    • 參考資料

    新電影(1982年至1987年)

    1982年,中央電影公司在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等三位新生代導演的參與,共同合作構想小成本電影的拍攝,再經由明驥及小野的努力之下(李道明,2001年,41—51頁),拍成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本片開啟了解析社會真實現象,並關懷大眾現實生活和共同記憶,因而普遍被認為是台灣新電影的首部作品。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後來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影片的自然寫實風格與文學表現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之間的差別(盧非易,1998)。 隨後,陳坤厚、侯孝賢、萬仁和王童等台灣新生代電影導演開始根據運動所引起的共鳴,陸續製作合乎期望的寫實作品,掀起了寫實電影的潮流。此時,強調電影的嚴肅性和學術性的藝術電影,亦已逐漸傳入台灣,縱使這些意識未必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觀眾電影」理念雷同(張世倫,2001)。 1983年,三位新生代導演執導的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因上映前的「削蘋果事件」而引起過輿論界一陣批評聲浪,事件普遍被視為「新電影」與「舊電影」、以及「新生代導演」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一場意識形態之爭。前者,把爭議搬上輿論空間,尋求仲裁;後者,則利用黑函提出檢舉,傳達質疑。最終影片逃...

    餘波(1988年至1996年)

    解嚴後,台灣電影在市場上雖然持續不振,但從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和編劇,已經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探討台灣近代歷史與個人記憶(李道明,2001)。 1989年,屬於新電影運動參與者的侯孝賢,憑著《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亦是首部榮獲世界級三大影展的台灣電影。影片劇情描述九份地區林氏大戶的家庭成員,從「日治時期」歷經「二戰結束」、「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階段,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近代歷史的記憶,最為令人津津樂道(李道明,2001)。此後,台灣電影在題材創作上,終於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充分自由,正式邁入多元化時代。

    正逢電影誕生100週年慶,「法國電影筆記」特將電影史上的重要事件挑選後,集結編輯成書《電光幻影100年》(journées qui ont fait le cinéma),其中的1986年11月6日,便以此宣言為題材。1986年11月6日晚間,台北市濟南路二段69號的房屋內正舉行聚會……屋主楊德昌先生年約40歲,為台灣最出色的導演之一。這棟住宅甚至也是慶祝的一部份,因為房屋常被商借為電影拍攝的場所,包括他自己的電影《海灘的一天》。

    新電影的意義

    1998年,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正式經「台北電影節執行委員會」舉辦,並用主辦單位的名義出版《舊像重遊:台灣電影溯往》(陳國富,1998),將台灣電影「溯往」的「起點」定位在台灣新電影濫觴源頭《兒子的大玩偶》,全因在此之前,沒有一種電影會被稱為「台灣電影」……(陳國富,1998,4頁)。因為,新電影之「前」的台灣電影,常被形容為皆是「兩國政治緊張氛圍及社會轉型期裡人們內心的矛盾……不願面對現實的一昧逃避」。此時,國產影片常被冠上「逃避主義」之污名(陳國富,1998,13頁)。 整本手冊將主題擺放在《兒子的大玩偶》回顧,其視為「新電影」現象乃至「台灣電影」之起點而「溯往」;清楚地對台灣電影史採取「新電影派」的歷史觀念與價值取向;大量提及和強烈批判了當時引發「削蘋果事件」的電影團體「中國影評人協會」。而且,新電影導演萬仁則認為其黑函事件「完全是舊勢力與新勢力的對抗」(陳國富,1998,54-68頁)。

    新電影的風格

    1. 貼近台灣民眾生活:提供有別於中國文化的記憶,大量採用本土的台灣文學創作,凝聚起台灣民眾整體向心力,傳達對於生活環境的自省。 1. 剖析真實社會現象:創作著眼於生活周遭的事物,重視民眾成長經歷和個人回憶居多,摒棄過往特意「隱惡揚善」的作風,冷峻克制地剖析著每個時代人們所經歷的陣痛,宛如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代言人。 1. 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打破電影明星制度,大量採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參與演出,更為貼近市井小民的角色形象,建構一般大眾的生活遭遇,突破性的表達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關懷。 1. 傳達拍攝風格美學:跳脫過往老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創造出影像風格以深焦攝影和強調長鏡頭美學,搭配簡潔的劇情敘述方式,兼具有寫實主義及現代主義的風格,亦成為重要的特色標記。

    新電影的影響

    1. 提高台灣電影品質:間接排擠品質低劣的作品,強調電影即為藝術的概念,讓台灣電影與世界電影接軌,躋身世界一流國際影展。 1. 突破創作題材限制:觸角延伸到過往禁忌題材,挖掘台灣爭議事件和人物,並環顧社會基層結構的變遷,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自由。

    李幼新,1986年,《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
    盧非易,1998年,《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李道明,2001年,《暮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期,41—51頁
  2. 其他人也問了

  3. 現今的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自1982年「台灣新電影」浪潮起,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等導演,陸續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成為世界矚目的代表性大師。 其他在1990年代中後期崛起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勳、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亦屢有佳作。 隨著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以及諸多複雜的政經、文化因素影響,台灣電影產業在1990年代逐漸萎縮,市場景氣一片低迷,到了2001年,國片票房更跌至幽暗谷底,全年票房市佔率僅達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