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11日 · 為什麼不走三期試驗以目前的高端疫苗研發階段來看位於第二期試驗解盲主要測試疫苗的安全性免疫生成性」 ,因此施打後安全性絕對有一定水準而第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的測試目的在於評估藥物的長期安全性以及疫苗降低了多少風險指標等數據試驗病人數需要上千人並追蹤數月狀態才有可能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也因此常成為整個開發期中耗時最久花費最高的一期。 目前市面上的新冠肺炎疫苗因為研發期都只有不到兩年,是一般藥物研發周期的 1/5, 故 COVID-19 疫苗幾乎都無法完整走完第三期臨床試驗,但一定會完成前兩期的試驗並附上第三期的試驗中報告。 而 COVID-19 的特殊性與需求的急迫性,台灣國產疫苗在走完二期試驗後確定疫苗對人體安全無害,就得申請緊急授權。

    • 普拿疼必須選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成分
    • 普拿疼千萬不要在打疫苗前「預防性先吃」
    • 疫苗副作用強烈狂吃止痛藥?可能導致急性肝衰竭
    • 普拿疼多數建議一次 1~2 顆,間隔 4~8 小時
    • 新研究:吃太多止痛退燒藥會導致風險判斷力降低
    • 延伸閱讀

    並非只要是普拿疼就可以當作緩解疫苗副作用的萬靈丹,而是要選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藥,但若服用到含有乙醯胺酚,又同時含有「咖啡因」成分的普拿疼,則可能會影響睡眠。 市面上也有部分普拿疼感冒藥,但成分除乙醯胺酚較低外還有其他多餘成分,可能吃了對退燒止痛效益不大,因此購買成藥時還是務必要先諮詢過藥師。 1. 普拿疼的止痛原理:乙醯胺酚是常見的止痛退燒藥成分,能抑制頭痛、肌肉痠痛、發燒、牙痛等症狀,是一種中樞止痛藥。但請注意,止痛並非治療疾病,而是緩解「痛」的症狀,主要是讓藥物暫時影響腦中的痛覺神經接收機制。也就是你的身體依然有傳送「痛」的訊息,但因為腦中對於痛的標準改變了,因此會比較感覺不到痛,但並非完全感覺不到痛。 2. 普拿疼的退燒原理:乙醯胺酚也會作用於中樞神經...

    疫苗與止痛藥雖然作用範疇不同,但是否影響抗體生成,目前尚沒有研究能夠證實。根據美國醫學會以及台灣腎臟學會的建議,打疫苗前不宜,不宜!預防性先吃退燒止痛藥,因為確實仍有影響疫苗作用與抗體生成的疑慮存在,打完疫苗後 48 小時內可以看症狀,如果很不舒服可以先多休息多喝水、如果真的痛到受不了,再服用藥物緩解。 延伸閱讀:NVIDIA 超級電腦助攻 AZ 開發藥物,成英國智慧醫療神隊友!

    普拿疼並非吃愈多愈有用,跟所有的藥物以及疫苗同樣存在副作用,2011 年美國研究顯示因為止痛藥乙醯胺酚的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2006 年行政院衛生署數據顯示台灣一年花費在止痛藥的金額高達 40 億,更發布新聞稿警示,若長期過量使用止痛藥,會導致嚴重的肝傷害。 乙醯胺酚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 1~4 小時,也就是服用並吸收後,多數人會於 4 小時內代謝掉一半的劑量,8 小時候代謝掉 3/4 的劑量,24 小時候能夠完全代謝掉第一次吃的劑量。但若持續累加或過量,則會影響腎臟與肝臟的代謝與排泄作用。

    根據普拿疼官方數據,成人一日最高劑量不超過 4000mg,大約每天上限是 8 顆(此處以 500 mg/顆 計算),建議一次服用 1~2 顆,兩次服用中間相隔 4~8 小時,連續不超過 3 次(請依仿單或藥師建議為主)。 超過仿單上的服用劑量、或是一次服用兩種品牌以上的乙醯胺酚止痛藥,都會導致肝腎的傷害,若服用藥物後還服用酒精,更可能會致命,衛生署福利部也規定止痛藥外盒包裝須標示酒精警語:不得併服含酒精飲料

    除了常見副作用,美國最新的研究發現,乙醯胺酚會讓人們大腦對於風險判斷力降低,進而增加危險動作的發生。 根據 2020 年 Oxford ACADEMIC 上發布關於《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的新研究,發現當人類思考要不要冒險的時候,有服用乙醯胺酚的人會更傾向於執行這項動作,因為乙醯胺酚會減少人類腦中的負面情緒,讓他們不那麼害怕,認知能力也會變的遲鈍。為什麼聽起來跟喝ㄎ一ㄤ感覺差不多 雖然影響目前看來不大,但在止痛藥如此廣泛普及的現代社會當中,此現象確實是值得被關注的。 參考資料:普拿疼官網、衛生署福利部、Science alert、台灣腎臟學會、啄木鳥藥局、止痛藥宣導

  2. 2017年6月23日 · 長期以來這三種疫苗是防止麻疹風疹和腮腺炎的最佳手段雖然是減毒疫苗即非常弱的病株用於觸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但副作用輕微並且能夠極其有效地降低發病率麻疹measle)、風疹rubella)、流行性腮腺炎mumps防治三種疾病的疫苗放在一起分別在孩子1歲3-5歲時接種統稱MMR疫苗。 圖片來源:aney22.pixnet.net. 1998 年的研究並沒有引起太多註意,然而 2002 年的研究,夾帶上自閉症患兒父母的控訴,引發了英國媒體的大量報導。 當任首相布萊爾在媒體質詢他是否給自己兒子打疫苗的時候,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公眾輿論一時嘩然。 「研究稱疫苗引發自閉症,首相居然不給兒子接種」占據了大小報紙頭版和評論。 自閉症和 MMR 疫苗因此聯系起來。

  3. 2021年6月9日 · 第一個最大的差異是麻州 phase one (第一期接種種對象是風險最大醫護/看護消防救護/警察或是得病後可能產生重症或死亡個高風險人群長照/安養院遊民)。 台灣則把「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和村里長擺在第二順位。 官員與村里長的施打順位不應該比長照人員及警察還高. 身體健康的官員或是村里長即使被傳染 COVID19 重症死亡的機率會比長照老人或遊民要來的低很多,因此,我個人不覺得官員或是村里長的順位應該比長照人員或是警察還高。 重症以及死亡的風險跟接觸風險應該一起評估。 美國 COVID 死亡人口三分之一來自安養院. 台灣目前沒有很重視長照/安養機構的 COVID 風險— 這個去年麻州和紐約可是付了很慘痛的代價而學習到的經驗。

  4. 2021年7月2日 ·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國家都藉由數位身份來儲存醫療資訊。 中國使用 QR 經由演算法計算個案有無感染風險印度則使用生物辨識數據庫 Aadhaar 追蹤疫苗施打情形許多國家與地區也使用疫苗護照來辨識使用者是否已經施打疫苗。 這些科技都產生了疑慮,包括它們是否有效、會不會引發歧視,或者可能排擠無法使用技術或設備的人群等;另外,也有政府能否利用這些資訊監控大眾,企業運用在其他用途的疑慮。 智慧醫療資料隱憂三:政府使用資料的用途. 第三個隱憂,則是蒐集來的資料用途,可能會比原先設定來得多。 去年初疫情爆發後,新加坡推出「合力追蹤」計畫。 當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時,包含商場、個別商家、學校、公司行號及所有公共設施等,必須用「合力追蹤」手機 APP 或「行動防疫器」刷進刷出。

  5. 2022年1月26日 · 陳建仁認為防疫下半場期間除了持續阻斷傳播鏈以外藉由接種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是此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必須盡快將完整接種率提升到 65%~70%在此同時遏止不實且聳動的疫苗消息傳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陳建仁認為,施打疫苗能減緩疫情大流行,讓病毒不會大幅度傳播,同時降低病毒突變的機率, 但要完全撲滅 COVID-19 已不太可能,因為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會讓病毒持續存活,COVID-19 病毒也會為了自身延續,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自然演化。 換言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與 COVID-19 共存。

  6. 2021年6月16日 · 最終,德國 BioNTech、美國藥廠莫德納(Moderna)找上門,mRNA 疫苗也就此問世2020 年 11 月 8 日,輝瑞 BNT 發表第一個研究成果,表明 mRNA 疫苗對新病毒提供強大的防護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