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3月4日 · 每次的逃亡戲碼都一樣毫無徵兆地搬家銷毀所有證據更名換姓編造新的背景故事。 然後再次重複,用偽造的文件溜之大吉,逃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2. 2017年4月20日 · 2016年八田與一的銅像遭狠心斷頭,也出現不少文章探討他對台灣付出的奉獻。. 然而鮮少人知道的是,將一生獻給台灣農民的八田與一,妻子最後卻不得善終─選擇投水自盡。. 這背後,到底是怎麼樣的故事?. (責任編輯:黃靖軒). 八田與一銅像。. (圖片 ...

    • 來,我們先把時間軸往前拉到 1895 年
    • 大稻埕的有錢人希望把日本人放進來管秩序
    • 然後,日本人來到現在的台北北門……
    • 城門城門雞蛋糕,45 歲阿桑開門接日本人
    • 進城了,城內居民高舉畫上紅日的白旗
    • 但陳法的獎狀,後來流到一名藝妓手上
    • 相關活動推薦

    台灣民主國抵擋日本不成,唐景崧逃亡的消息傳開,台北紳民無不譁然,情勢更為紊亂。 有些軍隊選擇向新竹方向撤退,而留下來的清軍,卻非要跟台北共存亡,因他們也是被官員們遺棄在異地的一群,沒錢沒糧;在失去軍紀約束的情況下,他們選擇將怒氣發洩在台北,搖身一變成為土匪,不分商店與官署,四處搶劫,甚至就地變賣武器。官衙庫中存銀數十萬兩,更是大目標,各籍士兵或為爭奪,因而互相爭鬥,另外還有一些無賴,嘯聚於西、北兩城門外,見到攜銀出者,便舉刀威嚇劫奪,有些人甚至嚇得墜河中。而搶不到的,就趁亂放火,槍聲、狂呼聲處處可聞,城內外民情洶洶,朝不遑夕,導致死傷慘重,淡水河上還可見漂浮而來,已經泡到腫脹的屍體。 城內的火藥庫還發生爆炸,不少無辜的平民被炸得血肉模糊,有些清晨到田裡工作的農民被無辜波及,就陷在田中殘喘,無...

    在城外的重要商業市街──艋舺、大稻埕,同樣陷入動盪當中,搶劫事件時有所聞,英軍、德軍甚至直接離船登岸保護僑民。在地的紳商自是首當其衝,急忙議定對策,後眾人與大稻埕富商李春生商量,在可以聽到槍聲、暴徒的吼聲及一般居民的哀嚎聲中,決議迎接日本軍進城維持治安,然而,卻沒有人敢擔任這「在貓脖子上掛鈴鐺」的任務。在眾人雜舌當中,於艋舺開設雜貨店「瑞昌成」、日後成為台灣首富的辜顯榮,自願帶著書信,前往基隆與日軍面見。 辜顯榮是福建泉州裔,出生於彰化鹿港,曾於各地擔任苦力、轎夫、雜貨商等,並往來於上海、福州等地貿易,可謂見多識廣。於商議完畢後,辜顯榮在沒有任何護衛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在6日的早上3點,撐著傘徒步前往日軍營地,不會日語的他,在傘上綁著白布以表明來意。 當時已有日軍沿著鐵路沿線推進到水返腳(今新...

    另外,達飛聲(禮密臣)、英商湯姆生(G. T. M. Thomson)、德商奧歐利(R. N.Ohly)等人,也受外商及仕紳劉廷玉、陳儒林、李春生等人的請託,前去傳遞消息。 他們在途中遇到日軍,由於日方有人通曉英文,雙方得以溝通,更加確認台北城陷入混亂的消息。另外有住在大稻埕的外國人,私下打電報至日本部隊,要求軍隊趕快進入台北城維持秩序。無政府狀態下,盜賊乘亂而起,商民仕紳的生命財產無不遭受嚴重威脅,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不免有人尋求敵方的暫時庇佑,圖能迅速恢復秩序。至於日後的情況會是如何,或許當時並沒有時間再容多想。 在滿月的月光下,日軍加速前進,宛如一條蜿蜒的大蛇。沿途有些民眾看到,不禁哀聲痛哭,或急忙攜帶子女隱避,村中也敲鑼打鼓,通知大家趕緊躲避,不過日軍並沒有攻擊村落,而是持續沿著鐵軌...

    陳法原非什麼城內的重要人物,只是一位在北門外賣菜的小販。當時45歲的陳法,居住在北門外後街,體格強健,為人豪爽。她的丈夫、51歲的姚旺(憨)雙眼失明,家計基本上就是靠著她來維持。而她膝下有4個小孩,兩男兩女,兒子分別為23歲的陳成、15歲的陳水土,以及兩個19歲與8歲的女兒。此外還有婆婆黃腰。 姚旺本來以渡船業為生,因患眼疾而失明,換由陳法一肩扛下照料全家老小生計的責任。她在北門外開設一個雜貨店,生意不惡,積蓄頗豐。至1895年,陳法見到城內的亂象,也頗為憂心,希冀可以有解決之道。適逢日軍前來,於是,她的一念之間,改變了台北,甚至全台的局勢。 而一般的說法多半指出,日軍之所以可以進入台北城,是陳法及其兒子從城牆上放下竹梯,協助日本軍隊入城,因為在日後頒給陳法的獎狀上,便寫著「冒敵彈携楷梯來助...

    日軍進入台北城之後,隨即布告安民。不少城內居民則掛出白旗,有些白旗上甚至畫了紅日以充作日本國旗的象徵,艋舺街市亦掛出許多寫著歡迎標語的大旗。當時人仍在基隆的樺山資紀總督,原打算乘火車進入台北城,但由於鐵路遭到破壞,許多軌道、枕木都出現短少的情況,無法立即通車。 至於在台北站內的3台機關車,也僅有一台可以修復,相當克難。經維修後,6月10日才終於正式開出日治時期第一班台北—基隆間的列車。剛開始,每日僅能行駛往返一班的貨車,由總督府和近衛師團輪流使用;且由於軌道、列車狀況皆不佳,無法負擔大量的物資,脫軌是常有之事,有時甚至因運載量過多,必須出動人力從後方推動,因此當時的人將其戲稱為「肺病鐵路」。 6月14日下午,樺山總督決定搭乘列車前往台北赴任時,列車沿途仍是不停地出軌,在走走停停修修之間,一共...

    對於陳法以一平常婦人家,卻在亂局中願意提供階梯使日軍順利進城,大加讚許。據說日軍為感謝陳法而贈與金錢獎賞,陳法還因言語不通而猶疑是否接受,也因此有俗諺流傳:「日本起山戴紅帽,尻川揹槍手舉刀,手提銀錢要給嫂,講話啁啁娘聽無。」 而陳法的兩個兒子,陳成與陳水土,也繼續協助日軍。陳成向日方介紹台北城內的各重要設施,而尚年輕的陳水土,則跟著日軍一同南下,陪著北白川宮師團長當嚮導,一直到能久親王於台南逝世後才北返回家。後來陳水土被介紹給美島商會的大庭貫一郎,由他陪伴前往東京,進入小學校就讀,並曾會見已回到東京的樺山資紀。後來他返回台灣,進入公家機關任職,但可惜23歲便過世。陳成則從事營造業工作,1923年裕仁皇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以太子的身分「東宮行啟」前來台灣巡視時,還曾於總督府官邸內接見陳成,...

    每棟建築都有其歷史、每位人物都有其故事,大時代下的人生百態,構築出城市的種種樣貌。而城市裡任何細微之處,都是生活在此地之人的歷史備忘錄。昔日風華、今日興味,無論什麼時代,總會有段歷史值得探索,總會有條私房路線扣人心弦。台北城的牆或許已消失,但留下來的痕跡總還存在,戴寶村教授和邱翊執行長將一同來談台北城的故事。 活動主題:消失的台北城與留下來的痕跡 ◆ 對談:戴寶村教授、台北城市散步邱翊執行長 ◆ 時間:2017年9月13日晚上7點到9點 ◆ 地點:閱樂書店(松菸文創園區,生態池旁綠色小木屋) ◆ 費用:150元(附飲品) ◆ 前 20 名入場將有機會獲得由聚珍臺灣贊助的菊元百貨店紅包袋,或是新公園博物館藍晒圖明信片!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小的」與1895》,由玉山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3. 2017年2月7日 · 1959年中共殘酷鎮壓西藏後下野的西藏地方政府首腦達賴喇嘛與高官潛逃至印度在北方山區小鎮達拉薩蘭成立西藏流亡政府開啟了藏人流亡半個多世以來罕人知曉的故事。 (責任編輯:蔡沛宇) 飄落的袈裟. 那年,頓珠諾布32歲,出家已經整整21年了。 在這21年裡,西藏之外的世界天翻地覆。 不過,對頓珠諾布來說,雪山之外的世界並不存在。 他與他那個時代的藏人一樣,對世界的全部認識,沒有超過南方的鄰居印度、尼泊爾和東方的鄰居中國。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天旋地轉,西藏很安穩。 眾生雖不富裕,倒也自給自足。 西藏深藏在大雪山中,像依偎在母親懷抱裡的孩子,對外面的世界不聞不問,簡單、懵懂地活著。 頓珠諾布壓根兒不知道,當酥油燈在佛前閃爍的時候,世界陷入了戰爭的血海。

  4. 2015年11月4日 · 這是一首台灣東部都蘭阿美族原住民代代相傳的古調,傳說如果族人死在外鄉,祖靈會賜予死者的靈魂一對翅膀,讓他飛回部落故鄉…… 在台灣高雄旗津島上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裏,一座鋼雕呈現的就是這樣的意象:一名頭手下垂、戴耳遮雪帽,已經戰死的一名士兵,肩背長出了一雙巨大的翅膀。 這座鋼雕紀念的是一群台灣兵。 從 1942 到 1953 年之間,他們是日本兵、國民黨軍、解放軍,或者先後是其中兩者,甚至穿過三種軍服。 二戰結束 台灣兵命途坎坷未止. 2015 年 10 月 25 日上午,在台北中山堂舉行的「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總統馬英九談到二戰和台灣光復時,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 馬英九強調,台灣民眾的「抗日」從 1895 年就開始,比 1937 年「七七事變」還要早上 42 年。

  5. 2017年2月24日 · 隨著本土甜點界的蓬勃發展,再加上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異國美食進駐,台灣儼然除了昔日的「水果王國」更多了「甜點王國」的稱號。. 最近紐約貴婦蛋糕 Lady M 炒得沸沸揚揚正當大家都在關注即將開幕的國父紀念館旗艦店的時候同樣也是 ...

  6. 2018年2月9日 · 本文主角名叫勇比多納出身非洲剛果的貴族王子因為政治因素遭到拘捕逃離家鄉後輾轉前往中國再以難民身分在南韓落腳人生從零開始。 不靠政府補貼金,寧願掃街、餵狗,半工半讀,取得博士學位,努力為了被當成人一樣看待。 之後以學者身份進入NGO,捍衛人權。 為何他會淪為難民? 又為何流落到南韓? (責任編輯:黃靖軒) 我在剛果共和國的中西部出生,村莊周圍環繞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我和野生動物共享唯一的遊樂場,像是斑馬、羚羊、水牛和毒蛇等。 我可以在大草原深處的小路一玩再玩,這條路可以通往供全國二千到四千名孩童就讀的唯一小學。 要進入這個不到五十人的小學校就讀,得看父母的教育背景。 若父母未受教育,孩子也無學校可上。 當時天主教牧師都是白人,還兼任校園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