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菲德勒權變模型 (英語: 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是由商業和管理心理學家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 所著,主要說明關於組織中領導者的有效性的 權變理論 。 費德勒以「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來衡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以及個人領導取向的工具,並將這一因素分解為領導者─成員關係、任務結構以及職位權力3個構面 [1] ,組合出8種工作情境: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Fred Edward Fiedler)的「菲德勒權變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參考資料 [ 編輯] ^ Forsyth, D. R. (2006). "Leadership".

  2. 2017年9月14日 · 權變領導理論又稱之為情境權變理論」,係費德勒F. E. Fiedler於1951年所提出。. 所謂權變領導是指:. (1) 管理當局必須依情境選擇適當的領導者。. (2) 領導者必須適應情境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2. LPC量表. 為選擇適當的領導者,並採取合適的領導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菲德勒
    • 具體內容
    • 領導權變理論

    最早對權變理論作出理論性評價的人是心理學家費德勒(F.Fiedler)。 他於1962 年提出了一個“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即費德勒模式。

    這個模式把領導人的特質研究與領導行為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情境分類聯繫起來研究領導的效果。他通過15年調查之後,提出:有效的領導行為,依賴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相互影響的方式及情境給予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的一致性。

    •中文名:費德勒模式

    •外文名: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別稱: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

    •提出者:費德勒

    •提出時間:1962 年

    •套用學科:商業管理

    美國管理學家,權變領導理論的奠基人。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群體效能研究所所長,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學教授兼組織研究所所長等職務。致力組織管理學,尤其是領導科學方面的研究。把權變管理理論套用於領導科學領域,提出了著名的權變領導模式。主要著作有《領導效能論》、《領導效率的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費德勒模式,也即費德勒的領導權變理論。

    費德勒的領導權變理論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領導理論。該理論認為,各種領導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環境有效,這種環境是多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綜合作用體。管理環境可以分為從非常適宜到很不適宜的一些列狀態。適宜的管理環境給管理者創造一個影響、控制下屬行為的有利氛圍。因此,費德勒提出領導效果的好壞取決於三種情境因素。

    (1)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這一關係反映了領導者為被領導者所接受的程度。

    (2)任務的結構。任務的結構是指任務的明確度和下屬對這些任務的負責程度。

    (3)職位權力。這是指與領導者職位相關的正式職權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程度。

    費德勒指出,如果上述三個因素都具備,是最有利的環境;如果都不具備,則是最不利的情境。根據這三個因素,費德勒把領導者所處的環境從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分為八種類型。如下表:

    亦稱“情境理論”。指領導者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領導方式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是現代管理心理學繼領導特質理論和領導行為理論之後盛興的關於領導有效性問題的第三個研究熱潮,並且是針對前兩個研究傳統的不足和缺陷而提出來的。

    其基本觀點認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應根據環境的具體特徵來確定自己的領導方式,因為領導過程是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函式,用公式表示:領導有效性=f(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環境);並不存在一個適合於任何組織或企業、任何性質的工作或任務、以及任何對象的普遍有效的領導特質、領導類型或領導行為方式。

    它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

    (1)由R.塔南鮑姆和W.H.施米特提出的領導行為連續帶模式,認為在獨裁和民主兩個極端之間連續地存在著一系列不同的領導行為方式,應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 由F.E.菲德勒提出的菲德勒模式,強調領導的有效性決定於三個因素,即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任務的結構、職位的權力,並根據這三個因素的不同組合提出八種不同的領導類型;

    (3)由R.J.豪斯提出的通路-目標模式,要求領導者應闡明對下屬的工作任務要求、幫助下屬排除實現目標的障礙,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滿足下屬的需求和成長發展的機會;

  3. 2023年8月29日 · 權變理論 是一種 組織 理論,它聲稱沒有最好的方法來組織公司、領導公司或做出決策。 相反,最佳行動方案取決於(取決於)內部和外部情況。 權變領導者可以靈活地選擇和簡潔的策略,以適應組織運行中特定時期的情況變化。 [1] 歷史[編輯] 領導力的權變方法受到早期兩個旨在確定有效領導行為的研究項目的影響。 在 1950 年代, 俄亥俄州立大學 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廣泛的 問卷調查 ,以衡量各種組織環境中可能的領導行為。 儘管最初根據這些問卷確定了多組領導行為,但有兩種行為被證明是有效領導者特別典型的行為:體貼的領導行為,包括建立良好的融洽關係和人際關係,以及對下屬表示支援和關心,以及引發結構並提供結構(例如,角色分配、計劃、日程安排)以確保任務完成和目標實現的領導者行為。

  4. 簡介. 權變理論被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由於特質理論不能準確地預測領導者的行為,甚至難以解釋不同情境下領導者行為的多樣性,而行為理論在解釋某些領導行為時又顯得過於簡單,有時甚至難以自圓其說,如對同一種領導行為為什麼在不同的群體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等問題不能給出圓滿解釋,因此研究者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領導情境方面。 影響領導有效性的大量情境因素逐漸被識別出來,於是研究者試圖將這些情境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了多種權變領導模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領導有效性權變模型、路徑-目標領導理論、生命周期理論。 領導模型. 菲德勒的領導有效性權變模型. 菲德勒(F.Fiedler)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領導有效性的權變模型。 他認為,任何形態的領導方式都可能有效,關鍵在於領導風格和具體組織情境的匹配程度。

  5. 菲德勒權變模型 (英語: 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是由商業和管理心理學家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 所著,主要說明關於組織中領導者的有效性的 權變理論 。 費德勒以「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來衡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以及個人領導取向的工具,並將這一因素分解為領導者─成員關係、任務結構以及職位權力3個構面 [1] ,組合出8種工作情境: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Fred Edward Fiedler)的「菲德勒權變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參考資料. ^ Forsyth, D. R. (2006). "Leadership". In Forsyth, D. R., Group Dynamics. 5th ed. pp. 245–277.

  6. 教育Wiki. 權變領導理論 (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權變領導理論的基本假設乃認為組織領導的效能系取決於領導者的人格特質與情境變因二者契合的程度。 因此,任何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領導方式,蓋不存在。 亦即「領導者」、「情境」與「效能」三者,乃成為「權變模式」的三個基本要素。 基本上,費德勒認為領導效能,將取決於領導型式與情境控制的配合。 (一)首先,所謂「領導型式」,係指「關係導向」和「工作導向」而言。 強調「關係導向」的領導者,將重視組織成員心理需要的滿足,尊重部屬個人的人格尊嚴、肯定部屬個人的價值,提供合適部屬參與的機會,能體貼部屬的感受,增進領導者與部屬間人際溫馨的情感,是個人導向或人員導向的領導型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