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元旦這天,我國加入WTO屆滿20年。 前總統陳水扁於2001年11月20日批准我國入會條約,隔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開啟臺灣貿易自由化大門,農業部門首度面臨國際化挑戰,歷經了「穩定中發展」的20年,農業部門今年將再次接下自由化的戰帖。 陳水扁在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見證下完成WTO條約簽署。 (圖片來源/總統府) WTO在20年前展開的 杜哈(Doha)回合談判 以失敗收場,且WTO組織及法規改革無力,導致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涵蓋議題比WTO更廣,開放水準也更高。

  2. 臺灣現代化的農業行政體系,肇始於日本統治時期。 1895年,臺灣總督府於民政局底下設立「殖產部」,底下分設農商課、拓殖課、林務課、鑛務課等單位。 1919年,民政局殖產部改制為「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20世紀初,總督府為了發展臺灣的現代化糖業,另外成立了「臨時糖務局」推廣蔗糖產業。 知名的日本農業學家新渡戶稻造,也曾經來臺灣擔任過殖產局及臨時糖務局的局長。 到了1939年,為了因應戰爭,總督府提昇了糧政單位的層級,單獨設立「米穀局」(食糧局),即為臺灣設置糧政專責機關的開始。 蔗農收穫製糖甘蔗。 仁德糖廠製糖甘蔗收穫畫面。 仁德糖廠位於臺南仁德田厝,前身為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車路墘製糖所,1909年成立,1910年開工生產。 (以上圖片提供/豐年社) 終戰前中華民國.

    • 倏忽即逝的「茶金」年代
    • 出口導向、賺取外匯的的戰後臺灣茶
    • 茶園綠肥「魯冰」的推廣

    綜觀整個日治時期,茶葉一直都是臺灣最重要的出口貿易商品,占整體出口值近3成。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臺灣的茶葉生產面積、出口值更達到一次大戰以來的第二次高峰,但到了太平洋戰爭結束的1945年,因部分茶園轉作糧食作物,以及1944年10月起的美軍定期空襲使茶葉銷售、生產停滯,終戰當年茶園面積僅有戰前4分之3的3萬4千公頃,產量更僅有1千4百餘噸,約為1939年的10分之1。 1. 延伸閱讀:草山曾經有茶園──陽明山上被遺忘的臺灣茶產業 戰後隔年,臺灣卻頃刻進入《茶金》人物原型、《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老先生口中的「茶金」時代。 原來,當時世界主要茶產區包括印度、錫蘭,以及曾被日本攻占的爪哇,都尚未從戰爭的衝擊中復甦。這些產茶地區,即廖運潘在《茶金歲月》中所指的「南洋」各產地(日治時期對於從東南亞乃至...

    廖運潘岳父、姜阿新家族的永光公司能在戰後茶業界獨占鼇頭,仰賴的是日治時期以來與英國鉅商怡和洋行建立起的合作關係,以及對茶菁品質的重視,加上周全的加工製程。姜阿新自1930年代便與「三井農林株式會社」(現三井物產)合作投入機械生產紅茶,廖運潘形容永光茶的紅茶品質是其他茶廠「望塵莫及」,只有引進阿薩姆大葉種試驗栽培的南投魚池紅茶有可能與之較勁。 怡和洋行要求永光公司無限量供應紅茶,雙方都得到驚人獲利,姜阿新博得「茶虎」美名,但此時永光公司大舉擴張,並且因通貨膨脹、利息本金變相低廉而持續借貸周轉,對往後造成不小的經營問題。 1949年,臺灣茶葉產量已恢復到戰前水準,姜家在戰後的這段茶金歲月卻也將至尾聲。一方面是50年代印度、錫蘭產茶逐漸恢復,紅茶價格不如以往優異,二方面國內也在推廣阿薩姆茶種及紅茶...

    到今天,距離臺灣茶的外銷盛世已過了40年,早年茶業景況也消淡於記憶角落。隨著肥料、農藥的施用推廣,也許少有人記得,在茶園中也曾大力宣導種植綠肥,也就是數度改編影視作品的知名小說《魯冰花》標題的「魯冰」(Lupinus)。 魯冰是「羽扇豆屬」植物的總稱,其下多達數百種,分布遍及地中海地區、非洲及南北美洲,是日治時期便已引入的綠肥作物;尤其山區茶園常由較為貧瘠的坡地開墾,以綠肥改善土質的作法可謂行之有年。早期歐洲人不明白魯冰為何能在貧瘠的土地茂盛生長,而以「狼」(拉丁文 lupīnus)來命名這種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為它們像狼一般啃噬土地,到近世農人才發現魯冰的妙處。也許是因為久遠廣袤的文化變遷及交流,魯冰花有著複雜而矛盾的花語:母愛、幸福、貪婪的心、苦澀、悲傷、空想。 化學肥料雖在...

  3. 1926年,臺灣總督府為臺灣新品種粳米命名,以日本人舊稱臺灣「蓬萊仙島」, 就稱這種米為「蓬萊米」(ほうらいまい,hōraimai),從臺灣回銷日本。

  4. 20220813. 從農經學者到提出「臺灣的主張」的民主先生,這段路或許早年的李登輝也難以想像,但他的臺灣意識其實在對臺灣農業經濟的研究論文中,早已灑下線索。 (圖片來源/翻攝自國史館出版之《李登輝總統照片集》) 文/鄭紹鈺(哈佛大學經濟系 博士前研究員, 由Mellisa Dell教授指導) 過去幾年在臺大經濟系唸書,曾輾轉在幾門課上,頻繁地聽到了「李登輝老師」這個稱呼。 後來問過了系上不少老師,我才明白,原來李登輝前總統是許多系上老師的老師。 豐年社出版的 《永遠的農業人》 一書中,交待了李登輝從年輕到老的人生變化,尤其著重在農業與經濟發展這方面,自然也交待到了李登輝作為學者的一面。

  5. 臺灣是素肉大國生產大國,除傳統以大豆製成的素肉(右)以外,已有廠商跟進潮流推出被稱為「未來肉」的豌豆原料漢堡排(左)。 (攝影/黃毛) 在臺灣,素食依吃素原因可分成:宗教素、健康素、環保素(反對畜牧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破壞地球環境)、人道素(反對以不人道方式飼養和屠宰動物),其中以宗教素居多。 從歷史上來看,臺灣的宗教素歷史悠久,這與臺灣傳統「在家佛教」的影響有關。 在家佛教的興起. 中國明朝中期,山東佛教徒羅清開創「在家佛教」的思想(史稱 羅教 ),主張在家吃素誦經,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結果廣受中下階層民眾歡迎。 羅教沒有中心組織,後來在各地出現流派,成為結合儒釋道教義的宗教運動和民間信仰,盛行一時。 清代,羅教各流派繼續流傳並擴大勢力,威脅了正統佛教,也開始遭到官方打壓。

  6. 1 天前 ·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周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為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