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杜鵑花品種「桃園1號」及「桃園2號」為雜交育種方式育成。「桃園1號」以西洋杜鵑及臺交杜鵑為親本;「桃園2號」以金毛杜鵑與戶杜鵑為親本。 「桃園1號」及「桃園2號」分別經雜交、優良株選拔及2次品系比較試驗等育種程序。

  2. 「桃園3號-春緋」花色為紅紫色漸層至粉白,「桃園4號-紅華」為濃紅紫色,花型均為瓣,花瓣半開,萼筒呈倒鐘形。 「桃園3號-春緋」花徑平均2.8公分,1月下旬開始開花,2月上旬盛花;而「桃園4號-紅華」花徑略,約3.0公分,花期則略早1週。

  3. 因應氣候變遷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冬麥夏稻生產模式一改國內水稻兩個期作的習慣只在夏季單期作5至10月種稻剩下時間栽培小麥等雜糧作物希望有效利用水資源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並且透過引進國外生育期較長的水稻種原盼選育出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0217. facebook. line. twitter. 小番茄種苗亞蔬25號」。 (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合作育成橙紅色小番茄品種種苗亞蔬25號」,果形橢圓偏大單果重達25公克口感清甜作為水果入菜皆宜。 更特別的是,其具耐熱特性,在高溫環境下仍能結果生產;對於番茄好發的捲葉病、萎凋病、青枯病等病害有良好的抗病特性,可以露天栽培、無須搭設溫室。 番茄在夏天氣溫偏高時容易發生授粉障礙,「種苗亞蔬25號」是亞蔬中心以純化自交品系育成,因親本具有耐熱特性,種苗亞蔬25號夏季仍能生產不中斷;且其屬於無限生長型橙紅色小果番茄,可連續開花結果,每公頃年產量約70公噸。

  6. 本期《鄉間小路》藉山林賞景、歷史人文、親子療癒等角度出發:搶先深入風雨後於今年三月重新開放的「奧萬」,也邀請教育家王振叡分享「淡蘭古道」北路(馬偕之路)的行腳風光,此外,更沒少了臺灣最受歡迎的自然風景「阿里山」,參與最新「水山療 ...

  7. 農傳媒. 20210307. 雙扇蕨 Dipteris conjugata Reinw. 內容提供/林務局 文/吳永華. 1914年1月,有一位住在日本三重縣的23歲年輕人伊藤武夫,他很想來臺灣做植物調查方面的工作,卻礙於是自學出身,沒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 正好當時家鄉伊勢神宮的神宮農業館開館,家人透過拜託蒞臨與會的男爵田中芳男的推舉,向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斡旋,終於如願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14那年的3月,早田文藏(當年41歲)再度從東京帝大來臺植物調查,剛好佐佐木舜一因病返鄉休養無法陪同,於是來臺才兩個月的伊藤武夫毛遂自薦希望能夠擔任早田博士的採集助手好上山學習,獲得早田的首肯,於是一同前往阿里山。

  8. 20201214. 文字.攝影/楊理博. 根據口述,布農人最初由西部海岸向山遷徙,或許出於對耕地獵場的需求、或許出於其他族群的擠壓,他們篳路藍縷進入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區,逐漸發展出郡、巒、丹、卡、卓、蘭六社群。 18世紀初,布農人開始向外擴張,以丹、郡、巒群為主跨越中央山脈主稜的障礙,向東、向南遷徙,形成橫跨南投、花蓮、臺東、高雄的布農山林王國,直到1930年代日本政府的集團移住政策,才被強制遷移至淺山地帶。 翻開今日的臺灣地圖,布農族村落圍繞著中央山脈南段的東西兩側,成為現代社會的邊陲,卻是面對廣袤山林的最前線,數百年間建立的文明遺跡仍靜躺山野…… 馬西桑是郡群布農人從南投向東南翻越所建立最早的部落之一,位於拉庫拉庫溪北岸的深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