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藥巴拉刈是一種快速作用的接觸性除草劑讓雜草直接接觸農藥經日光照射後生成過氧化物發揮殺滅效果。 而且巴拉刈的作用屬於「非選擇性」,對於所有植物都有效果,因此農民也會將其作為落葉劑,方便紅豆機械採收。 在市面上,巴拉刈常常會以24%的濃度出售,農藥商品的外觀標示為紅色,代表在急毒性上屬於「劇毒」等級。 巴拉刈因為沒有解毒劑,人如果誤食或服用,會對身體產生迅速、不可恢復的傷害,致死率高。 近年發生多起民眾服用巴拉刈輕生的憾事,各界開始討論是否規定只能由代噴業者取得、執行,或進一步禁用。 雖然巴拉刈對人體來說是劇毒,但根據食藥署 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專區 的說明,巴拉刈易被紫外線快速分解消退,若在正確使用的前提下,不易對操作者、野生動物或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村落
    • 體驗傳統噶瑪蘭飲食文化
    • 聯絡資訊

    噶瑪蘭族屬於臺灣平埔族的一支,根據目前的考古與語言學資料顯示,噶瑪蘭人的祖先約於19世紀末之前定居於宜蘭平原,並在咸豐年間南遷花蓮,現今大多分布在東海岸的豐濱鄉新社、立德與長濱鄉的大峰峰、樟原。 「祖先當年乘坐整支原木做成的船,從宜蘭飄洋過海而來,看到岸邊的拉拉板山,便從這裡上岸,我們稱之為巴特虹岸」,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國祥說,「噶瑪蘭族是種稻的民族,選擇適合種水稻的新社落腳」,新社部落依山傍海,噶瑪蘭族在這片緊鄰太平洋的臺地上開闢了層層疊疊的海梯田。 為了延續噶瑪蘭族傳統文化與海梯田等農村景觀,新社部落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轉型有機農業及友善耕作,並與阿美族Dipit部落一起響應政府的號召,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等公部門及所有關心部落的...

    噶瑪蘭族人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部落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在傳統飲食文化上,新社部落依山傍海,族人的食材採集也橫跨山海,從住家旁到山邊的翼豆、昭和草、刺蔥、香蕉心、月桃心等各種野菜,海裡依季節有洄游的魚類,如飛魚、鬼頭刀、白帶魚等,潮間帶更是抓寶勝地,有鹿角菜、紫菜、龍蝦、貝類等各式食材。 而傳統的部落便當「阿里鳳鳳」更是族人的重要回憶媒介,出門從事農業工作為求方便,利用在地材料的巧思,研發出容易攜帶與保存的阿里鳳鳳。部落青年宮莉筠說:「阿里鳳鳳是噶瑪蘭族的情人便當,以前噶瑪蘭族女生為了討好喜歡的男生,會特別去採集林投葉,編織成容器後把食材包進去,方便情人外出工作時攜帶。」 花蓮...

    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國祥 電話:0958-279198 1. 標籤 2. 花蓮 3. 里山倡議 4. 新社部落 5. 飲食文化 6. 永續農村 7. 豐濱鄉 8. 噶瑪蘭 9. 森-川-里-海 1. facebook 2. line 3. twitter

  2. 20230827.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 (圖片來源/ Gary Yost on Unsplash ) 內容提供/衛城出版 巴諦斯特莫席左 翻/林佑軒. 相互依存的積極觀點並非由人類單獨占據。 於此方面,站上這另類外交的立場的,是一個個聯合了人類與非人類生物的集體,這些集體真是奇異。 好比說,我們可以把下述的團體想成這一類在關係裡由人類與非人類共同組成的參與者:蜂農與蜜蜂結盟,形成了團體,要求大規模減少工業化農業相關產業的化學投入(intrant chimique) [1] ——控制病蟲害的製品明顯導致了蜜蜂的 「空巢症候群」 (syndrome de la ruche vide;蜂群衰竭失調症),削弱了馴養與野生的授粉者。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巴拉刈是一種快速作用的接觸性除草劑,農委會允許用在除柑桔類果園、茶園、蔗園、豌豆園雜草,或是「耕犁前田面雜草」,2011年八月正式核准用在「紅豆落葉處理」。 巴拉刈價格低,每公升出廠價僅100元,市面上可買到的「24%巴拉刈溶液」售價也不超過200,而且噴完大約3、4天草即枯死,深受農民喜愛,每年使用量約2000~2500噸。 在農藥管理分類上,巴拉刈屬於劇毒農藥,以20%的巴拉刈溶液換算,成人食入10至20毫升就可能致死, 若超過60毫升,患者幾乎會立即死於多重器官衰竭。 不過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科學評估上,巴拉刈的毒性不到劇毒,但因巴拉刈沒有解藥,才比照劇毒農藥管理。

  5. 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馮海東指出,1992年國內的劇毒農藥高達66項產品,隨著世界潮流推動劇毒農藥退場,目前國內僅剩下11項劇毒農藥產品,明年2月1日起禁用24%巴拉刈溶液及33.6%達刈水懸劑(含巴拉刈的混合劑),未來只剩下9項劇毒農藥產品。. 目前巴拉刈用量 ...

  6. 在部落的傳說中,常常出現Ina的身影。 傳說中太塱的祖先因一直沒辦法生下具人形的小孩,夫妻倆非常悲傷。 Ina聽見了夫妻的哭聲,送來裝有紅糯米、芒草及箭竹的竹筒,夫妻倆吃下紅糯米後,才生下人類的孩子,成為阿美族祖先,並以芒草和箭竹用來蓋屋、製作器具,因此這三種植物也成為了阿美族人重要傳統作物。 尤其有「天使的翅膀」稱號的紅糯米,更是具有文化傳承的代表性,所謂的「翅膀」,是指紅糯米稻穀上呈長條狀的穎芒,花蓮光復的太塱部落便是它的最大產區。 紅糯米的營養價值高,富含花青素,抗氧化能力較一般米提升17倍,符合現代人養生保健訴求。 過去紅糯米由於產量少,即便在太塱部落中都是極為珍貴的食材,族人平常是捨不得吃的,只有在婚喪喜慶、祭祀祖先,或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來到才會拿出來招待。

  7. 「以前造字很厲害! 」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說:「我們看蝙蝠二字,都是『虫』字邊,就已經直接告訴你,蝙蝠是吃蟲的了。 蝙蝠可以吃掉農田的害蟲、大家都討厭的蚊子,還會幫花果授粉,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動物。 也正因為蝙蝠對人類益處這麼大,所以在中華文化史上,蝙蝠常被尊為「神獸」;並且也取其諧音,例如在「五福臨門」的春聯或雕花上,直接畫了五隻蝙蝠。 雖然蝙蝠在自然和文化上與人類休戚相關,但面對都市的擴張、更新,蝙蝠卻逐漸遭逢困境,當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試著想保護蝙蝠的生存權益時,更是常面臨資源的窘迫和大眾的誤解。 五福臨門圖周圍圍繞五隻蝙蝠。 (圖片提供/ 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蝙蝠逸事:沒有牠,就沒有龍舌蘭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