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專訪政治評論員潘東凱(Gordon Poon),他認為「香港」英國創造出來,所以香港人對英國有認同理所當然。 他又批評中共將香港破壞到不似人形 ...

    • 27 分鐘
    • 22.6K
    • 紀元英國 Epoch News UK
    • 家庭背景,求學生涯
    • 工作
    • 爭議
    • 著作
    • 外部連結

    劉細良籍貫廣東番禺,父親曾在赤柱軍營服務駐港英軍,後來在球場對面開了家裁縫店。劉細良少年時居於東頭邨徙置區22座,與兄姊的最大娛樂,是到圖書館借書。家裏沒有電視機,圖書館是接觸外邊資訊唯一的窗口。劉細良小學時期首先接觸的小說是《西遊記》。 劉細良在1977年畢業於獻主會溥仁小學上午校,與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為同班兼同屆畢業同學;劉細良於同年入讀李求恩紀念中學。中一、中二開始閱讀金庸小說,並在教師誘導下,閱讀大量名家作品。惟他讀書表現並不出色,每年也因數學不合格而要試讀升班。其後靠自力發奮,在會考及高等程度會考(H-level)取得優異成績。 劉細良上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前接受明報專訪,據報道,『那時候,同學都努力溫習課本,獨剩劉細良狂啃台灣《雄獅美術》雜誌、印象派畫冊,還有金庸、岑...

    大學時代及政黨工作

    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後,劉細良積極從中國入口書籍於香港轉售,又於大學舉辦書展及相關活動,賺得了「足以付足大學學費的數目」,初期與中學的舊相識范永康拍擋,以每次百多元的工錢,招募歷史系師弟到廣州的書局帶書回港轉售。 1988年,劉細良修讀社會科學系研究院碩士課程,翌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對他心理打擊極大,1991年畢業後,原打算往美國修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獎學金與導師職位都已安排,他卻臨時變卦,經當時的研究院同學,現任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引路,加入香港民主同盟(民主黨前身)當研究員,一做7年。當時的主席李柱銘對劉甚信任,找他為其演辭、講稿、及早期的《壹週刊》文章當代筆。1997年6月30日香港主權移交前夕,李柱銘在立法局大樓外高喊「香港回歸,不單是土地回歸,最重要的,是民心的回歸,讓我們有真正的民主,更大的自由空間,才能獲得港人的民心」,該演辭便是出於劉的手筆。 1997年,中方不滿彭定康政改方案,終止「直通車」——原來的立法局議員不能直接成為特區的立法會議員,並單方面成立「臨時立法會」作為立法機構,直到1998年特區第一屆立法會組成為止。臨立會成立,令劉細良與民主黨眾元老不和...

    政府工作

    1989年,港督衛奕信成立中央政策組,1992年劉細良任職民主黨政策研究員期間,獲中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委任為中策組非全職顧問。 2005年3月10日,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6月21日獲得國務院正式任命。同年10月下旬,有傳言指劉會出任曾蔭權政府的新聞統籌專員。 2006年1月,再有傳言指劉會頂替2004年9月離職的練乙錚,出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同年2月,劉細良向傳謀聲稱「已正式去信要求退出民主黨」,並在其《am730》專欄亦以「告別」為題,表示將停止於各媒體的時事評論工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6年2月9日,香港兩份親共報章分別發表文章批評有關任命。東方日報社論以「披肝瀝膽遭白眼 殺人放火受招安」為題,內文以「是個徹頭徹尾的異見分子」,「重用劉細良之流的降卒」等形容有關任命,同報的梁立人專欄則認為「今日曾蔭權將希望寄託在泛民出身的投機分子身上,到頭來必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太陽報顧天樂專欄則以「引狼入室」形容曾蔭權的做法,又批評劉為「不過一介寒酸秀才,造反無膽,殺人無力,既不足倚重,亦不足畏忌」。同日,香港立...

    離任中央政策組後,狠批新特首梁振英

    2012年7月1日,剛卸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的劉細良高調參與七一遊行,並在DBC數碼電台的攤位站台,並把有關相片上載其面書專頁。他批評警方指遊行人數只得6萬多是荒謬,更指「此數字的政治功能是供梁振英上報北京中央之用」。翌日,行會成員張震遠在稱,很多人參與七一遊行,反映梁振英的求變說法正確,劉細良即在面書中批評張震遠是詭辯,指「市民上街係不滿梁振英,蠢材!」對於梁振英與司局長落區,劉細良指這是以「區議員水平」爛show扮落區親民,他認為梁振英應在政治層面回應群眾訴求,包括落實一人一票選特首及取消功能界別、交代如何維護香港核心價值,以及交代個人誠信問題,到立法會接受質詢。劉細良並在面書中說﹕「如他(梁振英)一意孤行,繼續靠建制派護航落區,聽取預先安排好的群眾意見,在泛民及自發群眾狙擊下,將賠上全個政府的民望。」不過,有網民質疑劉細良在政府任內有否爭取過民主普選。

    被潘東凱入稟追討版權稅

    2018年,書本《炎黃解毒》的作者潘東凱(Gordon Poon)入稟區域法院,向劉細良與其妻鄺穎萱創辦的出版社上書局追討版權費最少19.2萬元。入稟狀指,潘東凱於2016年6月寫成《炎黃解毒》一書,同月與被告上書局達成協議,讓上書局負責印製、出版及發行,共且獲獨家發行權5年,劉細良與鄺穎萱並代表上書局同意支付該書每本零售價128元中的25%,即32元作為版權費予潘東凱。潘東凱後來得知該書售出超過6,000本,但被告卻一直拒絕向他支付版權費,他多次追討仍不得要領。潘東凱向法庭入稟追討款項,及要求法庭頒令禁制上書局繼續出版、銷售或發行其著作《炎黃解毒》,並要求上書局交出出版帳目【案件編號:DCCJ 4407/2018】。

    賣樓獲利三千多萬元

    2021年4月,劉細良和鄺穎萱夫婦以4,380萬港元出售位於北角半山雲峰大廈B座高層一個單位,該單位實用面積1,650平方呎,三房連套房間隔,成交價4,380萬元,折合呎價26,545元,成交價創下該大廈單位成交價新高。劉細良夫婦於2006年以約1,230萬元購入上述單位,持貨約十四年,現易手帳面獲利3,150萬元,物業期內升約2.6倍。新買家為鄧宛舜(Tang Yuen Shun Cynthia)律師,鄧氏2020年初獲政府委任公司法改革常務委員會委員,2021年亦繼續擔任該職位。由於劉細良獲利三千多萬元及買家有建制背景,此交易在網絡上掀起論戰。不少親本土派人士[誰?]批評劉細良,質疑他如此富有,其網台不應要求網民「課金」,又形容劉細良曾指控不同社運人士是「鬼」,自己卻乘著過去兩年社會政治氣氛,累積大量財富,指劉氏吃「人血饅頭」。專欄作家陶傑認為劉細良需要自行向支持者交代。

    陳橋攝影集事件

    陳橋是香港第一代華人攝影記者,任職《南華早報》攝影記者28年,除了攝影作品獲6項世界新聞圖片榮譽獎,他更是首位從事新聞攝影行業的人獲頒英女王榮譽獎章。 2006年9月,溫哥華的中僑互助會為陳橋出版了一本名為《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Kiu Chan Times 30: Moments Captured by a Photojournalist)的攝影集,該攝影集的封面是寬闊白銀橫框,封面及封底中間的橫框由數張黑白照片拼貼而成,全書共178頁,國際書號為 9781896148441,每冊售價加幣25元,陳橋以該書為加拿大的華人組織中僑互助會作義賣籌款。 2017年7月,劉細良與其妻鄺穎萱創辦的出版社上書局出版一本名為《鏡頭下的歷史》(Moments Captured by a Photojournalist)的精裝攝影集,作者陳橋,該攝影集封面為黑色,只印有中英文的書名和作者名,全書共188頁,國際書號為 9789881352866,每冊售價港幣300元。 2024年4月6日,96歲的陳橋離世,4月19日舉行追思會。4月20日,作家陳韻文在面書中發文,指在追思會上,劉...

    旅遊類

    1. 《森羅萬象——滿天神佛的亞洲世界》2014 2. 《過客2──中國遊記》2011 3. 《過客》 2010年 4. 《帶著偏見去旅行》 2007年 5. 《文字慾系列--日本痴漢》2005 6. 《大朝聖》 2004年 7. 《東京未來都市漫遊》 2004年 8. 《江戶東京漫步指南》 2004年

    文化類

    1. 《手作仔》2012 2. 《紐倫港之夢》2008 3. 《日本痴漢》2005 4. 《勇敢新世界—互聯網罪與罰》 2005年,與許煜合著

    政治類

    1. 《細良好讀.看世界》2018 2. 《細良好讀.看中國》2018 3. 《香港知識人》2014 4. 《大香港人》2013 5. 《新君王論3》2005年,與原復生及蔡子強合著(有指新君王論系列係抄襲Dick Morris 的 The New Prince) 6. 《百日維新》2005年,與陶傑、蔡子強等合著 7. 《卡拉OK政治論》2004年 8. 《選舉與議會政治:政黨崛起後的香港嶄新政治面貌》1995年,與蔡子強、周柏君合著

  2. 2022年7月18日 · 政治評論員潘東凱(Gordon)最近接受《紀元英國》專訪,他直斥中共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將香港破壞到「不似人形」,在投資銀行界擁有超過20年工作經驗的他又分析指,香港已經沒有經濟...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潘東凱,資深金融人,八十年代開始在倫敦資本市場展開事業之後,數十年來一直視香港與倫敦為永久家鄉。 近年來全身投入歷史文化研究寫作,著有《炎黃解毒》及《今昔維城》等作品。 ️歡迎訂閱大紀元英國官方頻道:ht...

    • 37 分鐘
    • 1713
    • 紀元英國 Epoch News UK
  5. 在香港面對金融危機期間,潘東凱(81新亞工管)公司的業務多多少少受到點衝擊 ,但對他個人而言,卻投資獲利不菲。 然而政府處理危機過程所用的 方法,卻令他很不快樂。 「這不我個人的得失,而是整個社會利益。」 目睹多次風暴

  6. 2018年10月3日 · 原告潘東凱在入稟狀指自己是以歷史及政治事件為題材的作家,2016年時撰寫了《炎黃解毒》一書,並就該書與答辯人上書局簽訂協議,讓答辯人印刷及出版該書,以及獨家分銷該書5年,答辯人則會承擔書本的出版及分銷開支。

  7. 2017年4月2日 · 佢同妻子鄺穎萱經營一間名為上書局的出版社,近日遭《信報》專欄作家潘東凱入稟區域法院,指拖欠版權費192,000元,要求法庭頒令,禁止上書局繼續出版和發行其著作《炎黃解毒》,及須交出出版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