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4日 · 瓦羅爾指出,人類對於宇宙所知不多,火箭科學家必須具備絕佳的創造力與批判思考力,以應付太空中的不確定性。 當我們學會運用火箭科學家的思維,無論是開拓全新市場,或是找到人生方向,都能夠有不一樣的視野。 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就算失敗,成就也超越他人. 對於不知道將發生什麼,感到害怕是人之常情。 火箭科學家習慣以 射月思維 (moonshot thinking)調整心態,在還沒飛出宇宙,就先確立登陸月球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 大膽思考 。 知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曾言,「將目標訂得高的可笑,就算失敗了,也將超越其他人的成就。 」事實上,不確定性愈高,發揮的空間愈大。 唯有勇於面對風險與未知,突破才可能發生 。

  2. 2020年11月6日 ·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這句話常被用來鼓勵人們不要畏懼失敗,失敗為成功之母。 然而,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 賽局模型:囚徒困境
    • 賽局模型:零和賽局
    • 奈許均衡:單獨一方改變策略時,無法提高報酬
    • 賽局的演進:考量行動順序、資訊透明程度
    • 從定價策略學賽局理論:優勢策略與奈許均衡
    • 想更瞭解賽局?推薦兩本書

    賽局理論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阿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講解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假設警察抓到兩名搶銀行的嫌犯,卻苦無證據定罪。警察將兩人分開囚禁,並分別跟他們說:「如果你不認罪,另一個人認罪,那他會無罪釋放,你唯一死刑。」此案中,嫌犯都清楚,如果彼此都不認罪,頂多證據不足關 1 年。然而,兩位嫌犯都害怕對方會招認,所以寧願選擇認罪。 囚犯困境的例子中,雖然沈默不認罪對雙方最有利(各判 1 年),但兩名犯人會因為害怕對方自白會加重自己的刑期,所以最後都會認罪(各判 15 年),這個賽局就成了「困境」。 囚徒困境能解釋商場上的「削價競爭」,競爭廠商壓低價格,你不得不跟進,但跟進對雙方都沒好處。學習這個觀念,最大的收穫在於,我們...

    零和賽局是在賽局理論中,出現「非合作博弈」的情況,只會有一個人贏、另一個人輸,兩個人的利益總和相加等於零,故稱零和賽局。這個思考策略經常運用在運動比賽,猜測對手戰術。通常,一個人的選擇,會被另一個人影響,沒有任何選擇具有絕對的優勢,亦即沒有辦法確保自己一定會贏。 剪刀石頭布是零和遊戲最常見的例子,以小李、小張兩人猜拳來說,贏的 + 1 分、平手 0 分、輸的 - 1 分,兩人成績加總永遠為零。即便兩人都沒有優勢,還是有跡可循。比方說,小李連續 5 次都出「布」,小張觀察到這點,改出剪刀的勝率就會提高。《理性》一書建議, 在零和賽局裡,理智者反而應該要保持隨機性,使對手難以預測自己的行動路線。

    在前 2 個賽局理論的例子中,犯人決定要不要認罪,屬於「主觀」判斷的賽局;隨機出拳的剪刀、石頭、布,長期下來,每種拳出現的機率為 1/3,這種賽局的策略接近「客觀」機率。 當賽局裡這兩種狀況都有可能出現時,就稱為混和策略。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奈許(John Nash)證明了:「如果允許混合策略,則參賽者與策略數目有限的任何不合作賽局,都一定會有奈許均衡存在。」 奈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也叫非合作均衡。意思是,在賽局中達到某種平衡狀態,且所有參與者都能接受結果,就是奈許均衡。舉例來說,在討價還價後,賣家與消費者都達成對某件衣服價格的共識。更重要的是, 在這場賽局的所有參與者都相信,只要某一方單獨改變策略,都會使結果變得不好。 以企業的薪資策略為例,如果不提...

    子賽局完美均衡

    奈許均衡是建立在參與者同時行動的前提上,也就是靜態賽局。但現實社會中,不論企業或個人決策都有先後之分。另一方面,奈許均衡不一定只有一個。 比如《玩命關頭 7》中,唐老大與戴克蕭開車互撞。最好的情況是一個活著,另一個死亡,這就得賭誰先膽小偏移車道,所以奈許均衡有兩個:唐老大先偏移,戴克蕭直衝;唐老大直衝,戴克蕭先偏移,參賽者難以預測結果。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同樣在 1994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賴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為賽局引入動態的概念,提出「子賽局完美均衡」(SPNE,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也就是思考如果讓對手先採取行動,自己應該如何因應;和如果自己先下一步棋,對手可能會採取什麼行動,統籌所有子賽局的可能性之後再做決策。 舉例來說,有家新百貨公司準備進入某市場,舊百貨公司可以選擇維持原價或降價。 此時,第一個子賽局,是舊公司觀察到新公司進入市場後的賽局;第二個子賽局,是舊公司觀察到新公司不進入市場後的賽局。從各個子賽局的結果,回推舊公司的最適策略。

    貝氏奈許均衡

    同時,賽局理論原先假設資訊完全透明,跟現實世界的情況不盡相符。所以,1994 年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為了分析不完全訊息之下的非合作賽局理論,提出「貝氏奈許均衡(Bayesian-Nash equilibrium)」。 舉例來說,B 企業考慮進入 A 企業獨佔的某市場。B 企業知道,A 企業是否會阻擾他進入,取決於阻擾所花費的成本:如果成本高,A 就不會阻擾;如果成本低,A 就會阻擾。然而,A 企業的阻擾成本是多少,B 企業卻不知道。 這種 A 方知道,B 方卻不知道的資訊,在海薩尼的非合作賽局中被稱為類型(types)。A、B 企業都知道自己的類型(成本高、成本低),不知道另一方的類型,但卻能得知類型的分佈,如阻擾成本高的機率是 60%、阻擾成本低的機率是 40%。 貝氏奈許均衡中,參賽者只知道自己的類型,不知道其他人的類型,但所有人都知道類型的分佈。所以,參賽者只能依照自己的類型,與類型的分布,找出利益最大化的決策。

    甲、乙兩家相互競爭的航空公司,在上圖標示出兩方選擇原價策略和降價策略後的結果。在決定票價前,企業應該要先探索自己有無「優勢策略」。 以下拆解成 3 張圖來做解讀: 當甲、乙都採原價時,甲的利潤有 10 億,乙的利潤有 6 億。但假如甲航空公司通過計算後發現,無論自己降價後因為搶奪乙的市占率,無論乙有沒有降價,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潤,因此甲一定會降價。 乙航空公司完全沒有優勢,降價或維持原價可獲得的利潤,要看甲航空公司的價格策略而定。 因此在甲航空公司選擇降價後,乙航空公司只能依此選擇維持原價。

    1.《賽局高手》,巫和懋、夏珍著,時報出版

    作者巫和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過去在台大開設「賽局與產業競爭策略」屢次被評為學生最受歡迎課程。在本書中,他從賽局的誕生、談到靜態、動態賽局,由淺入深並輔以產業與政治的案例,適合想了解賽局的讀者。

    2.《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著,臉譜出版

    本書介紹人的決策,除了受理性控制外,尚會被其他人的行為所影響。結果導致有些個人、組織能順利合作,有些卻彼此衝突。

  3. 2018年6月26日 · 1. 代表性捷思法. 人們進行判斷時,會比較要判斷的事物和「想像中的理想典範」之間的距離,就稱為代表性捷思法。 例如在擲硬幣的過程,大家都知道硬幣顯示正反面的機率,其實是相同的。 然而當硬幣連續出現正面之後,人們容易想像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提高,也是所謂的「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 2. 可取得性捷思法. 其次,可取得性(availability)是指愈容易浮上心頭的情境,人們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愈高。 他們曾做過一個實驗:請大學生判斷英文字母 K 在某個文本中,出現在單字的字首,或第 3 個字母位置的機率高低。 由於人們較容易想到 K 在字首的單字,結果當然是前者機率較高,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4. 2015年12月4日 · 「同理心是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立場,藉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思考自己要怎麼做。 」 《同理心優勢》 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指出,同理心,是改變社會與他人最強大、最有用的力量。 因為唯有看穿問題的表面,才能真正探觸到對方內心深處的痛苦和需求,給予符合對方期望的支持,不只是解決對方的問題,更能帶領大家朝你想要的目標前進。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此破除種族隔離,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iPhone的友善介面橫掃全球,無論是在政治、宗教、商業領域,歷來所有成功的領導和管理,都是如此。 嘗試了解對方,不急著快速簡化問題. 要真正做到同理,第一件事就是傾聽與觀察,不快速下判斷。

  5. 2021年11月22日 · 1. 囚徒困境大致的情境如下:警察抓到嫌犯 A、B 兩人,並隔離審訊,其中一人如果坦白罪刑、另一人拒絕承認,則自己可以無罪釋放,對方則重判 30 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15 年(用坦承換取較短刑期)。 兩人都不承認罪刑,則各判 1 年(因為犯罪證據明確)。 延伸閱讀: 為什麼殺價競爭無法避免? 由於嫌犯只關心自身利益,他們會推論幾種情境,自己坦白、對方抵賴,就可以換得無罪釋放;自己抵賴、對方卻坦白,就要坐牢 30 年。 因此不管怎樣,都應承認罪行。 殊不知,另一名嫌犯也是這麼想,兩人最後都說出犯罪的事實,被判處 15 年。 雖然最好的情況是兩個人都不承認犯罪,但兩名犯人因為害怕對方自白,所以都會認罪,這個賽局就成了「困境」。

  6. 2021年9月24日 · 賈伯斯經營企業的理念和金句,更是眾多企業家學習的標竿,美國《創業家》(Entrepreneur)雜誌網站評選了 4 個賈伯斯影響世人最深遠的人生哲學。 延伸閱讀: 天才都是孤獨的? 紐約大學教授發現,厲害的人私下有個共通點. 1. 失敗等於轉機. 觀察賈伯斯的人生歷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 包括曾被自己創立的公司 Apple 踢出去、大學時期則從里德學院(Reed College)輟學,以至於從沒完成高等教育。 但賈伯斯認為失敗是好事,因為失敗過,才有機會成功。 好比雖然沒有完成學業,但他斷斷續續接受一些藝術、禪學相關課程,反倒因為一堂書法課,意外啟發他對麥金塔電腦的設計。 賈伯斯認為失敗不會怎樣,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對失敗。 如果你垂頭喪氣被打敗,那失敗可就是一件嚴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