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30日 · 皮膚科醫師陳玄祥表示,所謂的痘痘,正確的名稱應叫做「痤瘡」,屬於毛囊發炎的一種病症。 指的是皮膚毛囊因粉刺、油脂、老廢細胞堆積,導致皮膚上的痤瘡桿菌大量滋生,進而引起發炎反應,最終造成毛囊破裂、真皮發炎,形成紅腫、突起的惱人痘痘。 想要改善痘痘問題,除了做好日常的肌膚清潔與保養外,從根本改善毛囊的代謝功能,幫助肌膚老廢物質代謝而出,就是減少粉刺生成,防止發炎症狀產生的重要關鍵。 而要讓毛囊的代謝功能發揮正常作用,首先得從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少碰油炸、奶製品等高熱量、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及遠離濕熱的生活環境(三溫暖、在太陽下長時間曝曬)做起,自然有助於擺脫惱人的痘痘肌! 抗痘你做對了嗎? 4大錯誤觀念別犯!

    • 異物扎皮膚傷口處理原則
    • 異物移除之必要性
    • 其他考量

    傷口因受傷方式不同可分成:擦傷、刺傷、砸傷、咬傷、螫傷;不一樣的傷口,處理方式會有些差異,大致依循三大原則:清潔、止血、包紮。 推薦閱讀:大小傷口護理大解析,不想留疤必收藏! 1.清潔: 老舊觀念認為傷口要消毒乾淨才能避免感染機率,因此講到傷口清潔,第一個總會想到:雙氧水、酒精、優碘…等藥水,然而這些藥水在殺菌同時,也會破壞細胞,影響傷口癒合。目前建議簡單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乾淨清水清潔即可。 2.止血: 「加壓止血」是最簡便的止血方式,然而局部壓迫可能導致異物刺到更深位置,因此除非持續出血,不然可以先觀察。 3.包紮: 傷口包紮太緊可能導致局部缺血、異物也會因此刺到更深位置,因此建議輕輕用紗布裹上。

    異物刺進皮膚後會啟動一系列發炎反應,假如未在第一時間移除,身體就會產生肉芽組織包覆異物並與之和平相處。但是如果這些異物上帶有大量細菌、黴菌等微生物,則可能造成組織感染。 此外受傷時環境乾淨度、傷口大小、深度、病人的免疫力都會影響感染機率,因此還是建議儘量移除異物,取不出來時應追蹤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感染症狀。 推薦閱讀:小傷口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恐變蜂窩性組織炎

    1.當傷口過髒、不確定有無接種過破傷風疫苗、或最後一次接種已超過十年者,有感染疑慮應就醫接受破傷風預防注射。 2.異物對身體的影響除了感染外,亦可能造成針刺、疼痛等不適,如有疼痛則建議移除異物。 3.另外也要注意異物深度,太深時可能傷及血管,自行拔除會導致大量出血,過深的傷口應到醫院處理。 【跟著皮皮愛漂亮】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扎進皮膚的小刺—要拔嗎?】

  2. 2024年4月16日 · 嬰幼兒皮膚稚嫩,爸爸媽媽常不知道該給小朋友用什麼保養用品,建議可以用嬰兒專用的保養品,但是市面上許多嬰幼兒專用保養品動輒數百上千元,不想花那麼多錢,黃耀立建議也可以選擇不含化學成份的凡士林、羊毛脂或是馬油等,這些的成份單純,價格也不貴,嬰幼兒也可以安心使用。 延伸閱讀: 兒童皮疹V.S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醫師:清水最有效. 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皮膚病 皮膚病.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2,255 個追蹤.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看作者所有文章. 我要回應. 點此登入來回應.

  3. 2018年9月21日 · 荳荳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網美,網路上的照片總是可愛到讓人融化,幾天前為了追蝴蝶把臉跌傷,讓媽媽好心疼,擔心臉上傷口會留疤? 其實受傷當下多少就決定了傷口是否留疤。 傷口太深、皮膚張力強、關節活動處都會影響癒合。 到底該如何預防疤痕呢? 以下由皮膚科醫師的觀點出發,教大家如何正確照護傷口。 疤痕形成原因? 疤痕組織是傷口修復過程中的產物,當受傷深及真皮層,傷口會刺激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幫助癒合。 癒合過程略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產生的膠原蛋白過多時就會留下疤痕。 這理論聽來簡單,不過目前認為疤痕生成與組織產生過多發炎物質 (TGF-β)有關。 推薦閱讀: 傷口處理五點注意! 小心變蜂窩性組織炎.

  4. 2021年3月30日 · 「濕疹」英文 Ecezma 是俗稱,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指一種症狀,皮膚出現疹子、破皮、糜爛的現象,在西方醫學上只要這種狀況超過三個月,就會被稱為「慢性皮膚炎」,也是俗稱的「慢性濕疹」。 此症狀多發生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身上,當病患略有不舒服時經過抓搔,便會滲出組織液,反覆發作,最後演變成濕疹症狀。 其他包括脂漏性皮膚炎和酒糟性皮膚炎,也都會出現濕疹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是因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造成,也屬於發炎反應的一種,脂漏性皮膚炎則易發生在中年以上之人,最近發現也有個案越來越多的趨勢,或許跟現代人飲食上火、就寢時間較晚有關係。 濕疹是許多皮膚病到最後出現的一個症狀,而當進展到這個階段時,病人就要有「它一輩子都會跟著你」的心理準備,差別只在於程度的輕重而已。

  5. 2023年9月11日 ·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在台灣的盛行率約5~7%,是非常常見的皮膚問題,幾乎嬰幼兒就早已出現症狀,且症狀會反覆發作。 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在意的可能就是飲食怎麼吃? 平時要如何止癢、舒緩?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有哪些?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常與基因遺傳和環境有關。 患者的皮膚除了出現乾燥搔癢外,還可能會合併有不同症狀,如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 而且病灶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同,但情況嚴重者,病灶可遍佈全身, 嬰兒時期:易出現在頭面部. 兒童時期:易出現在四肢屈側部位如膝窩、肘窩等. 成人時期:易出現在四肢伸側.

  6. 2022年3月29日 · 林新醫院皮膚科主任廖朝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濕疹的一種,也稱為過敏性皮膚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系列過敏性疾病裡最早出現的,本身基因、免疫失衡,加上皮膚屏障受損,過敏原透過表皮進入真皮,發炎細胞ph2會被激活,透過血液循環到達腸道、肺及鼻腔,當皮膚有破口,後續活化免疫力,再來就可能出現食物過敏、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疾病,成為一種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主要皮膚症狀會出現湯湯水水,甚至起水泡、有紅癢或腫,所以定義為濕疹,進入慢性期會變成「苔癬化」,皮膚變厚、變粗,脫屑,搔抓後甚至留下結痂,觸感像象皮、樹皮。 85%會發生在2歲前及5-6歲之間,另外有2-3成會出現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 異位性皮膚炎臨床分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