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0日 · 有幾位學者針對中年危機進行過研究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人大多表示他們對停滯無力不幸無趣懷疑或自我認同等感到苦惱。 或許這些都算是危機,但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因為它們全都屬於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 心理學家丹尼爾.J.李文森(Daniel J. Levinson),曾在其知名著作 《男人的人生四季》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暫譯)裡,針對中年心境做了許多分析。 他解釋到:人在年齡增長之後,不是自然而然地適應那個年紀,而是分階段經歷所謂的「過渡期」。 多麼有趣的理論啊! 從青少年到青年、從壯年到中年,直至步入老年的每一瞬間,沒有人能理所當然地適應變化。 由於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經歷這些過程,只能在自己面臨的危機中橫衝直撞。

  2. 2022年8月1日 · 分享. 收藏. 有人會失去了某一段珍貴的過去,有人則會失去某一段珍貴的未來。 我們都會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學,他們都是前程似錦的、懷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可是多年以後重逢,他們已經在沼澤裡乾涸且困在其中。 人生重大的難題從來都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 如果看起來沒事了,那麼就總是意味著失去了什麼 。 難題的意義和目的並不在於答案,而在於我們鍥而不捨地和它們周旋。 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致於變得愚劣癡鈍而頑梗不化。 延伸閱讀: 邁入 40 歲,應有的心態、姿態和狀態! 寫給還在職場拚搏的我們. 社會地位愈鞏固,愈堅信自己的價值觀永遠是對的. 在社會裡謀得一席之地,並且扭曲自己的初衷本性以適應這種生存方式,無論如何,都是個相當可觀的成就 。

  3. 2018年10月31日 · 無論你是自己創業,還是在職場打拚,被人踹一腳的感覺應該不會陌生。很多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有被人踹的經歷。遭人踹並不痛苦,也並不糟糕,糟糕的是從來不曾被人踹過、折騰過。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受盡折磨時,他的潛能才會被激發出來,而且,唯有此時,他才能愈挫愈勇,逼迫自己去 ...

  4. 2020年9月3日 · 1. 做情緒紀錄. 大家多少都聽過寫日記有助於抒發心情但如果要養成情緒韌性你不必每天記錄生活中的大小事只要記住某些特定日子情緒起伏比較大的事件檢視是什麼造成你情緒高昂或低落。 你不一定要寫在紙上,想用手機或電腦紀錄日誌也 OK,甚至你可以用畫的或錄音,只要能呈現你的感受都沒問題。 2. 放過自己. 華人文化傾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犯了錯,我們一定會不斷檢討自己,思考哪一個步驟做錯了,並不斷苛責自己能力上的缺失。 但有時候把自己逼太緊,是沒辦法察覺不同情緒帶來的不同改變的。 不過,這不代表你可以合理化一切錯誤,只是要學習在錯誤發生後,掌控自己的情緒,讓下次面對問題時的心靈更健全。 3. 常保感激.

  5. 2013年4月23日 · 席藍將堪稱是博德曼內部最大的組織衝突危機用信任共有願景以及建設性衝突3個步驟轉為企業成長的契機你覺得執行長與家族企業的衝突離你太遙遠了嗎? 回到每日的工作現場、細想每個場景:長官交辦無理的業務;與同事在專案上有不同想法;行銷與研發天天為了預算拍桌瞪眼,其實每個辦公室裡,衝突無所不在,端看你用什麼態度處理它。 建立共同願景,化解衝突為向上動力.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戚樹誠表示,衝突肇因於「雙方因需要、價值觀念和利益所求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見或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比起美國人,華人社會更規避衝突的發生。 「我們習慣向外界求助、拖延或乾脆無奈接受,」戚樹誠坦言,這對組織毫無助益,事實上,我們討厭的是停留在人身攻擊的「關係衝突」,而非能讓討論愈變愈好的「工作衝突」。

  6. 2016年9月7日 · 此詞彙也可書寫成midlife crisis,它是由加拿大的精神分析學專家Elliott Jacques艾略特賈克所提出是指人生在走到了中壯年可能會在事業家庭婚姻及健康上遭遇到一些關卡如對工作衝勁減少衰老兒女離家......。 例句: Dad bought a new sports car during his mid-life crisis. 老爸在中年危機時,買了一輛全新的跑車。 American Beauty is about a man going through a mid-life crisis. 〈美國心玫瑰情〉是一部有關男性步入中年危機的電影。 內容提供 / EZ TALK編輯部. 圖片來源 / wikipedia.

  7. 2018年1月5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今年在書市大紅的 《情緒勒索》 ,書裡詳述了你我曾經的遭遇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勒索讓人透不過氣作者周慕姿表示其實在職場裡也有許多令人感到不安的狀況上司的責備同事的排擠或是來自客戶的壓力都令人心神不快。 遇到更誇張的情況是,對方出言不遜,用激烈的言詞或行為對你的人格、出身造成傷害。 為了工作,你或許會選擇抑鬱幾天或大哭一場,但時日一久心理受的傷,卻難以就此撫平。 逃避負面情緒其實不一定更健康,周慕姿建議,遇到這些職場上的不快,最好用以下三個步驟,好好的排解、讓自己真的平復之後,才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讓工作之路走得又長又遠: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