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龍應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1], 臺灣 作家 、文學學者、 無黨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2], 籍貫 湖南 衡山 [3]。.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臺北市政府 ...
龍應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1], 臺灣 作家 、文學學者、 无党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2], 籍貫 湖南 衡山 [3]。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臺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臺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5][6][7]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6] 生平.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172,086 likes · 3,589 talking about this. 在這裏大家和龍應台共享訊息、發現和想法。 但是與主題無關或不理性的言論,請容版主保留移除的權利。
2022年3月3日 · 龍應台. 出生/ 1952年. 現職/ 作家. 學歷/ 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經歷/ 台灣首任文化部長、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著作/ 《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大武山下》、《走路—獨處的實踐》 從社會談到國家,再談到人生,龍應台每本書的份量都很重。 然而近期她出了本圖文創作《走路》,改談小販、農田、動植物、蟲鳴鳥叫,像把紅塵俗世看淡看破。 文字、篇幅變得輕巧,還配上了她親筆用平板繪製的圖畫。 七字輩的體悟:走路比憤怒重要. 從鎂光燈焦點走入鄉野,龍應台真的對社會時政、兩岸局勢、國際情勢不再關心了嗎?
2022年4月25日 · 龍應台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 人走,茶涼、緣滅, 生命從不等候。 收錄全新序文 十九封給美君的信:在時光的漂洗中,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 成功大學 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 法蘭克福大學 任教授。 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1999年,龍應台出任 台北市 首任文化局局長。 2008年在 香港大學 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 作家富豪榜 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 基本介紹. 中文名:龍應台.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
2024年2月27日 · 龍應台當年親歷現場的文字,今日讀來如同預言,讓此刻許多難以理解的事情,頓時分明起來。 然而同時,龍應台的文字,總能讓人在最大的殘酷之中看見人最謙卑、最樸素的情感。
2018年4月23日 · 龍應台:我對兒子的愛需索無度,卻從未想過母親可能想念我. 離開台北、回到屏東,母親與鄉土,讓龍應台能安然回到文字的世界裡,她開始細細琢磨寫書,回過頭來再看一遍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那個時代。. 聽過《佛說鹿母經》嗎?. 獵人捕到母鹿,母鹿跪 ...
2016年4月26日 · 龍應台認為,台灣跟大陸都有本質上「政治的孤立」,進而影響到人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 以台灣來說,歷經了38年的戒嚴,在那時成長的台灣人失去了許多跟外界,甚至是國際接觸的機會。 而當中,台灣又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以至於在國際上能見度更弱勢。 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國民黨獨裁下,導致台灣人都在「看不見的牆」中成長。 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多半是早期的反共教育為主,夾雜恩怨情仇。...
2022年4月9日 · 龍應台說。 新時代的獨處:用走路和自己單獨有約. 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有別於過去著作如大江大海通向國族、社會與文明,這回反倒像一條清澈小溪,流向自己。 而且,不是扮演眾多社會角色的自己,而是「獨處」的自己。 但獨處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何以會現在突然有感? 龍應台說明,其實,不同時代的獨處課題皆不同。 好比1941年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強調獨處的重要性。 但當時的獨處之難,乃是因為中華文化裡強調的是群育,大家為了當個合群的人,可能少了精神獨立的空間。 但當前的社會的獨處難題,卻更棘手而幽微。 雖然一切看來自由也尊重個體,她卻覺察到了新的危機:「我發現,我只要一個人的時候,總是在網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