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臺灣話 ( 白話字 : Tâi-oân-ōe ; 臺羅 : Tâi-uân-uē )通稱 臺語 ( Tâi-gí / Tâi-gú )、 臺灣閩南語 ( Tâi-uân Bân-lâm-gí )或 臺灣台語 ,是源自 閩南語 泉漳片 、通行於 臺灣 及 澎湖群島 的語言,為 閩南裔臺灣人 的 母語 ,現並為 中華民國 國家語言 之一。
      www.wikiwand.com/zh/臺灣話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4月15日 · 臺灣話(白話字: Tâi-oân-ōe;臺羅: Tâi-uân-uē )通稱臺語( Tâi-gí / Tâi-gú )、臺灣閩南語( Tâi-uân Bân-lâm-gí )或臺灣台語 [7] [8],是源自閩南語 泉漳片、通行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 國家語言之一。

  3. 名稱. 臺語 」一詞於1849年 臺灣府儒學訓導 劉家謀 的著作已使用。 [12] 「 臺灣話 」一詞則在 直隸總督 李鴻章 於1874年的信函中可以見到。 [13] [14] 1934年 臺灣總督府 所實施的 全臺灣戶籍調查 中,福佬系臺灣人口占臺灣常住人口的8成,因此將在台灣人口數量佔絕對多數族群的母語正式定名「 台灣語 」。 [15] 而「 閩南語 」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上海《 申報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發布 戒嚴令 且 撤退到臺灣 、推行 國語政策 後,於1967年將當時一般人所習稱之「臺語」、「臺灣話」字樣,更改為「閩南語」、「閩南話」。

    • 690.6萬 (2020年)
    • 定義
    • 語法特徵
    • 詞彙特徵
    • 臺灣當地華語發音特徵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庭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明清官話),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推動標準華語,華語在台灣因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称「臺灣版藍青官話」。 需要注意的是,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翘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這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国大陆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關於在臺灣存在於各族群普遍有的...

    由於受到臺語「共」(kā,意思為「給」、「和」/「與」/「跟」)字的影響,因而產生了「主詞+給+我+動詞」的語句,例如將「他打我」說成「他給我打」(臺語「伊共我拍」)。
    「有」後接動詞表示动作完成,等同于标准国语中句尾的「了」,如「我有吃飯了」(臺語「我有食過矣」)。
    在轉折時會在句首加上「啊」字(原為臺語的轉折語),例如將「還有」講成「啊還有」(臺語「猶閣有」)。
    發問時,除了「嗎」以外,亦會用:

    在詞彙方面,中華民國的書面語因流行文化的影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用語有所差別,大致上有以下幾項來源: 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臺灣國語很自然地從臺灣的本土語言吸取某些詞彙。除了本來就缺乏的臺灣文化和生活用詞之外,還有大量臺灣本土語言(主要是臺灣話)的流行用詞。有些流行用詞,在國語中也能找到同義的用詞,但是因為這些臺語用詞非常活潑,講起來很「響亮」,為了表現文字上的生動,就用漢字寫了出來,有人再用國語來唸,慢慢就融入了國語詞彙。比如說,在議會上有人罵別人「鴨霸」(或「壓霸」,不講理),商店招牌裡則寫著「大俗賣」(大拍賣)的標語,獎券開獎時則傳來一片「槓龜」(沒有中、沒收穫)聲,並影響至台灣傳媒。有些漢語的新詞彙是從電視上的臺語節目傳播開去的,臺灣電視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轟動全臺的黃俊雄布袋戲,...

    捲舌音、兒化音之音變:
    備註:/ʈʂ ʈʂʰ ʂ/在現場年輕人中多讀/tʃ tʃʰ ʃ/
    eng([əŋ])在唇音(b、p、m、f)之後時,讀作ong([oŋ])。如「峰」(fēng)讀作fōng([foŋ])。
    weng([wəŋ])读作wong([woŋ])。
    • 无(mis)
  4. 台語是相當能夠表達音韻之美的一種語言聲調較為豐富台語八音的說法。 然而台語八音的說法常有爭議,有一說法是第 2 與第 6 聲相同,所以其實只有 7 個聲調;不過在《白話字基礎教材》裡頭提到,海口腔保有第 6 聲,這裡的第 6 聲不同於其他 7 個聲調,以此定義,則確實有 8 個音調。 對於初學台語的人來說,聲調是比較難以學習的一環。 而即使以台語為母語者,也需要花一點時間重新學習聲調的表示與閱讀,因為即使從小就會說台語,卻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台語聲調的變化。 尤其大多人接受所謂的國民教育,學習所謂的「國語」,在華語裡頭,聲調較為簡單,就是大家熟悉的 1,2,3,4 聲,再加上一個輕聲,遠不及台語的音律完整、變化豐富。 下方表格是八音的完整介紹。

  5. www.wikiwand.com › zh › 臺灣話臺灣話 - Wikiwand

    臺灣話 通稱臺語( / )、臺灣閩南語()或臺灣語,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 其起源為荷治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着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之金門渡海出兵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灣,且自此始接連被明鄭與清治台灣政府視為教育語言。 其後之日治時代則命名為臺灣語(日语:),以同安話或廈門話為標準音,官方並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 相對於閩南語發源地福建,台灣話主要特點是有日語借詞,且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福建之同安話聲調相近,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韻母。

  6. 閩南語 (台語):歷史形成,流傳分布,流傳原因,分布區域,語言分類,中外差異,次方言_中文百科全書. 閩南語 ,據傳起源於 黃河 、 洛水 流域,在 西晉 時期 、 唐朝 、 北宋 遷移至 福建 南部,發祥於福建 泉州 。 現主要分布地除 閩南地區 和 台灣地區 外,還廣泛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地區( 汕頭 、 潮州 、 揭陽 )、 惠州 、 海陸豐 、 珠三角 、廣東 雷州半島 、 海南島 及 東南亞 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 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 閩語 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 閩語 的一種。

  7. 由於臺灣話並未有統一嘅標準名本文將常見嘅臺灣話」、「鶴佬話」、「河洛話」、「臺灣閩南話等名詞交互使用。. (參閱 後述 ). 喺現代臺灣社會,大概有60%嘅人口識講流利嘅臺灣話,大約有80%嘅人口識聽臺灣話。. 對以臺灣話為母語嘅族群,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