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媽祖據傳 原名 林默 , 暱稱 「 默娘 」,又稱 天上聖母 、 天后 、 天妃 、 天妃娘娘 、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 媽祖婆 、姑婆嫲 (Gū pó má)等,生活於 北宋 時期之 興化軍 莆田縣 ,在手足中排序最後。 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 釋道兼修 的仙姑,為人 占卜 禍福,而終身 未婚 。 在 羽化 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 顯靈 ,並能使 颱風 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 船員與漁民對祂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 越南 與 朝鮮半島 之水手都尊稱祂為「護國庇民」之海洋女神。 閩南 地區之 臨濟宗 禪師視祂為 慈航觀音 之 化身 ,並傳播媽祖之信仰。 祂在信徒心目中之普遍形象為一位法力強大而仁慈且地位崇高的 女神 。

  2. 媽祖據傳 原名 林默 , 暱稱 「 默娘 」,又称 天上圣母 、 天后 、 天妃 、 天妃娘娘 、湄洲娘妈(莆田话:Ná̤u-mâ)、 妈祖婆 、姑婆嫲 (Gū pó má)等,生活於 北宋 時期之 興化軍 莆田縣 ,在手足中排序最後。 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 釋道兼修 的仙姑,為人 占卜 禍福,而終身 未婚 。 在 羽化 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 顯靈 ,並能使 颱風 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 船員與漁民對祂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 越南 與 朝鮮半島 之水手都尊稱祂為「護國庇民」之海洋女神。 閩南 地區之 臨濟宗 禪師視祂為 慈航觀音 之 化身 ,並傳播媽祖之信仰。 祂在信徒心目中之普遍形象為一位法力強大而仁慈且地位崇高的 女神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信仰評析
    • 別名尊稱
    • 歷史褒封
    • 信俗名錄
    • 主要功績
    • 信仰規模
    • 紀念場所
    • 文獻資料

    天上聖母一般指本詞條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中文名:媽祖(林默)

    •外文名:MAZU

    •其他名稱: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所屬:民間信仰、道教神話

    •居所:莆田縣湄洲(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世界上別名尊稱代稱最多的神是海神媽祖,媽祖的別名尊稱代稱有:林默(原名)、龍女、聖女、神姑、天后、娘媽、天妃、聖妃、神女、聖娘、神妃、靈女、姑婆、祖姑、靈妃、默娘、林夫人、天妃神、女海神、湄洲媽、林孝女、聖妃娘、靈惠妃、顯濟妃、林默娘,海神娘娘、天后娘娘、通賢神女、順濟聖妃、天上聖母、天后聖母、崇福夫人、天后聖姑、天后聖娘、和平女神(法國人稱媽祖為“世界和平女神”)等等。

    媽祖封號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36次褒封,媽祖從“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聖母”,並列入國家祭典。皇帝的冊封清晰地記錄了媽祖從“輔國”到“護聖”,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績。至光緒元年,媽祖封號達64字。據統計歷代皇帝對媽祖的封號,總共達到600多字,創中國神仙封號的最高紀錄。歷代媽祖封號依次如下: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媽祖傳說

    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已單獨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在古代航行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媽祖傳說》給航海人以精神力量,鼓舞著人們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從宋、元、明、清各個時代,文人筆記、地方史冊都記載了大量的媽祖傳說。

    媽祖廟會

    媽祖廟會是指在每逢春節元宵或媽祖誕辰、升天紀念日期間,在媽祖廟舉行祈安的民俗活動。廟會期間,以媽祖神駕巡境保平安為主要項目,薈萃歌舞、戲劇、雜耍、工藝等民間藝術活動。

    媽祖祭典

    媽祖祭典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舉行,分為春祭媽祖和秋祭媽祖兩次祭典。最早的媽祖祭典,是指歷代地方官員和湄洲媽祖祖廟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祭祀媽祖的一種盛大禮儀規範。 媽祖祭典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自宋代之後,媽祖祭奠的主要表現形式可分為廟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種: 廟祭 廟祭,是指在媽祖廟範圍內舉行祭典儀式,其特點是規範、嚴謹。據考,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媽祖達300多次,都是採取廟祭形式。清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皇帝頒旨規定媽祖作為女聖,歸列三聖之一,編入國家祀典,春秋諭祭,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同享最高法定禮節———三跪九叩、三擊獻醴。 郊祭 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設立祭壇,對媽祖女神進行遙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特點是肅穆、莊嚴。我國郊祭媽祖最早當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臨安郊祭後敕封媽祖為靈惠夫人。 海祭 海祭媽祖是指在海邊奠祭媽祖。從各地現存的海祭儀式中,可以看到:面對浩浩波濤,祈福旗幡與日同升,海螺長號,頌祭文、奏祭樂、進舞芭、獻祭果、灑祭酒、敬鮮花、放海生,同時進行各種民俗展示。是一種民間祭禮一般在海邊漁村流傳,具有地域獨特性、民眾性、觀賞性。 舟祭 是指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在出海時、歸航時或遇大風大浪危急關頭對媽祖女神進行全祭拜的一種形式。 家祭 是指媽祖信眾在家中設媽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媽祖誕辰與升天紀念日進行焚香進供膜拜的一種方式。

    歷史功績:以清代媽祖信俗檔案為例

    一是濟師助戰。濟師助戰表明了統治者收復失地、統一國土的願望,為此感念媽祖的神功。

    二是助剿海盜。海盜猖獗,沿海漁民難有寧日,因此,清代朝廷非常重視剿除海盜,以安撫漁民。

    三是協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媽祖生前以護航導流而受人景仰,其顯聖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的記載相當多,同樣體現了統治者對海上和平的期盼。

    四是冊封琉球。對琉球的冊封表現了清王朝對琉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當時兩國的一段和平共處的歷史,而這些都與媽祖的神功庇佑有關聯。

    當代功績:以兩岸宗教直航為例

    國內

    中國大陸,媽祖廟分布在22個省市的450個縣主要福建莆田就有316處之多;海南約有200多座,香港有57座,澳門現有媽祖廟10座,台灣地區媽祖宮廟5000多家、媽祖信眾1600多萬人。

    國外

    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其他分布於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高棉、汶萊、印度、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法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紐西蘭及南非、模里西斯等地。 北美洲 美國檀香山、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德克薩斯、夏威夷等地,以及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婁等地建有媽祖廟,為當地華人社團及部分當地民眾所信仰,保留了天后聖誕節等民俗。 南美洲 巴西聖保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都建有媽祖廟,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傳承了媽祖的崇拜儀式與風俗。在墨西哥,明代時就有天后的傳說流傳。 澳 洲 澳大利亞悉尼建有媽祖廟,華人傳承了媽祖崇拜習俗。 西亞與非洲 沙烏地阿拉伯、南非開普敦等地建有媽祖廟,為華人與當地部分民眾信仰。 歐 洲 法國巴黎“真一堂”供奉媽祖,稱媽祖為國際和平女海神。

    湄洲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尊稱湄洲祖廟。是媽祖信仰的發祥地,道教著名宮觀,世界媽祖文化中心,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申遺地、遺產地和主要傳承地。 湄洲媽祖祖廟包括西軸線和南軸線兩大建築群。西軸線有牌坊、長廊、山門、聖旨門、鐘鼓樓、正殿、寢殿、朝天閣、升天樓、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以及愛鄉亭、龍鳳亭、香客山莊、思鄉山莊等大小建築36處。南軸線建築群有寢殿、敕封天后宮殿、廡房、獻殿、鐘鼓樓、山門、牌坊、天后廣場、天后戲台等大型建築。整個祖廟群殿閣縱橫,古號“海上龍宮”,今稱“海上布達拉宮”。 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衛指揮使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下西洋時,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總督姚啟聖重建祖廟建築群,為形成“中軸線”新布局,把原來朝南之正殿改為寢殿,朝西的朝天閣改為正殿。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妝樓、朝天閣、佛殿、僧房。接著祖廟又建觀音殿、中軍殿、土地廟等,湄洲媽祖祖廟已初具規模。 在祖廟山頂,矗立著高達14.35米,用365塊花崗岩雕砌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石雕媽祖像頭戴冕旒,身著霞帔,手持玉如意,儀態雍容,表情莊重,是石雕藝術精品。它由著名雕塑家李維祀與蔣志強聯袂設計。1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千年祭時動工興建,1990年建成。

    媽祖故居

    媽祖故居坐落於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灣北岸開發區山亭鎮賢良港,背靠祖祠山,面朝媽祖城,為莆田民間傳統院落式結構,媽祖林默生前與父母、兄姐即生活在此。宋、元、明三朝,媽祖故居多次修建。清初推行“截界”政策,媽祖故居和莆田“界外”民居一起被焚,復界後一直未重建。 上世紀末,秀嶼區、鄉政府和天后祖祠董事會籌劃重建媽祖故居。媽祖故居於2001年農曆閏四月廿五日動工重建,2002年農曆九月十五竣工。重建的媽祖故居為仿宋式,分一進(即三間廂),二進(即五間廂)、東西廊、門房、圍牆等。

    天后祖祠

    賢良港天后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與湄洲島媽祖祖廟相望。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今名港里村,原為莆田縣忠門鎮所轄,現為湄洲灣北岸山亭鄉所轄。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媽祖父母神像和宋代"異人妝塑"的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據《天后志》記載,媽祖曾祖父"保吉公棄官隱居賢良港"。

    (一)史料

    媽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給人類留下了相當的精神財富。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資料已出版的超過200萬字,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的許多課題。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多篇關於《天后》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台灣旅日學者李獻璋《媽祖信仰的研究》一書,成為媽祖研究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二)著述

    20世紀80年代起,大陸和台灣、澳門等地掀起媽祖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至今已出版或再版《敕封天后志》《天后顯聖錄》《媽祖聖跡》《海神東渡台灣》《媽祖研究論文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歷代媽祖詩詠輯注》《媽祖文化三十年》《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莆田媽祖宮廟大全》《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北港朝天宮志》《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彙編》《媽祖文獻史料彙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1000多種讀物。

  3. 神明介紹-天上聖母. 首頁 >神明介紹-天上聖母. 又稱媽祖、媽祖婆、天妃、聖妃、通賢靈女、靈惠夫人。 媽祖昇天以後,隨時降落人間救助世人,尤其是遭遇海難的船隻,經常在千鈞一髮之際,忽然見到萬道紅色的光飛越海上,狂風巨浪轉眼平靜,遭難的漁船終能順利歸航。 很多與海洋為鄰的國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國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就是媽祖。 北極忠興宮.

  4. 基本介紹. 中文名 : 媽祖 (林默) 外文名 :MAZU. 其他名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湄洲媽祖媽祖婆輔斗元君娘媽.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 所屬 :民間信仰. 居所 :莆田縣湄洲(今福建省 莆田市 湄洲島 ) 司掌 :海上安全、商業興隆、平安守護、消災避難. 象徵 :海洋、大愛、平安. 父母 :父親林願;母親王氏. 信奉地區 :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 起源 :福建湄洲. 信仰評析.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 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 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