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 以終為始。以終為始,意味著目的導向,在開始看書、學習之前就先記錄下自己想要獲得什麼知識。如果是需要面對考試的學生,大部分的人學習流程是。這種方式非常花時間,如果你修改一下順序,把寫題目擺在第一順位。
    • 積極回想。你有沒有那種經驗,寫到一個題目是你考前翻書有看到,也告訴自己:「這很重要,可能會考」,但在考試的當下卻 怎麼想也想不起來,而考完後一翻書發現:「對啦!
    • 提關鍵字。上課作筆記的時候,你是 一字不漏 地將你認為老師講的「重點」寫在筆記本上嗎?純粹地 條列式 抄寫並不會幫助你學習,反而是大量 浪費時間。
    • 整合輸出。這裡指的是將接收到的資訊 內化,與你過去的經驗連結,並實際去 行動、應用或教導他人。不管你是學習學術性的知識,還是技能性的內容,都需要輸出,才算有「學」到,否則這些資訊很快就會被遺忘。
  2. 學習如何學習》作者王專採用知行合一的學習法,命名為「知行合一成長體系」,一共有四個步驟:知識輸入、卡片管理、建構體系、和實踐應用。包含常見的學習法:閱讀法、卡片盒筆記法、主題式學習、反思式思考、以及心智圖與流程圖等。

  3. 2024年4月19日 ·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不僅塑造我們的學習方式,也深刻影響我們的學習成效。 本文將揭露三個普遍的學習壞習慣,並提供實用的改進策略,幫助你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4. 還在苦惱該怎麼提升學習效率嗎?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多領域的知識,可以協助我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提升競爭力與自信,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及其他的附加價值。

    • 發掘孩子的興趣、亮點
    • 條件交換的方式
    • 藉助同儕的力量
    • 師生的私下交心
    • 與孩子共創課程
    • 教師的自我省思
    • 教師靈活的教學策略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亮點,只要找到亮點,一定能讓孩子發展優勢潛能的。喜歡美勞,但不愛運動的孩子,也許可以跟孩子說:「你看,你的美勞這麼強,老師希望你也能慢慢培養體育的興趣」、「老師很欣賞你的跑步的能力,如果你可以把跑步的毅力和耐力,用在寫作業上,不就更棒了嗎?」先肯定孩子,再讓孩子相信老師的話,並引導孩子到缺乏動機的領域。 而孩子會缺乏動機,是因為他對當前的事物沒有興趣,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從孩子有興趣的點切入,便能稍微改善。例如,不愛閱讀的孩子,可以先找到他的興趣,例如畫畫、運動、電玩,師長可以找和畫畫相關的文章、和運動相關的書、和電玩相關的文本讓孩子閱讀,藉以提高興趣。至於是否產生閱讀偏食,則是可以再進一步探討的。

    條件交換,也能在短時間內,收到提高動機的成效。例如,某位不愛提筆寫字的孩子,與其不停斥責、扣分,不如逆向操作,例如:「如果你這次寫完作業,就讓你多玩十分鐘」、「如果你完成某項任務,就讓你⋯⋯」,而這樣的條件交換,師長也要妥善、有智慧地留意條件用語,否則會有同學抱怨老師不公平:「為什麼他可以多玩十分鐘?」、「為什麼他可以⋯⋯」。 漸漸的,師長可以收回這些「條件」,並慢慢告訴孩子,該做的事,都是你的責任;因為孩子在經過多次的「行動、條件」反覆練習後,也應能慢慢養成習慣了。之後,若孩子又忘記寫功課、忘記交東西,也可以把「條件」慢慢收回來。

    有時候,孩子的語言比老師的語言更有力量,透過同儕效應,去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是班級經營與提高學習動機不可或缺的管道。例如,善用小組加分制度,增加組員默契與同儕向心力,可以讓每位組員都有任務,像是擔任「xx長」(如記錄長、秩序長、發言長、主持長等),因為有事情做,便比較能投入於課堂。 同儕的教導,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如果你教會他,那麼你們兩個都可以加分)。同時,老師也要教同儕如何指導、幫助動機薄弱的孩子。因為同儕間屬於「同溫層」,會有一種「情感」存在,他們的用語,能在互動中,自己找到相同的頻率。

    私下交心,包括老師個別找他輔導、談話、傾聽,試著用軟性、溫柔的語言去感化他,以期頑石點頭。老師也可以說說自己的故事,以亦師亦友的方式,讓他感受到溫暖。有時,孩子提不起學習動機,可能是因為得不到關懷,因此,試著成為他的良伴,也有助於改善學習成效。私下交心也包括上述所提到的「條件交換」。因為條件交換不適合讓全班都知道,所以可以私下達成約定。

    有些孩子或許動機低弱,但師長可以陪著孩子「共創課程」;如果孩子不愛讀報,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讀報紙,一起來找找看哪一個字詞藏在哪裡?」(字詞敏感度);運用在數學課時,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閉眼睛,如果算到20秒,就要趕快拍桌子」(培養數感);社會課時,可以融入孩子的組別,一起討論課程(核心素養──溝通互動)。

    其實,有時候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師長本身」!某個研究曾提到,影響孩子學習的向度至少有六個以上,像是老師上課的聲音有沒有魅力?老師教學能不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老師的和孩子的磁場是否頻率相同?老師有沒有跟上孩子的時代與話題等等。因此,教師可以時時反省:「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子的老師?」

    教師的教學策略包括──怎麼把國語課上得有趣?怎麼把數學課上得有趣? 這時候,教師可以嘗試設計「教學陷阱」,也就是「有趣的課程」;當動機薄弱的孩子,願意參與的時候,就代表掉入陷阱、代表動機被點燃了。 筆者受邀好幾場「校外公開課」,在議課時,常聽到老師回饋:「彥佑老師幾乎都能抓住孩子的心」。我相信所有「有趣」的事物,都能吸引孩子。當學習動機注入「有趣」後,就可以慢慢把主題拉到「發展活動」上。並非所有的孩子,其專注力都能維持十多分鐘,因此,教師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課堂活動的鋪陳、教學設計的高潮與低潮安排,便顯得格外重要。這也牽涉到準教師「教師甄試」必學的靈活術! 學習動機確實是學習的起點,有了動機,便容易繼續發展,反之亦然。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適用於某同學的,未必適用於另一位同學,但是「摸索方法」...

  5. 2019年1月29日 · 學習一種新知識只需20小時,但是我們需要聰明地利用這20個小時,不斷提升學習過程的效率。 做正確的事有時候比勤力更重要。 本文為大家介紹了數個不同的方法,讓大家能在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以及有方向。

  6. 2017年5月18日 · 如果你正在學習一個新事物,那你一定要知道「認知負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這就像是運動員要努力「經營、補充」自己的身體,才能提高比賽時的表現;我們也一樣 能夠「經營」且「影響」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 ,讓複雜的觀念或理論能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