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9日 · 藤原效應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Fujihara Sakuhei)於1921年所提出,起初是在水流實驗中,發現當兩個渦旋靠近時,會彼此互繞;隨後發現該情形也存在於大氣漩渦中,當兩個颱風(或稱熱帶氣旋)相互靠近,便會產生一系列的互動,稱為藤原效應或雙颱效應。 不過,偶爾也有三個以上的颱風,發生藤原效應的罕見案例。...

  2. 2024年10月24日 · 而這種情形也被稱作「共伴效應」,尤其在秋冬季節,會為台灣北部、東北部地區帶來大量降雨,夏季時由於東北季風較弱,較少形成共伴效應;但 ...

  3. 共伴效應(英語: Accompanied effect [1],香港天文台:共同效應 [2],當地稱奎明效應 [3] ),是指熱帶氣旋所挾帶之氣流遇上季風時產生低空輻合 [ 1],形成降雨的現象,目前可被大致分為「西南季風共伴效應」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4]。

  4. 2024年10月22日 · 「共伴效應」,指的則是秋颱引入的外圍環流暖濕空氣和東北季風冷空氣合流,冷暖空氣相會時容易在迎風面形成持續性的豪大雨。 因為共伴效應的影響,秋颱所帶來的風雨持續時間會比一般颱風長。 氣象署也提醒,秋季副熱帶高壓減弱,導引氣流較不明顯,颱風容易和環境中其他次系統(如東北季風)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預報的不確定性較高,因此產生災害的威脅也更大。 山陀兒、納莉、梅姬、尼莎……這些颱風都曾引發共伴效應. 氣象署回顧,今年9月西北太平洋共有8個颱風生成,先前路徑特殊、移動速度又十分緩慢的「山陀兒」,就是因為共伴效應而導致台灣東北角出現致災性豪雨。

  5. 2024年10月24日 · 而這種情形也被稱作「共伴效應」,尤其在秋冬季節,會為台灣北部、東北部地區帶來大量降雨,夏季時由於東北季風較弱,較少形成共伴效應;但進入秋冬後,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共伴效應的機率增加,並可能帶來嚴重的降雨及災害。

  6. 在氣象學中,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Fujihara Sakuhei)於1921年首次描述出這一現象,指2個颱風或熱帶氣旋相互靠近到一定的距離以內時,由於旋轉造成相互影響和交互的作用,稱為藤原效應或雙颱效應

  7. 共伴效应 (英语: Accompanied effect [1] , 香港天文台 : 共同效应 [2] ,当地称 奎明效应 [3] ),是指 热带气旋 所挟带之气流遇上季风时产生低空辐合 [注 1] ,形成降雨的现象,目前可被大致分为“西南季风共伴效应”及“东北季风共伴效应” [4] 。 成因 [ 编辑] 东北季风共伴效应 [ 编辑] 台湾 [ 编辑] 其好发于秋冬两季,北方的东北风南下 [注 2] ,若台湾附近有热带气旋逼近且挟带东南风,即易产生共伴效应,为台湾北部及东北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量,甚至造成致灾性降雨 [7] [8] 。

  8. 共伴效應(英語: Accompanied effect,香港天文台:共同效應,當地稱奎明效應),是指熱帶氣旋所挾帶之氣流遇上季風時產生低空輻合形成降雨的現象,目前可被大致分為「西南季風共伴效應」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9. 2022年11月7日 · 共伴效應是一齣在秋冬兩季時,由颱風和東北季風在臺灣北部及東部上演的重頭戲,其往往為我們帶來大量的降雨,並造成淹水甚至土石流的災情。 位處共伴效應首當其衝區域的居民們,下次颱風在秋冬時節通過臺灣南方區域時,不彷注意一下共伴效應這齣大戲是否上演,並做好防災準備,千萬不可覺得颱風距離遙遠就放鬆警惕哦! #颱風 #東北季風 #共伴效應 #災雨. 吳亭頤 收藏文章. 更多太報報導. 把握今日太陽! 明起東、北有雨轉涼 週末再變天. 今最低17.6℃! 全台多雲到晴 周末晚大台北降雨機率增.

  10. 2024年10月23日 · 近期東北季風增強,與輕度颱風潭美產生共伴效應。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說明,台灣自明起至週五清晨期間,受到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