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9月23日 · 這個具有見聞覺知功能不動不生滅的自性亙古恆在只有被感知的現象不斷地在改變。 然而,因為我們總是抓取現象進而加以好惡,甚至把感知到的現象當成自己,認物為我,攀緣執著,因此產生了種種的無明妄想,煩惱和痛苦。 法師指出,我們的心識不斷地錄影、放影,把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取相下來,摻雜過去的記憶經驗,加以評斷分別,然後自己和自己所取的相互動,完全沒有覺知到,這些都是妄心建構的虛妄表相。 當有人惡言相對的時候,我們往往把自己的感受當成我,把對方言語中的我也當成我,架構一個罵人的他,罵人的話,和一個被罵的我,然後自己和自己架構的境像糾纏互動過不去,自導自演,自做自受。 事實上只有一個罵人的聲音和被罵的身體,試著去照見有這個暫時的現象,但是沒有我沒有人在裡面。

  2. 和尚是一個職業,它只是個身分,只要偷、盜、搶、不傷害人,什麼工作我都可以做,即使是掃街、洗廁所,我也可以做。 「高階主管」乃是一個職位,是一種身分,具有一定的名位、價值,所以大家會覺得除了這份工作以外,其他的工作都能接受嗎?

  3. 佛教心理學的「心」,有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是識,是由於感官與外在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覺知,譬如透過眼根,我們可以看見東西,透過耳根可以聽聞聲音等,這些心理現象都是屬於認知的了別識。 第二是意,也是思量,需要經過感官的覺受,像是思考與記憶;這種現象在睡眠中也會發生,因為心需依賴感官照樣能做夢。 第三是心,在意識的底層,就是使生命延續一世又一世、相繼不斷的;它不但連結過去世與現在世,也會延續至未來世。 念頭生生滅滅 體驗無常本質. 關於「觀心無常」,第一層次的感官覺受是最粗的,而且最容易覺察到它的短暫。 當修行有進步時,心的覺察就會愈來愈細微,便能觀照到第二層次。 此時能夠觀照心的種種現象,不再受到感官影響。

  4. 繼程法師分析:第一種「疑」是一種煩惱,重者是懷疑佛法和真理;第二種為學問的疑問、發問的「疑」。. 禪宗的「疑情」為第三種,是對生命的疑,一種探索生命所為何來的心理動力,話頭的參透必須仰賴此種疑情,方可能成就。. 何謂學問禪?. 繼程法師 ...

  5. 2020年11月6日 · 2012-11-12 臺灣. 「默照禪」是最易學的禪法,也是最難學的禪法。. 放下自我執著——是「默」;清楚知道自心——是「照」;默照禪是心如明鏡的修行方法,讓你當下照見本來面目。. 默照禪的修法看似單純,卻容易導致在修學過程中,落入昏睡的陷阱 ...

  6. 2017年11月15日 · 更由此了解無相懺悔裡「念念不被愚迷染、念念不被憍誑染、念念不被嫉妒染」,懺罪得以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悔過能悉皆永斷,更不復作。 法師也提醒大眾,生活中常見的五大迷失:1.是自己心中的顯現,卻認為是外面的。

  7. 「你真的在走路嗎? 」農禪寺5月17日首度舉辦「義工半日禪」,平日習慣來出坡的義工,成了繞池經行的禪眾。 總護果毅法師輕輕提問,也提醒著眾人,面對熟悉的空間,心要學習重新安住。 此刻,就在經行。 半日禪,讓平日護持與成就大眾修行的義工們,重新溫習禪修方法,在八式禪、禪坐、聆聽聖嚴師父開示、經行、吃飯禪之間,找回修行的感動與奉獻的初發心。 短短的半天,禪眾卻如打禪七那樣攝受用功,大眾珍惜修行的機會,為生命充實行菩薩道的資糧。 (文/楊仁惠‧圖/農禪寺 提供)